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遵義會議會址
解放前後的豐樂橋(迎紅橋)很荒涼,解放軍就是從橋左面入城的
解放後的大十字有理髮店、鐵匠鋪等,民居都是木頭房子
子尹路中段
在李連昌的印象中,1952年左右,老城公園路口磚木結構的川劇院新修完成
楊敏志出生在楊柳街,通過他的描述可以了解到,楊柳街與今相比除了寬窄度沒變,布局已發生改變
記者 陳 果
1949年11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湖南進入貴州邊境,4日解放天柱。遵義人民盼望解放軍的到來,猶如大旱之望雲霓。11月21日,老百姓歡天喜地湧上街頭,終於迎來解放軍進城。回首此情此景,依稀猶在眼前。
70年過去,又是一個金燦燦的秋天。70年的風風雨雨,70年的滄桑巨變,70年的艱苦奮鬥……如今,遵義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在2019這個金秋再度回首,把目光投向遵義解放時的那些人、那些事……
川劇院原在丁字口
水硐街成了碧雲路
75歲的李連昌先生原任遵義市(今紅花崗區)《城鄉建設志》副主編,又是土生土長的遵義人,基於此,他對遵義歷史及地方文化較熟悉。儘管遵義解放時李連昌只有5歲,但作為一名「老遵義」,他對老遵義城的變化依舊記憶猶新。特別是聽李連昌回憶4歲時,隨父母在丁字口轉盤處川劇院看戲的場景,聽他描述湘江河兩岸吊腳樓的「盛況」,饒有意思。
「父母喜歡看戲,我最喜歡跟著他們去湊熱鬧,四五歲已有記憶,我清楚記得解放前的川劇院是用竹子搭建的……」在李連昌的描述中,我們得知作為遵義主城區中心地段的丁字口在解放前就很熱鬧。現百貨大樓原址是遵義川劇院,當時的劇場和舞台都是用竹子搭建的,包括拱形的劇院頂部。解放後,文藝工作者開始受到重視,1952年左右,政府在老城公園路口新修一個磚木結構的川劇院,劇院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有十幾步五六米寬的石台階直通劇院三道大門,造型雄偉極為醒目。劇院裡面中空寬敞,可容納千人左右。那時候在遵義川劇很流行,每天入夜時分,看戲的、賣夜宵和賣瓜子的、無事來湊熱鬧的人聚集在川劇院門口,人頭攢動。
川劇院從丁字口搬遷後,1953年政府在原址修起了遵義百貨公司大樓,是當時遵義最高的樓房,成為城市的地標性建築。當時因建築材料缺乏,修建百貨大樓只能用磚木。到了上世紀80年代,百貨大樓的地板、樓梯磨損嚴重,建築主體陳舊不堪。此過,隨著遵義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需求越來越高,這座曾經令遵義人民引以為傲的建築原址拆除重建。
此外,穿城而過的湘江河與丁字口相得益彰,河岸兩邊好多人家都在屋後修有吊腳樓,用柱頭插在河裡搭成框架,鋪上木板就成為河上的陽台。陽台上可以晾曬衣物,或吃飯喝茶、打牌聊天。下面流水潺潺,魚兒穿梭遊戲,居住在這裡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景色,頗有趣味。不過,社會要不斷發展,遵義城解放後,加強了城市建設的步伐,1958年西岸修建紅花岡劇院,次年湘江東岸又改造新華路修建河濱公園,這樣兩岸的吊腳樓才被拆除,那些故事只留在了一些老人的記憶里。
李連昌還向記者介紹,當年解放軍從湄潭、貴陽兩個方向進城,兵貴神速,老百姓一覺醒來,遵義就解放了。迎紅橋(當時叫豐樂橋)是1935年中央紅軍進入遵義的必經之路,那一片是老遵義城的城郊,只有散居住戶,未成形成集市。而今的迎紅橋附近,高樓林立,有著琳琅滿目的商廈和餐飲店。當年解放軍進城後從今步行街進入老城,這條步行街數百年來就是新城進入老城的主幹道。1984年,為了緩解老城交通壓力,原來的水硐街被闢為碧雲路,主幹道現在成了禁止車輛通行的步行街;而原來的水硐街不過是一條石板巷子,現在卻成為了老城主幹道,街道兩旁店鋪林立、每天車來人往,真是舊貌換新顏。
一個「秘密」黑箱子
讓她70年難忘
