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普通話,不忘家鄉話——上海興起了「滬語早教」

2019-08-26     黑龍江廣播電視報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個豐富而又鮮活的地方文化,讓中華文明繁衍千年,長盛不衰,其中就包括方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在孩子說好普通話的同時,也注重從小教育孩子學滬語,出現滬語早教、滬語幼兒園。

東北方言是最接近普通話的語言,不過對於江浙滬地區的人來說,他們的方言與普通話差距很多。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市民發現,小孩子能熟練用上海話會話的越來越少,年輕人中不少聽得懂不會講,會講的又講得不標準。

一位家長感慨地說,還是希望孩子能從滬語學習中,了解家鄉文化,不能讓家鄉語言徹底消失。本報記者了解到,早在五六年前,上海市教委就在幼兒園中試點開展滬語教育,不設數量指標,由各幼兒園視自身條件自願參加。

這個決定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在「兩會」上經過多位代表的提案反覆討論後決定的。家住上海的顏女士從事媒體工作,有時要深入街道和社區採訪,她說,自己特別能體會滬語作為方言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我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掌握上海話,能更好地融入這個城市,這對他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會帶來好處。」

通過多年的推廣,普通話的普及面已經很大,但是方言依然成為地方使用性極高的語言。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陶寰多年來一直從事方言研究,「既然在這個城市生活,何不掌握它的方言,增加對這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何況,方言也是城市的魅力之一,這能體現這座城市的獨特性。」

雖然多年來一直在呼籲保護滬語,不過在陶寰看來,上海方言的使用不僅越來越少,而且已經處於一種瀕危狀態。「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本地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例還不到五分之一,由於外來人口快速大量的湧入,使得上海平常在資訊的交流、獲取方面,越來越多地把普通話作為主要語言,相比於四川、廣州等地的方言,上海方言更不易保存。」

陶寰經常對周邊上海籍的年輕人做調查,「在我問的大多數年輕人中,他們有的能聽懂上海話,因為家裡的長輩平時說話是用上海話,但是自從上了幼兒園之後,跟周圍人的交流就用普通話了,即使家裡人還跟他們說上海話,但是他們一般也會用普通話來回答,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使用上海話的語言環境了,所以說上海話處於瀕危階段絕不是危言聳聽。」

顏女士說,她的小孩所在的幼兒園有將近一半的生源是外地的,和她家的語言環境一樣,沒有人用滬語交流。「班上也有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孩,但是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家庭提供不了那麼好的滬語環境。」

在陶寰看來,方言是地方文化傳承的紐帶和載體,方言承載著很多地方特色的文化。「我一個朋友前段時間去美國,他打開電視,發現一些頻道的語言他聽不太懂,後來才知道,美國不同地域也有方言。同樣,在新加坡也一樣,雖然很多人是華人,但是他們都各自說著潮汕話、粵語和閩南語,並且堅持用自己的方言交流,因為那代表著他們的身份。」

「就像生物有多樣性一樣,語言也是這樣。」陶寰認為,會說不同語言或者方言的人,思維方式也會不一樣,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的國家,地理、風俗、信仰會相差很多。不同的語言背後捆綁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在普及普通話的基礎上,一個人語言掌握得越多,包容性也會越強。「我們要像保護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保護方言更是應該放寬渠道,給大家一個寬鬆的環境。」本報記者 畢嘉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2o3GwBJleJMoPMA4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