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樹大根深,才能枝繁葉茂;勤於耕耘,方可茁壯成長。我縣的「非遺」保護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下,已經在社區、校園、景區等各種場所綻放異彩。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宣傳主題是「非遺保護,中國實踐」,倡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重溫習近平總書記17年前在福建工作期間為《福建古厝》一書撰寫的序言,深深感悟到保護好一個地方的文化遺產就是延續一個地方的「根」與「魂」。我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9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3項,市級10項,縣級54項。為進一步傳承、弘揚我縣優秀傳統文化,助推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縣文化和旅遊局與縣融媒體中心聯合開設以「非遺保護,中國實踐」為主題的宣傳專欄,展現「非遺」保護成果,盡顯「非遺」傳承魅力。
目連戲
目連戲,2011年被列入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屬傳統戲曲類。
目連戲是流傳於翼城比較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以專演《目連救母》而得名。目連戲曲調悅耳動聽,既能表現歡暢明朗的氣氛,又能反映苦怨悲哀的感情,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群眾歡迎。目連戲在翼城只演《目連僧救母》和《游地獄》兩大本戲(共24場),可演三天三夜。南撖村老藝人們的回憶說,據上輩口述,該村在清康熙年間只是隔六年搬神時唱一次目連戲,到了清朝末年,村裡組建了南撖民眾劇團,以演此劇走村串巷演出,當時很有名氣,興盛時,劇團演出達50餘人。一直到解放前,南撖的目連戲相當熱鬧。不僅本縣群眾看戲,甚至曲沃、浮山、絳縣、沁水等縣的群眾也趕來看戲。不少村都派人到南撖學唱目連戲,兩坡、西閻、溝西、東石橋等村相繼移植上演。
歷史淵源
《目連救母》的故事源於佛教經典,北宋始有《目連救母》雜劇。其主要情節為目連繫釋迦摩尼十大弟子,全家祖傳吃齋行善,但因其母劉氏破齋動葷,被閻王扣入地獄。目連是個孝子,決心入地獄救母還陽,但轉生後為白犬的劉氏任行惡不善,目連只好失去行孝之報,死心去西天求佛取經。
目連戲的唱調有「平高腔」、「花高腔」、「西江月」、「上馬調」、「平調」、「哭調」等30多個,主要分為平調和高腔兩大部分。平調以七字句為主,高腔以十字句為主,都是上下句結構。其伴奏樂器有鼓板。大蘇鈸、小鈸、小鑼、戰鼓、梆子、銅鈴等。
目連戲的藝術特點
目連戲在藝術上明顯特點是:
一、由於此劇種是有說唱藝術演變而來,同其他劇中相比,在某些表演上幅度較小;
二、在化妝方面,凡是神人,臉上必須帶有金色,牛頭、馬面、大鬼、小鬼等角色則戴面具;
三、演出引人注目的《游地獄》時,戲台上的棉油燈全部熄滅,將三大碗酒點燃,放在台上,用發出的藍色火焰做燈,使整個地獄場面顯得陰森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