說起遵義的文化世家,有東門周家、南門李家、西門蔡家、北門蹇家等。我們此次拜訪的是南門李氏家族後人——今年88歲的李永頤老人。老人的家族有十多代人居住在老城南門石家堡3—6號,即現在的省軍區遵義離職幹部休養所紅磚牆至鳳凰國際小區紅磚牆外的範圍(包括上至長城游泳池一帶,下至官井農貿市場口的部分區域)。
1951—1952年,石家堡區域的大部分房子被政府徵用,小部分作為李氏家族的私房。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發展的需要,石家堡早已拆除,周邊建起了高樓、農貿市場。對於解放前老城的樣貌,從小生長於此的李永頤老人當然非常熟悉,大十字、水硐街、子尹路等,這些地方,她閉著眼睛都能比劃出來。除了給記者介紹解放前老遵義城的樣子,老人還說了一段解放遵義前夕,年僅十多歲的她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協助七叔潘明揮為和平解放遵義作貢獻的故事。
潘明揮1912年出生於原遵義縣泮水鎮街上,父親潘國清和黔省要人王家烈曾同是周西成的幕僚,頗有交情。從1938年開始,潘明揮就在遵義地下黨負責人楊天源與謝樹中等的影響和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49年11月中旬,潘明揮住進石家堡,躲在正房的天花板樓頂上。當時,父母安排年少的李永頤給潘明揮送飯,對方也交給了她一個「任務」。
「他喊我把一個黑箱子藏起來,一定要藏在家裡找不到的地方,我當時並不知道那個黑箱子裡面有什麼東西,也不敢多問,就把黑箱子藏到了家中專門堆破爛雜物、臭不可聞的樓台內,我鑽出來的時候又髒又臭。」李永頤回憶說。直到遵義解放前一天深夜,潘明揮悄悄來到石家堡,要李永頤取出藏匿的小木箱。打開一看,才發現是迎接解放的標語,還有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秧歌曲等。潘明揮取走小木箱時對李永頤說:「謝謝!等有空,我來教你扭秧歌。」
解放之初,潘明揮在遵義軍分區政治部任交際科長。1950年,全家遷居貴陽,潘明揮以「軍代表」「藝術科主任」雙重身份被派到貴陽師範學院工作。時至今日,遵義老城的變化日新月異,但這段故事仍深刻烙印在李永頤的記憶中。
楊柳街的流浪漢
「真身」是位地下黨
楊敏志是遵義的老攝影者了,雖然已近80歲高齡,但他一直在努力記錄著遵義城市變化的點滴。如今在老人手裡有不少老遵義城的照片。此次,他不僅向記者展示了原老城的照片,還說起一件解放遵義時讓他記憶深刻的事情。
楊敏志的外婆家住老城楊柳街,靠做水果生意維持生計,出生在外婆家的他對楊柳街特別熟悉。8歲的楊敏志在楊柳街總會看到一個操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穿得破破爛爛,每到中午就提著幾隻死耗子沿街叫賣耗子藥。聽外婆說,這個流浪男子還經常幫別人打短工,大家都很同情他,所以楊柳街的街坊都對這個外鄉流浪漢很友好。
解放軍進城後的一天,楊敏志的外公擔著一挑水果回來後興奮地說,他在丁字口綢緞鋪門口看到那個賣耗子藥的外鄉人了,腰上別著小手槍,還領著一支隊伍。這時,楊柳街的街坊們才知道,那個賣耗子藥的男子原來是地下黨。
「臨近解放時,有錢的地主老財們都帶著家小逃到鄉下去了。」楊敏志回憶說,他和外公外婆一直留在城裡。他還記得外公從門縫裡偷偷往外看,發現楊柳街停放著一排排整齊的機槍、大炮,還有榴彈炮等。後來他才知道,原來街上的這些人是進城的解放軍。為了不打擾老百姓,他們就悄悄露宿在街上,一直到天亮才跟大家表明身份,說他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義城的解放是很安靜的,沒有聽到一聲槍響,老百姓感到非常安全。」楊敏志說。
(編輯:盧龍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uLAjW4BMH2_cNUg3c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