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黑科技「腦控+AI」為未來自動駕駛賦予「雙保險」

2019-10-09     西安封面

「踩!踩!踩剎車啊!」「撞了!撞了!你沒看到這麼大個牆麼!」這幾句話,不少人在初學駕駛時都聽駕校教練「吼」過。「腦子想了,但手沒跟上,要是能用意念指揮車輛就好了。」在開車遭遇突發情況時,很多人都曾這樣感慨。現如今,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謝松雲教授的實驗室「腦控+AI」結合實驗讓人對未來實現自動駕駛充滿信心。

腦控,即用腦電波來操縱機器設備,這一直是人類數百年來的夢想。如果有系統能在遭遇前方急剎車、突然行人過馬路等突發事件時,或者遇到需要側位停車、倒車入庫等較複雜操作時,將駕駛員腦中所想要達成的結果,準確識別並按照預設流程自主完成,這將是多麼令人舒心的一件事。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謝松雲教授的實驗室「腦控+AI」結合實驗到底是怎樣的?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通常是指通過普通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可用於語言和圖像理解,自動程序設計,航天應用,龐大的信息處理,儲存與管理,執行化合生命體無法執行的或複雜或規模龐大的任務等。

記者了解到,謝松雲教授實驗室將腦控和AI系統相結合,為自動駕駛的大眾應用提供了可行性思路。記者看到,在一段視頻中,三架小無人機不時變換隊列,迅速在空中完成疊飛、翻轉等高難度動作,而這一系列動作的完成只需要一台電腦、一個人。試驗中,謝松雲團隊將AI和腦控相結合,使得無人機既能根據腦控指令迅速完成不同模式的轉換,變換隊形,又不需要負責腦控的人長期耗費腦力,AI技術預設了不同的飛行模式,操作人根據實際需要用腦控設備發出預設模式的指令,就能輕鬆完成無人機編隊的完美展演。AI和腦控應用完美結合、相得益彰。

救援救災中,在未知的複雜壞境或危險區域可採用無人探測設備進行探測,但是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盲目使用AI系統設備往往會無法正確識別目標並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而探測車可攜帶的能源有限。謝松雲團隊利用手-腦-機協同的技術,在環境不明情況下用手控和腦控驅動無人探測設備的快速運行和目標發現,待發現疑似目標後再啟動AI系統精準實施探測、識別,人機聯合決策給出操作指令,在節能的前提下保證了精準探測和施救。

近年來,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已經成為業界的熱點。5G的發展,結合腦控和AI技術將為無人駕駛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有效提高了AI系統的數據分析效率,腦控的加入更是增強了系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5G通訊環境下我們能精確掌握方圓幾公里乃至幾百公里內的車況,靈活實現對於路線的選擇、如何避免擁堵可以做出更好的出行方案。」謝松雲團隊一位研究人員表示。

當前無人駕駛技術的核心關鍵感知部件是毫米波或雷射雷達,但當交通道路環境下工作的雷達越來越密集時,無人車相互間會產生較嚴重的干擾問題,目前單純依靠AI技術無法解決,有可能因此造成重大車禍,很難確保行車安全,限制了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據實驗證實,人腦的本能反應比有意識的控制行為要快0.2毫秒左右,如果在無人駕駛系統中,加入對人的狀態監測,將人的本能反應與AI系統相結合,利用人的快速認知能力,在AI系統無法識別應對的情況下,利用監測到的人的本能反應快速給出正確的應急指令,最大程度保障行車安全。試想一位新手司機行駛中遇到即將撞過來的汽車時只顧驚恐喊叫,而「人腦+AI」在那一刻利用人的本能反應快速啟動預設指令實現緊急制動等安全控制,避免一場車禍是多麼讓人慶幸的畫面。

「 『人腦+ AI + 5G』除了能為殘障人士、需要代駕服務的人士提供服務外,將會大大降低司機的駕駛疲勞,還可以為駕駛經驗有限的司機提供安全保障。」謝松雲團隊一位研究人員表示。

來源: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任娜 姜泓 通訊員 張亞男 圖/西北工業大學提供

編輯:芥末花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l4ps20BMH2_cNUg1o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