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閣,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裕華路北側,由元代蔡國公張柔創建(始建於公元1227-1232年),原名大悲閣,為保定古八景之一,史稱「市閣凌霄」,1956年9月,大慈閣被列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7月,大慈閣被重新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大慈閣作為古代建築,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占地3440平方米,文物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慈閣、方丈院和關帝廟。過天王殿,鐘樓、鼓樓峭然對峙,二樓高度、造型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築形式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兩層。北面是聳立在4.6米高石基上的主體建築。
大慈閣通高25米,重檐三層,歇山式布瓦頂,底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均施六抹格扇門。移目閣內,觀音菩薩矗立於蓮瓣須彌座上,神態安然。二、三層皆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閣內藻井、檁枋均繪旋子彩繪,四周作圍廊,依欄鳥瞰,市井民宅歷歷在目。登上三層,憑窗極目,西部郎山隱隱諸峰,盡收眼底。前人讚美大慈閣的詩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去點)園金閣碧雲端」等名句。
大慈閣背後有一座始建於明代的關帝廟,原名「漢壽亭侯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為歇山式建築,前置卷棚。因其座南面北,故稱倒座關帝廟,在全國罕見。大慈閣內尚存四通石碑,分別記載自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以來多次修繕大慈閣的經過,是研究大慈閣的寶貴資料。
相關傳說;在很久以前,保定府有個大官員,他的獨生女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可把這位大官員夫婦愁壞了,飯都不想吃,茶也不想喝,連睡覺也不香甜。想派人到外地請名醫診治吧?可是女兒的病又危在旦夕,已經來不及了。正好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大門外來了個和尚,自稱是真覺禪師,奉觀音菩薩法旨,為世人解脫苦難而來。大官員夫婦趕緊把和尚請進府來,乞求禪師救女兒一命。只見禪師雙手合十,後念:"阿彌陀佛!念你平日為官清正,我想:菩薩是會大發慈悲的!"說罷,來到女兒的病房,看了看病人的眼,信手從布袋裡掏出兩顆藥丸,拿給小姐吃了。吃後立見成效,病很快就好了。
大官員感謝真覺禪師救活了女兒,為了報恩報德,決定修座寺廟。可是廟裡塑什麼樣的佛像呢?一時拿不定主意。後經當地百姓和工匠們琢磨,都說塑"護持眾生救苦救難"觀音菩薩為好,因為觀音菩薩生有四十二臂,分別執掌日、月、凈瓶、寶劍、寶杖、寶鏡、白佛、金剛杵等法器,她的法力是無邊的;只有觀音菩薩心腸最好,大慈大悲,肯於拯救世人。大官員認為大家的想法很合他的心意,就立即吩咐工匠們塑了座觀音菩薩像,只見這座觀音菩薩像面目端詳恬靜,仁慈的眼睛裡飽含著無限憂傷和憐憫的樣子。人們一見都說好。
像塑好了,廟怎麼建呢?在哪兒建呢?這個大官員經過深思熟慮後,立即派人招募了很多工匠,選在城內中心的最高地帶修座九丈九尺的大慈閣。為什麼非要九丈九尺高呢?據說天上的玉皇大帝宮殿是十丈高,怎麼也不能超過玉皇大帝吧!
建廟之前先要做個模型兒,大官員責令工匠們馬上趕製煬樣(即模型)。煬樣兒制好了,大官員過來左右上下一端詳,很不協調,很像孔雀身子,麻雀腦袋,帽小不遮體,門窗、像佛還會遭受雨淋日曬。大官員一不滿意,工匠們可發了大愁啦!晝夜冥思苦想,也想不出個好法子來,真是愁人啊!
有一天,工匠們正準備吃晚飯,飯菜都已擺在了桌子上,但是無人動筷子,可說是都愁呆啦。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真覺禪師走進屋裡,工匠們一見,趕緊起來讓坐,禪師微微一笑,說:"別客氣,平起平坐,加個坐兒不就行啦!"一句話,提醒了工匠領班的(工匠頭),飯後,緊忙在大慈閣的半截腰兒上加個平座兒,座下加了屋檐兒,再一看就勻稱了。大官員看了也很滿意。煬樣兒定好了,就按照這個模型兒把大慈閣修了起來。相傳,從那個時候起,二層以上的樓閣都有了平座兒,上施欄杆,既好看勻稱,又便於向外瞭望。這還是保定府工匠們的一大發現呢!
廟修好了以後,人們都非常高興,唯獨大官員的千金小姐還有點悶悶不樂,後來人們忽然想到:還沒請真覺禪師呢!大官員又派人四下尋找真覺禪師。禪師請來後,讓進了閣樓後面的小院裡居住,一面給百姓們治病,還舍藥行善。這一下,百姓們高興了,千金小姐樂了,大官員的全家也都認為做了件大好事,因此人們都稱這位和尚是慈善禪師。
真覺禪師圓寂以後,人們為了懷念他,又將他的住處取名叫真覺禪寺。現在的山門正面上額就有"真覺禪寺"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