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9跌落到7.4,「大秦帝國」怎麼了?

2020-12-14     24樓影院

原標題:從8.9跌落到7.4,「大秦帝國」怎麼了?

作為《 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大秦賦》的口碑近來經歷了過山車似的下滑。

從豆瓣開分8.9,下降到如今的7.4,儘管和當下不少國產劇相比,這一分數依舊能說得過去,但作為該系列的收官之作,無疑是令人尷尬的。

要知道,這一於2009年播出的歷史劇,僅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就有著9.3分的頂級口碑,第二部《縱橫》以同樣的高水準保持了這一分數,即使是口碑稍弱的第三部《崛起》,也拿到了8.5分的不俗成績。

改名之後的《大秦賦》,真的是這個系列的敗筆嗎?又或者說,它的口碑下滑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01

這一切,得從《大秦賦》的故事談起。

《大秦帝國》整個系列其實就在說一件事: 戰國初期,貧弱不堪,被眾諸侯國歧視的秦國,怎樣一步步改天逆命,最終統一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如果說前三部是在積累實力,奠基格局,那第四部《大秦賦》則是最終的「掃六合」,讓「祖龍」嬴政登場,完成這「赳赳老秦」數百年的志願。

可本劇一開始,就讓理所當然的歷史往事,變成岌岌可危的瞬息幻事。

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動了大規模攻伐戰事,趙、魏、楚三國組成聯盟,在邯鄲進行防守,史稱「邯鄲之戰」。

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關係到秦國在趙國的一名質子(王族子嗣的人質)的存亡。由於秦國攻勢危急,趙國有毀都滅國之險,於是,當時的趙王便打算殺害秦國質子嬴異人,用以泄憤。

這位嬴異人正是嬴政的父親,也是呂不韋「奇貨可居」的那個「貨」。呂不韋能不能做成這筆風險巨大的投資,嬴政能否成為秦始皇,就看嬴異人是否可以逃過一劫,安全入秦。

劇集在這一段劇情中製造了大量的驚險橋段。

先是呂不韋和嬴異人被趙國全城通緝,見之則殺。於是呂不韋花費重金買通守城兵士,匆匆過關。

繼而在被趙軍萬里追殺時,遇到秦將王齕的部隊,逃過一劫。

可緊接著,嬴異人就被自己的兄長,當時擁有王位繼承權的嬴傒密謀暗殺。幸而得到嫪毐、呂不韋的搭救。

至嬴異人終於來到當時華陽夫人面前,打算認其為母,成為太子安國君的繼承人時,又因為嬴異人在趙國的妻兒問題,遇到阻礙。

這種處處隱藏危機,時時難以確定的不安感,成為《大秦賦》這部劇的草蛇灰線,在世人熟悉的「秦始皇正史往事」外,乃是劇力所在。

比如在後續劇情中,即使嬴異人已然成為秦王,可他在臨死前,還是因為華陽夫人發動的政變,差點使公子成蟜成為秦王。

畢竟,相比於《大秦帝國》前三部的主角,本劇所講述的秦始皇故事,早有太多的影視劇進行改編。

2001年古天樂主演的穿越劇《尋秦記》、同年張鐵林主演的古裝劇《呂不韋傳奇》,以及2007年張豐毅主演的劇集《秦始皇》,都對秦始皇從出生到去世的這段往事,有著各種刨根問底、戲說傳奇的拍法。

所以,《大秦賦》面臨的問題,不是怎麼展現秦始皇這段歷史故事,而是避免前人採用過的策略。

02

這對於向來以歷史正劇而著稱的《大秦帝國》系列來說,並非難事。

因為絕大多數有關秦始皇的影視劇,都停留在挖掘呂不韋和秦始皇那「私生子」關係的秘聞,亦或者是嫪毐和趙姬之間的床笫之事。

而《大秦賦》的重點,則是權力的交割轉讓,君臣的模糊界限,以及秦國自身錯綜複雜的派系鬥爭,秦國和六國的微妙關係。

這種大格局上的謀篇布局,是很多打著戰國歷史背景的古裝劇所難以企及的。而它的創造者,則是小說原著作者孫皓暉先生。

這位法律專業出身的地地道道的老秦人,自小就從身邊的長輩和秦川大地上得到文化浸潤。雖然在早年間從事法律方面的教學,可從1993年秋天起,他打算撰寫一部基於嚴肅歷史,且經得起學術考驗的小說,這便是《大秦帝國》系列。

2008年,歷時15年的創作,孫皓暉終於完成了這本共6部11卷,504萬字的小說。也成為了 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現秦帝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

