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淺析阿里兄妹情深的幾大原因、及歷史意義與現實思考

2019-10-24     軌道電影

《小鞋子》是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指導的劇情長片,直接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極大提升了伊朗電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關注度。

故事並不複雜,影片以小男孩阿里的視角展開,9歲的阿里在回家途中因幫媽媽購買土豆,意外將他和父親辛苦攢錢買來的妹妹莎拉新鞋弄丟。善良的阿里擔心父母因為這隻鞋子而擔憂,於是阿里向莎拉商議隱瞞父母,由兩人輪流穿哥哥的布鞋,直到想出解決的方法為止。影片圍繞一雙丟失的鞋子,勾勒出一幅屬於伊朗國家獨特的教育體質、宗教信仰、家庭環境的長軸畫卷。

今天,我就來分析一下,在落後貧困的環境下,兄妹倆是如何不離不棄,建立起如此深厚的親情的,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生活環境里創造出最大的快樂。在我看來,親情的感動原因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大因素。在第四部分,我會分析一下這個故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思考。

01、淺析阿里莎拉兄妹情深的內在因素:哥哥阿里頑強不屈的意志,讓他條件再差也要保持積極、陽光、樂觀的生活態度。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阿里學習成績優異,班級里名列前茅,待人處事真誠。對於丟鞋這一錯誤,他們並沒有消極應對,將這一難題拋給父母,而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換位思考,阿里說「爸爸沒有錢再去買鞋」,因此,與其讓父母再度傷心難過,不如獨自吞下苦果。

9歲的阿里獨立能力很強。球鞋濕了,他會推掉踢球的娛樂愛好,主動承擔其家庭事物的重擔,比如和爸爸一起去找園藝工作,面對陌生家庭,父親難以開口,可是聰明的阿里沒有放棄過,反而用自己的恆心和毅力為父親找到了工作,父親看到能說會道的阿里時,臉上多了一絲的欣慰。

在長時間輪流穿鞋子之後,莎拉看著髒兮兮的鞋子有些沮喪,可是阿里說,「那就洗洗吧」,於是他們動起手來,而在刷鞋過程中產生的氣泡成為他們溫馨親情的見證。阿里從來沒有向莎拉說過什麼大道理,卻在用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對妹妹的愛,讓莎拉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美妙童年。



阿里為了讓莎拉擁有一雙鞋子,在得知學校參加長跑比賽時,他仍然沒有放棄這個名額。雖然報名時間已經截止,但是他說「求求你,我一定會得第一的」,眼淚不住地從眼眶中流出,並且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參賽資格,由此可見他頑強不屈的意志。

而在比賽途中,因為目標就是第三(只有第三名獎品是鞋子),在比賽衝刺過程中,他滿腦子都閃現出妹妹和自己在一起的場景,這構成了自己精神的信仰。本想要「保存實力」,力爭第三,卻由於別人的拉扯摔倒,而阿里同樣沒有抱怨,只是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向第三發起衝擊,這種絲毫不服輸的精神就是阿里品性的體現。

在每一個場景中,觀眾們看到的阿里雖然憂心忡忡,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他願意獨自承受著這一切,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妹妹的關愛。這裡面有很多無奈,但也讓我們看到堅持的可貴和淚水的珍貴,他積極、陽光、樂觀的態度正是他面對困難時展現出的個人魅力所在。



02、淺析阿里莎拉兄妹深情的外部因素:底層人們的貧苦純良,珍貴的學校教育,溫暖的家庭關懷,使得兩兄妹必須相依為命、互相扶持。

影片開頭為我們呈現出極具伊朗特色的家庭環境,阿里在回家時恰好遇到了生病的母親被房東辱罵,原因是欠錢。家境的貧寒讓兄妹倆更懂得珍惜,阿里先是告訴了妹妹實情,然後去尋找鞋子,在尋找未果時他接受了因沒有幫母親幹活而受到父親的指責,轉而又去安撫妹妹。從這一系列舉動中我們感受到生活的堅信,而這種堅信從阿里出生後一直延續到現在。

可貴的是,即使如此貧困的生活,在當地,父母也沒有因為貧窮而讓阿里放棄學校教育,老師也並沒有因為不同的家庭條件表現出差別的愛。比如體育課時女老師說「有些人沒有穿合適的鞋上課,但只要穿了球鞋就好」,這化解了莎拉心中對於不合腳球鞋的疑慮,原本退縮在後的腳快樂地伸了出來,這無疑是教育的成功。



