「父母最討厭行為」排名第一的頂嘴,居然被證明是娃聰明的表現?

2020-05-14     CC爸媽

原標題:「父母最討厭行為」排名第一的頂嘴,居然被證明是娃聰明的表現?

「CC,到時候寫作業了。」—— 「不要,我還沒玩夠!」

「CC,該刷牙睡覺了!」——「你不也沒刷牙呢嗎,我再玩一會兒!」

「CC這個台階很危險,不能跳來跳去!」——「可是這樣很好玩啊!」

「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你才這樣呢!」……

你家有木有一個愛頂嘴的娃?

你說一句,TA有10句頂你,你叫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苦口婆心只為他好,他卻有一大堆理由等著你。

真的好氣!

曾經有項調查,「孩子慢慢長大以後,你最討厭孩子的什麼行為?」

超過75%的父母都選擇了「頂嘴」。

很多媽媽見娃頂嘴都會開啟「鎮壓」之路,想盡辦法改掉娃這個「壞毛病」。

輕則語言警告,重則武力解決,甚至動用家法:笤帚疙瘩、鞋底幫子,順手的武器逮啥用啥

對付娃頂嘴這件事,C媽也算老司機了,畢竟CC不是什麼「善茬」,從兩歲到現在一直都是個愛頂嘴的主兒,預計「七歲八歲狗都嫌」的年紀,還會來一波新操作,所以我早有防備!

一般而言, 3-15歲的孩子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頂嘴,也就是從自我意識建立開始,一直到青春期(老鐵們,搭夥上路吧,這是一條漫漫長路

可以說,我們無法避免孩子頂嘴,只能應對。

一、

孩子為什麼會頂嘴?

小的時候娃認知發展有限,判斷能力也有限,所以會對父母言聽計從,爸媽說什麼就是什麼。

但是隨著一天天長大,他有了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如果自己和父母的想法發生衝突,就不會情願按對方的想法走。

如果此刻家長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卻又無力反抗時,就會不自覺地用頂嘴來找尋一種心理平衡。

其實, 頂嘴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證明孩子的獨立意識在變強,不滿足於被安排、被控制。

換個角度看,頂嘴,其實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要知道,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二、

頂嘴可不是一件壞事!

德國兒童心理專家研究表明:

能夠同父母進行爭辯的兒童,長大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愛頂嘴的孩子具備很多優勢!

1

獨立思考能力更強!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

將2歲至5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

最終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裡, 80%的人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較弱的孩子中, 只有24%的長大以後能夠獨立行事,但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較弱,經常需要依賴別人。

也就是說, 越愛頂嘴的孩子,越有主見,獨立思考能力也更強,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孩子所具備的能力嗎?

2

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更強!

當孩子與父母爭辯的時候,就跟辯論賽一樣,需要集中「火力」(腦力)想從哪一方面入手才能更好的反駁父母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

愛頂嘴的娃個個兒都是能說會道的主兒!沒點兒真本事,這等「唇槍舌戰」的場面怎麼對付的下來?

那些三兩句就敗下陣來的,大多是剛入門的青銅級選手, 那些一場較量下來能把父母懟到恨不得要去放支架的,才是王者玩家!

長遠來看,嘴上不吃虧是小,將來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到無障礙溝通,才是最大收益!

如果你想求點安慰,我只能說, 你是個合格的陪練 。說明你平日給娃詞彙量的輸入、情緒的描述、想法的表達等鍛鍊頗有成效!

娃這麼「優秀」,你功不可沒哈~

3

性格更健康!

當孩子表現乖巧時, 有可能是對周遭環境的不信任,因為缺乏安全感而不願觸犯他們底線,因此才會表現得聽話。

頂嘴說明孩子可以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很多從來不頂嘴的孩子,不是不會而是不敢,因為不被允許、被壓制、被控制。

相比和父母頂嘴、講道理的孩子,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才是最該操心和擔憂的,這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

養育CC這麼久,我才明白,最可怕的聲音,是沒有聲音。

如果孩子有情緒而不發泄出來的話,後果可想而知——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

三、

「對付」頂嘴,這麼做效果更好!

當然,讓大家接受娃頂嘴,並不意味著讓他任意妄為!

對付頂嘴,有技巧才效果好。

1

要溝通不要命令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 不論什麼時候,當家長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

細數一下不難發現, 十次頂嘴的背後 八次是 我們在下命令。

我們總是說:去!快點!把這件事做好!

而不是說:你是怎麼想的?

被命令,有時候意味著不被尊重,有自己想法的孩子當然不樂意!

所以,當我們有什麼想法,想讓孩子做什麼的時候, 請先改變自己的命令句式!

2

聽完孩子解釋

面對孩子頂嘴,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我們覺得娃頂嘴就是在和自己作對,同時,我們也對「自己失去權威」感到尷尬。

所以,我們才會惱羞成怒。

當孩子有不同尋常的反應時,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懂事,或者故意惹我們生氣,他們只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抑或不太明白我們的意思。

所以,不妨先聽聽他的解釋,最好一開始就問問原因。

之前C媽給大家分享過孩子那些跟大人唱反調行為背後的原因,沒看過的戳這裡: 《娃一次次唱反調,背後的腦科學原因原來是這些,看完悔哭了!》

3

有選擇地「妥協」

不同的事情,妥協的方式不同。

a 原則性的問題,不妥協!

比如不能做危險、沒禮貌、搞破壞或傷害他人的事。

這和我們之前說的立規矩的事是相通的,不行就是不行,頂嘴也沒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語氣要溫和,態度要堅定。具體操作方法,參照這篇就可以 《分分鐘被寶寶氣出內傷?「十四字真訣」送你護體》

b 無傷大雅的事,學會放手。

比如,今天出門想穿什麼衣服,帶哪個水杯, 家長真的沒有必要因為自己喜歡或自己覺得合適,就讓孩子做同樣的選擇。

前幾天我給CC買了個大號水壺,打算出門遊玩時候用,她看著新鮮,偏要背下樓,還要接滿滿一杯,800毫升~

  • 「你只下樓玩一會兒,拿平時的小水杯就行,這個又沉又不方便!」

  • 「我覺得沒什麼不方便呀,我放自行車筐里,不覺得沉。」

  • 「那你少接點水,接滿了你又喝不完!」

  • 「喝不完也沒關係啊,我回家後可以繼續喝,還省得再接一次水了。」

  • 我:……

我的心臟支架呢?

看似是CC太倔強,不聽勸,但其實,真的不是我管太寬嗎?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經驗去說教,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但卻忘了, 孩子都是在試錯中學會成長的。

那個渴望獨立的孩子,都有著自己想走的路,儘管在大人看來明知道是錯的,他們自己不親自試試,也不會甘心!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不可能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

所以,給孩子自己承擔選擇後果的空間,他們自己明白了,自然不會一意孤行。

c 無關緊要的事,互相妥協。

問題的答案不是只有兩個選項, 聽你or聽我?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 我們折中。

比如寫作業,我希望早上CC把一天作業先完成,而她就喜歡上午玩一會兒,午飯後再寫(但實際飯後她有時會犯困,效率不高),我和她商量之後最終確定上午先玩一會兒,10點開始寫。

有時候 對於參與制定的規則,孩子更容易遵守,與其他執行起來不情不願,你監督起來又嚷又吼,不如,各退一步。

有人說,父母對待孩子頂嘴的方式,藏著孩子與未來交手的樣子。

所以 只有你放下「我是父母,我一定對」的執念,孩子才有機會變得更好!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EtFXIBd4Bm1__Yc4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