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都備受爭議,可不管承認與否,他都是相聲界叱吒風雲的人物,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被帶出場。
就比如《笑禮相迎》在開播前,是實實在在地蹭了一把郭德綱的熱度。主持人裘英俊三言兩語把郭德綱送上娛樂頭條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熟知了這檔節目。
說裘英俊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很多人因為郭德綱關注《笑禮相迎》的事實,都是不能否認和改變的。
可叫人詫異的是,即使借了郭德綱的東風,該節目卻依舊反響平平,甚至有人坦言看了《笑禮相迎》,才知道《相聲有新人》是多麼精彩。
對此,有人說責任在裘英俊,說實話,對於這樣的觀點,實在無法認同,因為有失公允。裘英俊或許沒有郭德綱的人氣,但相聲水平和主持功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他一直致力於相聲的傳播和發展,從《笑禮相迎》第一季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心想要做好這檔綜藝的,否則也不會不顧非議地去回應,為何不請郭德綱。
話說得有點遠,咱們言歸正傳,分析一下,既然裘英俊水平不差,又借了郭德綱東風,《笑禮相迎》為何卻頻遭質疑?總結下來應該有以下4點原因
導師不夠專業
幾期節目下來不難發現,節目組在邀請導師評審上,還是花了心思的。但是,節目上的幾位導師,除馬志明老先生外,其他幾位實在算不得真正的相聲演員。
雖說相聲算是喜劇的一種,可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不專注於相聲,自然是領略不了其中的精髓。對比一下《相聲有新人》,和《笑禮相迎》就會發現其中區別。
在《相聲有新人》中,郭德綱給演員的都是技術上的指導,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再反觀《笑禮相迎》的幾位導師,他們給出的基本都是效果上的點評。
要知道,演員只有明白自身不足才能進步,郭德綱的點評會使演員受益良多,而郭冬臨等人的點評,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甚至他們有時候還會放錯關注焦點。
節目用力過度
《笑禮相迎》從開播,就一直表達對相聲傳承發展的決心,和態度。雖然,這種初衷是好的,可是時間一長,無論節目組還是演員,都給人一種感覺:用力過度。
比如每期節目主持人都會引導演員,表達對相聲的喜愛,講述自己從藝之路的艱難,以及還會偶爾吐槽一下其他節目、或者藝人。
整個給人的感覺就是,時時刻刻標榜自己。演員個個都把自己當成道德模範,節目儼然已經把自己當成行業標杆。
說實話,這樣不斷地表達,實在沒必要。觀眾看的是演員的實力,誰有空聽你為自己歌功頌德,更別說去分辨是非對錯。
表演時間過短
作為一檔專業的相聲節目,《笑禮相迎》給演員的表演時間,還沒有聊閒天時間長,這也是觀眾吐槽的「槽點」之一。
可能是為了增加話題和演員辨識度,節目組給每組演員都設置了標籤,在表演完畢後,讓其對標籤進行解釋說明。
眾所周知,相聲講究的是鋪平墊穩,時間過短,演員根本就無法盡情展示自己的水平。於是,這一環節也就成了雞肋,索然無味、可有可無。
演員放錯重點
上面說了,節目組給演員限制了表演時間。於是,大家發現,每當一組選手登台進行表演,其它組選手都在看錶、掐時間,算著表演者是否超時。
比賽規則固然重要,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從藝者理應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這樣才能使相聲這門藝術發揚光大。
而這些相聲演員勝負心太重,他們一直將關注焦點,放到別人是否超時,或者找缺點、挑毛病上,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觀看錶演。
其實,相對比賽成績,觀眾更關注的是相聲演員是否團結,很顯然《笑禮相迎》,難免讓人失望。
從以上幾點不難看出,《笑禮相迎》並未達到觀眾預期。話說,一檔綜藝的口碑、人氣,本來就是多種因素造成,叫裘英俊背這個鍋實在不該。相信對此他也很無奈,畢竟這些問題都不是光憑他的一己之力就能解決的。
說到底,真正喜歡相聲這門藝術的觀眾,並不在乎到底誰主持、哪個平台播出,他們更在乎的是節目的水準。致力於相聲本來就值得稱讚,但如果更專注、純粹一些,或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