製片人焦陽僅看完小說的第一部,便立即拍案決定,一定要窮盡畢生之力,拍攝整本的《大秦帝國》。

所以,在孫皓暉和焦陽這兩位擁有大格局歷史觀的創作者努力下,我們才在2009年看到了第一部《裂變》的誕生。

《裂變》說的是秦孝公大膽啟用法家的商鞅,兩人篳路藍縷,終於將秦國這個不起眼的蕞爾小國,在悄無聲息中變法,為之奠定後世基礎。

《縱橫》,則是秦惠文王在縱橫家張儀的幫助下,於六國關係間縱橫捭闔,解除一次次的合縱危機。

《崛起》,講述秦昭襄王在謀臣范雎、武將白起的扶持下,力破國內宣太后的權力禁錮,東出六國國土,極大地擴展了秦國領土和實力。

從之前的三部不難看出,其實《大秦帝國》一直在探討兩個重大命題:秦國賢君和外來能臣之間的合作分裂,以及秦王面臨的艱巨使命。

這次的《大秦賦》同樣如此,它讓秦王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等外來之臣的幫助下,一步步登頂權力之巔,但又在高處不勝寒的孤家寡人境地,深深懷疑周圍每一個人的忠心。

這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奇妙的觀感: 張魯一飾演的秦始皇雖是主角,卻難以讓觀眾看到人性的複雜處,而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李乃文飾演的李斯,反倒擁有極為豐富的光譜色澤,讓人捉摸不清。

03

所以,當我們看到,呂不韋在前期劇情中,會偶爾放浪形骸,獨自一人地扭曲狂笑,而他在後期劇情中,又會摸摸肚子,時常做些養生修性的姿態,也就不足為奇了。

按照呂不韋的說法,在栽培嬴異人成為秦國太子,甚至王上的過程中,他只是以商人投資的心態來經營,確保獲利;可當嬴政即位,他大權獨攬,成為丞相時,他心中只有秦國的穩定發展。

這段話的真實性只有五分,另外五分被李斯說出來了:他之前是個商人,而現在是個權臣。權臣不同於忠臣,忠臣全心為君,權臣大多為己。

所以呂不韋說到底是一個自己想當君王,可不能也不敢為之的商人。

他在 秦孝文王即位三天而薨時,閉門獨笑,這是他商人獲利狂喜的本色,和現在風投公司老闆的嘴臉並無二致。

而當他權柄大握,面臨嬴政加冠掌權時,他想到是如何益壽延年。飯後揉肚子、繞圈散步等行為,皆是他這一心態作祟的表露。

段奕宏時而癲狂、時而慵懶,卻又在關鍵時刻威嚴外露的表演,讓呂不韋成為《大秦賦》這部劇中最讓人享受的觀劇體驗,他用一種超脫於正劇的電影化手法,讓呂不韋的諸多小秘密不自覺地在我們眼前掉落。

這是高級演員的機靈勁兒和老成。

除此之外,本劇對於幾組人物的關係轉捩,有著歷史長劇不多見的微妙處理。

最為明顯的,便是楚國派系的華陽公主,在一開始對嬴政冷漠忌憚,甚至發動宮闈之變,以權勢打壓後者的登基上位。

可在嬴政袒露對成蟜的疼惜,表露自己對王權旁落的無奈時,華陽公主又不露聲色地轉向嬴政,讓羋姓族人忠於秦王,而將矛頭對準呂不韋。

兩處情節上的咬合,讓我們看到了個體在政治歸屬、個人喜好和大局觀念中的不斷變化,以及這種變化背後的城府心思和歷史唏噓。

當然了,這些閃光點既有賴於《大秦賦》在劇本上的講究和嚴謹,同樣也不乏段奕宏、鄔君梅等優秀演員的精妙演繹。

可除此之外,《大秦賦》確實難以在關鍵的節點外吸引人了。要知道,對這種歷史空隙間氣韻遊絲的經營,曾是《大秦帝國之裂變》的拿手好戲。

但是本劇已然喪失了它的歷史傳統。

張魯一過早出場,讓12歲的嬴政有著難以代入的彆扭,即使磨皮效果快趕得上40年代好萊塢黃金時期的柔光技巧,也無法讓觀眾信服。

飾演趙姬的朱朱,的確妖媚無比,有著舞姬天然的胚子和身量,把嬴傒都誘惑成禁慾系直男了。

可每當她開口,尤其在與呂不韋對談時,天然的現代職場劇勾引氣息,讓人猝不及防。

加上道具、場面上的過於精緻化,過於宏大感,你很難相信這是公元前200多年的木匠手藝或者刺繡縫紉手藝。

那閃著金粉的華服,有著巴黎時裝周頂級中國風服飾的奢侈。

這些過度妥協於當下看「顏值」的觀眾們的考量,讓《大秦賦》已經從內里和《大秦帝國》前兩集的精華之處漸行漸遠。

走下了歷史劇的步輦,踏上了古裝劇的花轎。

要知道,曾經光「大秦帝國」這個名字,就足以令歷史劇的忠實觀眾們激動,它代表著和《大明王朝1566》一樣的格調和水準,是可以載入國劇史冊的第一梯隊。

或許正是這樣,「大秦帝國」沒了,只剩下了略顯空落落的「大秦賦」。

在看點這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lTDZHYBur8RWXSAGX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