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老照片,告訴你啥叫過年,如今不過是放了幾天假

2020-01-04     豬友巴巴

一年又一年,如今又要過年了!在農村,老話說「一入臘月就是年」,可是,如今臘八都過去了,記憶里濃濃的年味去哪了呢?冷清的鄉村道路,沒有了往日過年前的熱鬧,更沒有了孩子們追逐打鬧的場景,如今的過年似乎缺少了些期待感。

作為80後這代人的我們來說,兒時的過年,貫穿在整個臘月里,家家戶戶瀰漫著米麵的香氣,村裡的老少爺們們聚在一起,打著撲克,度過臘月的嚴寒,如今冬天都不冷了,想看場鵝毛般地大雪如今依然成了奢望。

20年前的我們,雖然窮得不可描述,可是卻快樂而又幸福的期盼新年的到來!嘴裡不停地哼唱著「小孩小孩嘴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當然,20年前兒時的記憶力,臘月少不了兩件事,一是走親戚,二是趕大集!

走親戚,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閉塞的交通,大多是長輩牽著晚輩的手,一步步走出來的!父母提前準備好禮物,第二天大清早,左手拎著籃子,右手牽著孩子的手,在羊腸小道中徒步,去往七八里地外的親戚家,親戚上門,自然要張羅著飯菜,孩子們則聚在一起玩耍,不一會的功夫,一大桌子飯菜擺上了八仙桌,孩子們大快朵頤地吃了起來,這或許是那時,走親戚最大的期待了!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農村走親戚,留飯的少了,雖然交通便捷了,可是親戚味卻淡了,再也找不到記憶中走親戚的美好了!

趕大集,貫穿在整個臘月里!

這些年,農村經濟雖然變化了很大,可是,家鄉的大集卻按部就班的延續著農村「二、七」趕集的習俗。不過,景象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小時候,到了臘月里,趕大集那可真是人潮湧動,賣菜的、賣豬肉的、賣衣服、賣鮮花瓜子,以及糖茶的比比皆是,當然也少不了,最新的掛曆了!為了烘托出過年的氣氛,兒時父母每年都會買上幾把塑料做出的鮮花,插在花瓶中,圖個喜慶!

而在如今人們都忙於生計,都在外拼搏打工,已經很少有人會到了臘月就返鄉了,越發多的農民臨近年尾才回家,而置辦年貨也更簡單了,超市了啥都有,這或許也是年集越發冷清的緣故吧!

兒時臘月里,最期待的還是各自吃的!

俗話說「殺豬過年」,到了臘月,臨近過年前最後一兩個大集上,父母總會把年貨置辦妥當,比如說買上個豬頭,回家清洗乾淨後,放在柴火鍋中慢慢的煮,直到滿園縈繞著肉香後,取出分割好,留足過年上供用的,剩下的一家老小就著蒜瓣來吃,別提多美味了!

當然,在農村,過年還講究「過有」「連年有餘」的說法,因此,在筆者的家鄉,過年少不了要「過魚」以及「過油」的習俗,將新鮮的魚收拾乾淨,將生鮮豬肉改刀切成長條狀,用麵粉和成糊狀,放在油鍋里炸,這也是農村過年必不可少的風俗!還記得那個吊在房樑上的提籃子嗎?

然而,時過境遷,往事只能回味,那些遠去的記憶,如今依然模糊!活在當下,如今過年越發的像是在放假了!

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富足,人們生活的壓力更大了,尤其是對於農村人來說,「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人們都在為了時下的目標而奮鬥,一旦不去做工勢必會喪失一天的收成,因此,只能負重前行,越發多的鄉親,也不願提早返鄉而是到了年尾才回家,這也是一種無奈的現實!

另一方面,年年歲歲花相似,可是,年味卻越發的淡了,以往過年的民俗表演沒有了,很多地方鞭炮也不響了,越發多的孩子為了學業,穿梭在各個的輔導班,農村「人情味」也淡了。

當然,在農村,如今很多的年輕人在城市裡打拚,工作生活也要按照規定休息,作為年假來說,本身休息就那麼幾日,還要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路途中,回到了家裡身心早已疲憊,自然也無暇去參與過年的場合了,有時也遇到各種「偽關心」,還不如在家休息,陪伴家人。

越長大,越孤單!歲月雖好,卻總不能活在記憶里,那些泛黃的記憶早已遠去,活在當下,更應腳踏實地,為目標而奮鬥,雖然,生活好了,快樂離我們遠去了,可是,這卻是生活,更是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k5RbW8BMH2_cNUgzE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