對於阿里來說,儘管成績很好,但是每次妹妹晚回家都會導致他上課遲到,甚至面臨老師不准進教師的處罰。這時,一位老師給阿里求情,老師的寬容和理解讓阿里壓抑的內心得到了舒緩,儘管有難言的苦難,阿里還是選擇笑著面對。

儘管家庭貧困,阿里父母還是儘可能給孩子最大的支持。爸爸給別人打工,卻讓阿里陪僱主的孩子玩耍,掙了錢答應滿足孩子的要求,父親生病了依然要出外打工。他們的行為其實都會對孩子產生觸動,為了整個家庭含辛茹苦的家庭是這兩個孩子團結友愛的基石。

家庭出身不是每個人可以決定的,但是面對這樣的生活,我們可以自主選擇積極樂觀還是消極厭世。阿里和莎拉的乖巧懂事和學校教育、家庭環境是緊密相連的,從這個方面來說,在逆境中成長反而更具有現實意義。



03、淺析社會文化對於阿里兄妹性格形成產生的影響: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與風俗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阿里兄妹自信堅強、勤勞好學的品性。

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必然會影響到每一個家庭。在影片中,充滿了大量的異域風情和文化展示。

北大教授戴錦華曾說過:

「從某種意義上說,《小鞋子》 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伊朗電影。 準確地說,是一部在國際視野中、在環球電影舞台上具有典型特徵的伊朗電影。」

影片中有大量關於伊朗國家風情的描述,比如阿里家中的圓形的水池,如同北京四合院一樣住著幾戶人家,每個房間前都有幾個台階。在台階上鋪著毯子,儘管有些破舊,但仍可以推斷出該國悠久的歷史和曾經的燦爛文化。



在比如清真寺砸糖塊的場景,莎拉問父親,「你有這麼多糖」,父親答「這些糖不是我們的,是清真寺的」。從這裡我們看出風俗和信仰深深影響著他們的行為。真主阿拉是該國最高的神,如果不按照神的主義行事,那麼必將受到懲罰。

在伊朗,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其中 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這種信仰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阿里每次都會就豎起食指,那代表著教義:「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由此可見,宗教觀念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化為日常的一言一行。真主阿拉被伊朗人民奉為最高的神,他注視著每個子民的行動。

莎拉在學校時就發現了另一個女孩穿上了自己丟失的鞋,這時的莎拉沒有貿然採取行動,哪怕自己與她面對面,她在觀察和思考,這也是阿拉對她的考驗。當他發現女孩的父親竟然是一位盲人,家庭生活困苦,兄妹倆放棄了原來的想法。

與此同時,女孩也意外地發現莎拉的筆掉在了地上,她在猶豫片刻之後,還是做出了歸還原物的舉動。他們所有的行為其實都是內心的寫照,要聽從真主的安排,因此有了外在改變的動力,也讓他們成為了更好的人。

阿里和莎拉的性格與伊朗獨特的民族文化與風俗密不可分。由於共同的信仰,他們擁有了實際可行的精神指導。可以看出,儘管生活不算富裕,但是每個家庭都很乾凈;而古典的伊朗音樂朗朗入耳,吟唱出屬於伊朗的文化自信,也謳歌出屬於兄妹倆堅忍不拔的美好品質



04、淺析阿里和莎拉的歷史意義與命運走向,以及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和思考

阿里開朗樂觀,儘管喜歡哭鼻子,但每次落淚都是真情實意的表達。父親的責罵時哭,因為自己犯了本不應該犯的錯誤;老師批評他遲到時哭,因為妹妹的耽擱並非自己所能控制;未能參加學校長跑比賽時哭,因為錯失為妹妹將功補過的機會,這種哭並不是任性的表現,反而因為真實而多了幾分溫情。

莎拉善良、純真,雖然年齡比哥哥小兩歲,但莎拉的通情達理與哥哥如出一轍。每天放學,他都會拼勁全力向家跑去,而當鞋子因為太大而滑落水池中無法夠到時,她跪在了地上流下了眼淚。對她來說,這超出了她的能力,她的淚水是悔恨的淚水。

