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富商想打造一支艦隊,卻遭到軍機大臣阻擾,無疾而終

2021-05-09   勇哥讀史

原標題:晚清富商想打造一支艦隊,卻遭到軍機大臣阻擾,無疾而終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手持冷兵器的清軍被船堅炮利的英軍打得一敗塗地。戰後,林則徐、左宗棠等有識之士紛紛提出了建造新式戰船、組建強大艦隊的建議。受各種原因的限制,林則徐、左宗棠提出的建議只能停留在紙面上,沒有付諸實施。

倒是一個廣東富商,真的建造出了一艘新式戰船。

這個廣東富商叫潘仕成。

潘仕成,字德畲,祖籍漳州,世居廣州,生於1804年。潘仕成出身一個富商家庭,祖代從事經營鹽務,名列廣州十三行之列。潘仕成很有經營頭腦,一方面繼續經營鹽務,一方面擴張茶葉生意,生意做得順風順水,成為廣州首屈一指的富商。

潘仕成有錢後,買下廣州荔枝灣一塊幾百畝土地,大興土木,修建了被譽為嶺南第一名園的私家莊園「海山仙館」。今天的廣州荔灣湖公園,就是以當年「海山仙館」的一部分擴建而成。

難能可貴的是,潘仕成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凡是地方上有鋪路、賑災、種牛痘等需要,潘仕成都慷慨解囊,成千上萬地拿銀子出來。1861年,兩廣總督勞崇光重建廣州貢院,急需資金,潘仕成一次性就捐資13500兩銀子,是捐資最多的廣州富商。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廣州位於戰爭前線陣地,陷入空前的危險之中。1841年4月,英軍決定進攻廣州。廣州軍民同仇敵愾,潘仕成自然不會置身事外,參與了廣州的防務工作。

不僅如此,潘仕成還參與捐鑄大炮。這從靖逆將軍奕山、參贊大臣齊慎的奏摺中可見端倪。1841年5月,奕山、齊慎在奏摺里說:「此外尚有在籍刑部郎中潘仕成捐鑄五千斤三千斤二千斤炮四十尊,尚未鑄成。」

一個月後,奕山、齊慎再上奏摺說:「此外並有在籍刑部郎中潘仕成,先經捐鑄五千斤、三千斤、二千斤大炮四十尊,鳥槍一千杆,復購買呂宋(菲律賓)製造炸炮子一百九十八顆。」

由此可見,潘仕成不但捐鑄了40尊大炮、1000桿鳥槍,還購買了菲律賓製造的198顆炮彈。這些武器部署在廣州沿河地帶,在英軍進攻廣州城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戰爭中,潘仕成覺察到英軍艦船的威力後,決定建造新式戰船。1841年6月,潘仕成捐助了1萬兩銀子,自行建造一艘戰船。這艘戰船「船底用銅鐵包裹,布列炮眼作為樣式,以期堅固」。不過,1萬兩銀子明顯不夠用,潘仕成又追加預算,達到了1.7萬兩銀子,從國外購買堅固耐用的洋木,終於造成了這艘新式戰船。

按照奕山、齊慎的描述,這艘新式戰船「船身長十三丈三尺六寸,底骨長十丈零八尺,面寬二丈九尺四寸,高深二丈一尺五寸……船艙分三層,下層壓石約深三尺余。二層間檔板十六度,俱用紅羅木,厚二寸半。中藏水櫃三個,火藥櫃三個,彈子櫃二個。中層兩旁安大炮二十位,船尾安炮二位,自二千斤至三四千斤不等。櫃頂棚面,兩旁安炮十八位,自一千斤至數百斤不等。仍可分列子母炮數十桿。船頭炮位,隨宜安放。此船可容三百餘人,共用工科銀一萬九千兩。」

潘仕成造好新式戰船後,捐給廣州官府。道光皇帝聞訊後,讚嘆不已,下令由潘仕成繼續建造類似戰船,「以後製造船隻,即著該員一手經理,斷不許令官吏涉手,仍致草率偷減,所需工價,准其官為給發。」

可是,當時掌控朝政大權的主和派官員將這種新式戰船視為「奇巧淫技」,又不願意造船這種有豐厚「油水」的差事落到一個富豪手裡,便進行了阻擾。這以穆彰阿為代表。

穆彰阿,字子朴,號鶴舫,滿洲鑲藍旗人,生於1782年,深得道光皇帝信任,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和領班軍機大臣,位高權重。穆彰阿是怎麼阻擾潘仕成造船呢?他利用擔任領班軍機大臣的身份,聯合直隸總督訥爾經額、兩江總督耆英、山東巡撫托渾布、江蘇巡撫程矞采、浙江巡撫劉韻珂、福建水師提督竇振彪等封疆大吏,奏報朝廷,勸阻道光皇帝任命潘仕成造船。

道光皇帝不勝其煩,只好放棄了任命。潘仕成自掏腰包,拿出8萬多兩銀子,造了4艘新式戰船,但由於清廷不肯按照承諾撥款,導致後繼乏力,打造一支艦隊的想法無疾而終。

那麼,穆彰阿等人不願意潘仕成造船,自己有沒有造船呢?

接下來的幾年,訥爾經額、劉韻珂分別造了一些戰船,但這些戰船純屬忽悠道光皇帝的「應景之作」,看上去倒是高大威猛,實際上外強中乾,毫無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