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的東亞區域中,黑龍江就是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水系,從唐朝算起,還有後來的少數民族帝國比如遼國和金國,黑龍江都是在中國的版圖之中。不過到了近代,隨著沙俄不斷向東擴張,曾經的內河黑龍江也成為了中俄兩國之間的界河,而黑龍江入海口東南處的庫頁島也被沙俄竊取。
庫頁島地理位置優越,其東北方向為鄂霍次克海、南部隔宗谷海峽與日本北海道隔海相望,西部又是一條韃靼海峽。庫頁島上水流充沛,森林資源豐富,除了各類的動植物資源外,地下還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
庫頁島的面積約為7.64萬平方公里,對比台灣島只有3.6萬平方公里,比庫頁島的一半面積還小一些。不過對比人口密度,兩者差距可就實在懸殊,台灣共有2360萬人,人口密度約為655人/平方公里;而庫頁島面積是台灣兩倍大,卻只有50餘萬人口,人口密度僅有6人/平方公里。
相較來說,庫頁島的緯度較高,島的北部較為寒冷,並不太適於人類居住,而南部則是溫度適宜,一年四季氣候區別明顯,所以也成為了島上人口的主要居住地。
雖然庫頁島上的人並不多,但是庫頁島的近代史卻極為「精彩」!
清朝以前,關內的中原王朝其實並不太注重山海關東北方向的區域,因為此地氣候寒冷,又是人煙稀少,而且越往北走就越屬於塞外苦寒之地,比如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流放寧古塔,就是位於現在牡丹江的海林市。而庫頁島就更是如此,島上也只是居住著一些靠著漁獵生存的人們。
從公元17世紀開始,沙俄開始將觸手伸向西伯利亞,極力向東侵略。雖然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但是自打入關後,對於遠東地區的守備力量有限,這才在雅克薩之戰後簽了《尼布楚條約》,不過這份條約對比清末的那些就顯得友好多了。
19世紀後,清廷羸弱,沙俄又不斷通過武力恐嚇和掠奪,致使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部分地區被割讓。沙俄掠奪的同時,另一邊的日本也沒有閒著,也是暗自的大量向庫頁島進行移民,並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獲勝後,占有欲也變得更強烈。
二戰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而沙俄後的蘇聯再次想起了曾經的庫頁島,而此舉最重要的也是為了自己在北方的不凍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海參崴。蘇聯再次占據庫頁島後,也開始成規模的向島上遷移人口,慢慢也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前面提到庫頁島北部緯度高,氣候寒冷,所以庫頁島的南部因為早先日本人的占領而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北方雖不適宜居住,但是北方與陸地之間最近的一段距離僅有8公里,海水深度也僅為10米,所以從古時一直就是中日貿易場所之一。
而除了庫頁島外,中日之間的貿易就只能穿過漫長的東海才行,成本和安全程度肯定也是不及庫頁島的。因為貿易往來的頻繁,庫頁島上的人口數量也在逐漸增加。隨著人越來越多,島上的農業資源也得到了開發,比如庫頁島南部谷地區域就分布著不少的農用地。
庫頁島地處遠東,遠離俄羅斯的位於歐洲一側的核心區域,再加上當地農、林、漁業資源實在發達,因此也是成了當地的支柱性產業。
因為俄羅斯本就土地面積遼闊,人口又少,綜合實力較差的庫頁島自然也是不好吸引人口;還有庫頁島山地地形較多,僅有的平原也是被兩條山脈攔隔;最後就是氣候因素也對庫頁島的人口起到了制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