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建元寶母錢,皇建元寶,古西夏國錢幣。西夏襄宗皇建年間鑄造,楷書旋讀 。屬於較珍惜的品種,西夏襄宗皇帝李安全,皇建年間(公元1210-1211)鑄造。鑄量較前期錢稍多,但小字大樣者少見。今存世皆已不多。
宣和元寶真書大字母錢,宣和元寶分篆,隸二體,直讀;小平徑2.5厘米,折二徑宣和元寶大鐵錢3厘米,折三徑3.3厘米,小平背陝者錢文為瘦金體。篆書旋讀,大字大樣,富有神韻。此錢千不見一。此錢徑45毫米,廣穿口12毫米,厚4毫米,重36克,為當拾「宣和元寶」大鐵錢。此錢鑄於宣和元年(1119年),當時鑄有「宣和通寶」,互稱對錢。
宋真宗趙恆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鑄,錢面文字:面文「咸平元寶」楷書旋讀,光背。直徑46.5mm.厚度4.6mm.咸平元寶面文為楷書,該錢錢文字體深竣,結構端莊規整,鑄造精美絕倫,其文字及穿孔處均呈拔模斜度,尤其該錢的錢文筆劃,點橫撇捺分明,錢文線條有粗有細,粗若寒雷霆萬鈞之力,細則如蛟龍遊絲相連,從錢文中透漏出剛毅之勁,令人嘆為觀止。
「大觀通寶」折十大字母錢,此錢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字大,將此錢與泉著中所載折十大觀通寶和我所收藏的折十大錢對比,每個字都要大上一圈,且錢的地張平整如鏡,字口深如刀割,如普錢中「觀」字為14毫米、「通」字多為10毫米,「寶」字約12毫米;而此錢「觀」字達17毫米,「通」字12毫米,「寶」字達16毫米。二是廣穿孔為15毫米,旦穿孔鑄口整齊無任何流銅,地張上無一個砂眼。更奇的是普品大觀折十錢緣側面是垂直平面,而此錢呈半圓形,有弧度,猶如車輪。
「崇寧通寶」折十母錢,北宋"崇寧通寶"折十鐵母。此錢徑3.5、穿寬0.8、厚0.24厘米,重10.9克。面文旋讀,字跡纖細,比一般的折十崇寧通寶的文字要小。
「萬曆通寶」母錢,《萬曆通寶》銅質大錢的母錢,傳世之品。錢體厚重,鑄造規範,地章平整,錢文深峻、古樸有力。整體雕刻痕跡明顯,極具母錢風範,頗具震撼力。據明代史書記載,大明萬曆年間鑄有大錢。經查相關錢譜,華譜載有一品萬曆大錢圖片,直徑88毫米,曰樣錢或鎮庫大錢,一級無定價。由此可知,萬曆大錢既鑄造過而且又有傳世品存世,這是毫無疑問的了。萬曆通寶大錢母錢的相關數據:直徑為89.5毫米,厚度為7毫米,重量達305.5克。
「永昌通寶」折五母錢,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大順政權於永昌年間(公元1644~公元1645)鑄造。有小平,當五兩種。「永」字常由「二」「水」組成,正常寫法的永昌通寶反而比較少。當五錢通字走部有高低之分,低者少。「永昌通寶」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小平、折五、折十共3個種類,其中折十雖然史料有記載,但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實物。
「建炎通寶」折二母錢兩枚,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建炎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銅,鐵錢,錢紋篆書,楷書成對,鑄造量較大,版別複雜,有大字,小字之分。「建炎重寶」不多見,為折三篆書,銅,鐵錢均有。「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皆為古錢大珍。
「道光通寶」背寶源小平母錢, 道光通寶:鑄於清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年)。錢文"道光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直讀,錢背是記有寶局二十名的滿文。道光通寶形制特點基本與嘉慶錢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阿克蘇、庫車因缺少黃銅而開始鑄折五當十升值平錢,這是清代虛值大錢的濫觴。道光通寶只少數錢背有星月紋以及記地、記年、記值的漢字,但卻不多見。在製作上,道光通寶粗疏,除戶、工二部寶泉、寶源二局所鑄形態稍整外,各省所出的質地都很劣,加以私鑄劣錢充斥,因而大小不一,輕重懸殊。除新疆紅錢二種外,幾乎沒什麼稀罕之品。
咸豐重寶背寶泉當五十母錢,清代咸豐年間,因西方資本主義實力入侵及國內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導致政局危機四伏,財政基本枯竭。清政府為挽救幣制行將崩潰之勢,而鑄造咸豐大錢。當百以下稱「重寶」,「咸豐重寶」又可分為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共八等。寶源局「咸豐重寶」背「當五十」母錢,能流傳到今天之屬少見罕有。
同治重寶背祺祥重寶母錢,眾所周知,「祺祥」年號是公元1861年清咸豐皇帝臨死前託孤,以蕭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為小皇帝載淳(同治皇帝)建元的年號,後因辛酉政變,祺祥年號僅使用了六十餘天即取消,改年號同治。由於這段特殊的歷史政治背景,清代祺祥錢,在寶泉局、寶源局以及部分地方錢局試鑄後,即在未正式發行流用的情況下即行停鑄,由此導致祺祥錢成為清代諸多年號錢中的珍稀品種,泉好喜之,收藏價值較高。
「光緒重寶」背寶源當拾母錢,光緒重寶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在光緒年間 公元1875—1908年 所鑄的當五、當十錢。形制較小平錢工整,面文為清秀楷書,直讀,背穿左右為滿文寶局名,上、下為漢文「當五」或「當十」二字。傳世以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鑄造的較為常見,舊譜所列的各省局鑄造的18品,恐系補鑄,今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