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時租賃行業迎新規,這一模式何時能走上正軌?

2020-08-17     老車主說車

原標題:分時租賃行業迎新規,這一模式何時能走上正軌?

此前,交通運輸部發布《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對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服務、分時租賃行業提出管理要求,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本辦法所稱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服務,是指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者與承租人簽訂租賃合同,在約定時間內,將9座以下的小微型客車交付承租人使用,收取租賃費用,且不隨車提供駕駛勞務的經營活動。

其中,利用移動網際網路、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構建服務平台,以分鐘或小時等為計時單位,為承租人提供自助式小微型客車預定和取還、費用結算等服務的租賃經營方式也稱為分時租賃。

汽車分時租賃顯然不是一個難懂的概念,如果你有過正常的汽車租賃經驗,會發現其中的差別並不大,這邊是到租車公司繳納押金辦理手續,租車開走,那邊是下載APP,網上授權交押金,在停車點找到空車打火開走。

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這邊是1天起租,那邊是以用車的分鐘、小時為時間單位。

有租車經驗的朋友想必要對分時租賃這種方式,接受度更高一些,畢竟,這都不是自己的車。

那汽車分時租賃是如何興起的呢?它的真正興起,其實也是伴隨著新能源汽車與共享經濟的發展而來的。

2015年,新能源汽車進入提速發展時期,此後連續三年均出現了爆髮式的增長,即使是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開始退坡,同期仍取得了產銷分別增長59.9%和61.7%的成績。

分時租賃的風口也是從2015年開始的。有人曾表示,分時租賃被視為推動新能源發展的另一種方式,在高補貼之下,分時租賃公司不但能夠幫助車企通過運營達到里程數拿到補貼,還能幫助車企消化銷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眾多的汽車分時租賃公司出現了,無論是頭部企業,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微小企業,或是已經倒下的那些,在當時,都在初始階段獲得過不同程度的融資。

另一邊是共享經濟助力。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交易規模達到了29420億元,同比增長41.6%。其中,共享出行方面同比增長23.5%,排在了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的第三位,汽車共享出行更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風口在前,資本看好,分時租賃在2015-2018年的集中爆發並不讓人意外。畢竟,這不管是看長久的發展還是當下的利益,都比兩個輪子的共享單車,更有存在感。

但讓人猝不及防的是,那邊的共享單車在虛假繁榮之後,留下一地雞毛,這邊的汽車分時租賃則一步邁進了數九寒冬。

自2017年以來,汽車分時租賃企業的倒閉就像秋風割麥子一樣,嘩啦啦倒下一片。像友友用車、EZZY、麻瓜出行、中冠共享汽車、TOGO途歌等紛紛停止營業,戴姆勒旗下的car2go也漸漸無聲。

一個風口行業,為什麼突然就雷聲大、雨點小呢?其實並不突然,而是環境使然。

我們常拿共享單車來舉例子,事實上同屬於共享經濟的汽車分時租賃,也面對著許多相同的問題,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投入大、成本高、盈利難。

相比共享單車來說,汽車分時租賃的成本要高得多。一是固定成本,主要包括購車和車險費用等,批量購置或租賃車輛,對於平台來說資金壓力巨大,同時車險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二是運營成本。此前,有不少人會選擇分時租賃汽車,就是因為不用自己清潔車內衛生,但這無疑對下一位用車人造成了影響,於是,一些分時租賃企業在網點會設立專門的管理人員,運營成本就出現了。

運營成本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說車輛調度、車輛管理、車輛維修保養等,都需要付出人力及技術成本。

這邊成本高企,那邊盈利卻並不能讓人滿意。

分時租賃的盈利模式相對來說是是畢竟單一的,主要分為了車輛租賃收入、二手車銷售、廣告收入和大數據運營收入部分。

像車輛租賃收入一般很難抵消直接的運營成本,現在的規模還遠遠不夠,而若是將用戶押金算在其中,又十分不靠譜。畢竟我們聽過不止一次的平台倒閉,押金退還無門的事例。

當汽車分時租賃卻不能以租賃收入作為大頭,而是只能依靠廣告和大數據運營收入來維持,這顯然並不健康。低收入與高成本導致了市場上大多數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

對於汽車分時租賃來說,保證平台的盈利與可持續發展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一邊是營收模式上,優化價格來提高盈利水平與運營效率,同時還要擴寬收入模式,來增加收益。

另一邊要提升用戶粘性,比如說在現有車型上,增加多元化的車型,讓用戶有所選擇的空間,而且針對高頻用戶,可以效仿滴滴,提供一些特別功能服務等,鎖定優質用戶。

當然,在運營模式上,也不能僅僅只是B2C,也可以嘗試擴展B2B業務等。同時,可在需求量大的中心區域廣泛布點,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當汽車分時租賃納入相關部門的監管之下,此後隨著相關政策、規劃與行動計劃出現,分時租賃未嘗不能與計程車一樣,變成一種常態。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最後,對於汽車分時租賃,我們其實只要知道一點就好了,分時只是當前出行方式的一種補充。

像我們短途出行會考慮步行、騎單車,稍遠點會考慮打的,再遠一些可能要坐高鐵、飛機一樣,當然,有它在,很多特定的出行,既便宜又省心,沒它在,好像對出行也沒啥大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vBK-nMBd8y1i3sJKc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