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問題之聽誰的

2019-09-14     法圖曼

我們曾經如此渴望自己能做選擇,但一旦做了媽媽,我們恨不得替孩子做所有的選擇。那個走路還搖搖晃晃的小不點兒,突然間扭過臉,把你精心製作的、自認為營養最均衡的飯菜打翻,一口都不吃;寒冷的冬天,你的小公主偏偏要穿那件弔帶公主裙,而這件公主裙已經穿了兩個星期還沒洗過;周圍那麼多好孩子,你的孩子偏要和差生做朋友……到底該聽我的還是聽他的?一定都不是,正是那些個超乎你思維習慣之外的新選擇,教會孩子在未來的日子裡有能力獨自面對生活中的無數個岔路口。

1.家長和孩子之間,誰輸誰贏

聽我的

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家長往往可以通過哄騙或者恐嚇搞定孩子,因為有等這個年齡的孩子特別依戀父母,怕爸爸媽媽生氣,取悅父母是他們的生存

本能;但是也有的孩子個性強,別的不會,至少會使勁兒地哭,比如在公共場所躺在地上哭,越哭家長越著急,也就越想速戰速決,最後可能就是打一頓。

等孩子慢慢長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搞定孩子變得越來越難。本來這年齡的孩子就容易叛逆,不讓做非要做,控制、威脅只會讓孩子越來越逆反。有的孩子會做出極端的行為,比如離家出走,也有的孩子只是表面敷衍背地裡什麼都做。在我的青春期家長班裡,有一個活動是請家長回憶自己青春期時的秘密,這下子可熱鬧了:有人在父母眼裡一直是乖孩子,但能夠長達一個學期隱瞞父母,利用上課外班的時間去別的地方玩;有的曠課逃學不止一次;還有的在大學時抽煙一整年…這些事情父母完全都不知道。

無論孩子屈服於我們還是表面上敷衍我們,家長的心裡都不好受,畢竟在一個家庭里,父母贏了其實就意味著孩子輸了。這往往會讓我們陷入深深的自責,因為我們並不想讓孩子輸。

聽孩子的

害怕衝突的家長往往會選擇妥協,比如不刷牙就不刷吧,今天不想去幼兒園就不去了。即便是非常強勢的家長,在很多時候也不得不選擇妥協,因為孩子的精力比我們還是大多了,孩子在地上哭上半個鐘頭,家長的臉都不知往哪幾放,妥協是最快的結束尷尬的辦法。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可能已經比家長高半頭了,無論體力還是精力,家長已經不是對手。孩子有時會用極端行為威脅我們,比如你要是不讓我上網我就去網吧,晚上不回家;你要是非逼著我寫作業,我就退學。

面對這樣的困境,孩子油鹽不進,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妥協。妥協對很多家長來說意味著自己輸了,我們擔心自己不再有威信,擔心自己對孩子過於溺愛,擔心孩子誤入歧途,我們也會因為失敗而對自己失望。

神奇問題

我如何搞定他vs我如何幫助他

那麼到底應該聽家長的還是聽孩子的?大部分時候都不是。不是非黑即白,黑白之間是彩虹,是第3個選擇、第4個選擇、第5個選擇,是很多個黑白之間的選擇,而這些選擇都是專注於長期目標的。但為什麼很多人看不到黑白之外的選擇呢?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問錯問題了。

x我如何搞定他?

√我如何幫助他?

「我如何搞定他」是一個錯誤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無非是控制、威脅、哄騙、嘮叨,實在搞不定就只有妥協。它把我們引向非黑即白的困境。

現在換個問題問自己:「我如何幫助他?」效果如何?很多媽媽說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她們發現自己的焦慮指數下降,一下子從對立面站到了孩子的身邊,繼而腦洞大開,各種方法呼呼呼地往外冒。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繼續問3個問題。

案例:孩子不願意刷牙

第一步我如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找到孩子的需求這件事的背後他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他的需求是什麼?他如果拒絕告訴我他的想法,我是否要反思我們之間的連接有問題?

是不是因為牙膏的味道不太好?

是不是因為我幫他刷牙的時候讓他很不舒服?

是不是從一個活動切換到另一個活動需要時間?

第二步我如何幫助他培養能力?找到長期目標

孩子的能力逐步建立起來的,比如時間管理、平衡學習與娛樂、自控力、表達自己的感受、合作等。大人尚且需要用一生來學習,所以,如果孩子用一年、兩年乃至整個學生生涯來習得這些能力也是非常值得的。以培養能力為目標會讓我們眼界開闊,不再急功近利。

刷牙涉及的能力有很多,例如:

動作精細。

從一個活動切換到另一個活動。

表達自己(可能牙膏太辣,可能媽媽弄疼了我,但我說不出來)

第三步我們如何一起找到更好的辦法?—起做出新的選擇,既然是以幫助對方為目的,那我們就會知道這不是一個一廂情願的事情,只有孩子選擇的答案才更容易做到。

方法

看刷牙動畫片。(好玩兒永遠是孩子的重要需求)

去牙科醫生那裡,讓醫生教他刷牙。(刷牙這項技能,媽媽不一定是專家哦)

把刷牙步驟分解成很小的步驟,容易的步驟讓孩子操作,困難的步驟媽媽操作。(分解小步驟讓孩子更容易成功)

提醒孩子刷牙的時候可以事先提醒,上個鬧鐘,然後讓鬧鐘代替媽媽的命令和吼叫。(非語言往往比語言有效)

當孩子成功地完成刷牙,大大地鼓勵他,當他遇到困難,仍然鼓勵他的微小進步。(專注於長期目標哦)

當某一天晚上孩子抗拒刷牙,在正準備進入備戰狀態的時候,可以問一下自己:我是想搞定他?還是想幫助他?(時刻用神奇問題提醒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q4tNm0BJleJMoPM2U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