阿里獲得了長跑冠軍,當合影時他難過地留下了淚水。對他來說,第一就意味著失敗,他的哭泣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妹妹。當影片最後一幕聚焦在因為長跑而磨出的水泡,一群魚兒圍繞在阿里腳邊時,似乎一切煩惱都會煙消雲散,因為生活還在繼續。只要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他們必將獲得屬於自己的生活和小鞋子。

對於這部電影,還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看過之後的觀眾們一定會反思,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自己的反應與做法。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主要有以下三點現實意義和思考。

教育無時無刻不在身邊,每一位陪伴者都是老師

很多人說子不教父之過,他們把教育的成功和失敗都歸結於父母。然而,除了父母之外,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每一位孩子能接觸到的陪伴者都是人生道路上的老師。正如古語所言「三人行必有吾師」,孩子是否健康與否在於整體教育環境,而不應單純地歸結於某一位老師。

影片中阿里父母並沒有多少文化,可是孩子卻學習成績優異,這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在生活中,很多孩子會抱怨自己的家長沒有提供應有的幫助,但是反觀阿里的父母,他們在通過自己的能力去達到想要的生活,這種努力是積極的,而隨著課業壓力的增大,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家長都能掌握,所以陪伴其實才是最重要的,這種陪伴是學習環境的塑造,家長以身作則的堅持和樂觀向上態度的傳遞,只有擁有了這種精神,才有可能培養出社會上的有用之才。



物質匱乏只是外在環境,培養自己內心的宇宙才能衝破束縛,獲得重生

對於阿里來說,生活已經足夠艱辛,可是那都是「命中注定的」,真正能夠改變這種命運的只有他自己。而相比他家,還有更加困難的家庭,所以貧窮有時候又是相對的,這並不代表阿里不可以去追求自在、快樂的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創造體面的生活。

通過對於鞋子的追求,阿里儘管沒有獲得第三名,但卻取得了第一名的桂冠。儘管這並不是他想要的,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他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財富,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別人的認可。這種認可對於培養他的內心宇宙至關重要。

貧窮只是一時的,改變生活需要不懈的努力。貧窮提供給阿里杜絕雜念的契機,讓他可以毫無負擔地一往無前,追求理想的生活。他努力的學習,努力地滿足妹妹的需要,其實這都是一種自我成長,只有真正懂得珍惜的人,才會涅槃重生,獲得應有的回報。

積極樂觀、為他人著想,幸福就在每個人的身邊

總是聽到身邊的人會問「怎麼才能獲得幸福?」其實阿里在這個故事中就是幸福的,他擁有父母之愛、老師之愛、妹妹之愛,他積極樂觀,始終為妹妹著想,最終離幸福越來越近。

阿里沒有對生活過多焦慮,而是踏踏實實地過好每一天,滿足周圍人的願望,兄妹倆甚至在找到失去鞋子之後也沒有強行要回。這其實正是他們的大愛,幫助並關懷身邊的弱勢群體,為他人著想,竟然收穫了如此的快樂。

有時候我們總是急於尋找幸福,豈止幸福就在每個人的手中,無關於貧富,在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對於阿里來說,無疑他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自己創造的,觀眾們通過這部電影應該也會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阿里家可以算作最底層人民,但是他們全家都絲毫沒有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為此,他們每天盡最大可能拼搏,為家人、為自己。這種不放棄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物質的優越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這種機會是一種誘惑,抵消了心中對於夢想的嚮往,很多朋友留言說「真想給他們買一雙鞋啊」。

其實,他們缺少的不是一雙鞋,而是證明自己的一個機會,而很多的朋友其實擁有這種機會,卻放棄了改變的可能,阿里用自己的故事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影片如一面鏡子一樣,通過阿里和莎拉鞋子的故事映射出充滿幸福光芒的身影,傳達出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這種兄妹真情的流露正是影片真正的看點。通過極具特色的伊朗生活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感染著每一位觀眾,思考著教育的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阿里和莎拉兩兄妹雖然生活在窮苦的家庭,社會物質條件也極其匱乏,但也正是由於這種有限的條件,他們反而養成了堅韌勤勞、積極樂觀的品性。確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雖然生活在比他們要好的環境之中,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面臨條件有限的情況,唯有堅持與樂觀才能接近理想、實現理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vvZBm4BMH2_cNUgQj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