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方言屬北方話系統,但與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四川及中南地區的湖南、廣西的方言更接近。就武漢方言內部而言,漢口話因漢口鎮在歷史上的突出地位而聞名,被稱為「漢腔」。
武漢話屬西南官話湖廣片,有武漢老城區方言和新城區方言之分,其中最正宗的是武漢三鎮老城區的方言。包括武昌地區北至積玉橋,南到武泰閘,東至寶通寺(及關山地區),西臨長江以司門口為核心的地區以及漢口鐵路內城區和漢陽鸚鵡大道建港以北,漢陽大道七里廟以東片區。建國之前,武漢三鎮之間方言也有所不同,有些詞彙和語調不完全一致,有細微差別,建國之後,三鎮往來互通,三鎮老城區方言幾乎已完全相同。
西南官話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於西南部的重慶市、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的絕大多數漢語地區。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許多武漢人在外地,一開口說武漢話,就容易被誤認為是四川人。其他屬於西南官話的湖北城市還有,荊州、襄陽、十堰、宜昌、恩施等;而屬於江淮官話區(楚語)的有:黃岡、孝感、黃石等;屬於贛方言區的有:赤壁、咸寧、大冶等。方言片區的劃分,主要是基於語音的共性特徵,比較特殊的語音和地域的整體性這三點。
「武漢人不講武漢話講麼事咧?」武漢人說武漢話天經地義,很少有人會去追問武漢話的起源。其實,武漢話是漂在長江里、系在碼頭上的,它在三鎮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蕩,隨著武漢商業的興旺而發揚光大。
解放前,武漢三鎮之間方言也有所不同,有些詞彙和語調不完全一致,有細微差別,解放之後,三鎮往來互通,三鎮老城區方言幾乎已完全相同,被漢口話所統一。青山區、洪山區方言武漢話中普通話的成分更強。各新城區與武漢主城區的語言略有差別,但是大體上與武漢話相同,因此很容易的互相溝通。其中黃陂話差一點被法定成普通話,有人用漢腔來編排電視劇,有人在挖掘武漢調曲藝,其心在於與時下流行的津腔川調一爭高低,捍衛本土的方言文化。
北方寒冷多風沙,說話時口型不宜太大,因此語音中多捲舌,鼻音重;四川多山,山上山下喊話,要著力提高語言尾音,更有山體回聲,悠揚委婉;江南氣候宜人,說話時可以細聲慢語,不會有語言障礙。
武漢當年是湖區,多數人必定靠湖而生,採摘蓮藕摸些螺蚌,男人划著木筏下湖,女人烤熟了一隻野鴨,會對著湖面喊叫:「回來奇樓(吃肉)……」,率直響亮。
三大特色
沒有翹舌音。和北方大量的翹舌音相比,武漢語音中沒有zh、ch、sh、r這些翹舌音,
沒有翹舌音的結果使得語音過於裸露,少了一些修飾。
前鼻音和後鼻音分不清。武漢話里,「陳程」不分、「身生」不分、,「真爭」不分。
常用口語
你嚇我
這是時下武漢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與此關聯的還有口語:非洲伢的爸爸—嚇(hé)老子;非洲爸爸跳繩子—嚇(hé)老子一跳。
鬧眼子
源自武漢話,黃陂話。眼子,鬧眼子,兩個詞是有區別的,眼子,本身是指的一件事,準確來說是一件已經不被人相信的事。而鬧是動作是指已經在做了。鬧眼子的含義大為廣泛,但總的來說可以歸結出兩種含義:一種是不誠信、欺騙;另一種是胡鬧、瞎鬧。
挑土
暫時代替某人做某事。來源於麻將。因為打麻將又稱 "修長城",打麻將手氣不好時讓人替打幾把,好像幫人家挑土一樣。後來又擴大到"的士"司機的換班以及幫人做事了。
撮蝦子
指偶爾賺點小外快,撮(或戳),相當於北京話的"搗斥"或廣州話的"炒耕",如:"戳來戳去冇(音同「冒」)戳出麼名堂"。
起簍子
撒網捕魚後,起網時撈起很多魚。形容一下子發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