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廣電全媒體行動·重走「旱腰帶」之十:三原縣——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產業致富

2019-07-23     看咸陽


位於旱腰帶的咸陽市三原縣大寨村,是渭北第一黨支部,在發展的同時不斷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傳承紅色基因,用勤勞、智慧、勇敢、奮進,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大寨村原為陵前寨,是陵前塬上最古老的堡寨,後改名為大寨堡。大寨堡原為四面城牆,東西祠堂,南北戲樓,十七座廟宇繞村,素有武官下馬、文官脫帽。大寨堡位於陵前中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居住集中,呈繁榮之景象。大寨村的先民們,依託優勢,不斷發展壯大,以深厚文化底蘊釀造輝煌。1927年2月在大寨村選舉渭北農村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大寨黨支部,李宏儒任支部書記,大寨村的黨員們,後來成為渭北革命的主要成員,李鴻鮮,李仲德等先後奔赴延安。李同林,馬志英等先後參加渭北游擊隊。李勤孝從延安參軍,跟隨林彪轉戰全國,一直打到東北。馬志傑成為解放軍高級將領。大寨村這片沃土,灑下了革命者的鮮血,奮鬥者的智慧和汗水,傳承著紅色基因,訴說著革命傳統。

老黨員李佰鎖告訴記者:「大寨村是1927年建立的渭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宗旨就是聽黨話、跟黨走、為國家多貢獻、為民謀幸福,歷來的黨支部繼承咱這種紅色基因,多少年來奮鬥,把這個正能量、這股正氣就傳承下來。」

目前大寨村黨員已經70多名,區域面積7500畝,轄五個自然村,十四個村民小組,3124人,耕地6393畝。在傳承紅色基因下,黨支部帶領群眾大力發展產業,大寨村村民最早種植的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收入微薄。黨支部通過多方考察、調研,鼓勵村民種植櫻桃等,送樹苗、送技術,為群眾收入助力,村民劉申林說:「最早的時候少數部分的群眾想不通?傳統的耕種你像種麥、種莊稼,一澆水、一施肥、一收,都是機械化作業,到最後整個收入沒有支出大,通過我們一些作物早的他們給我講傳授真經,黨員在支部的組織下,全體學習,在田家地頭看人家怎麼種,看樹怎麼種,從基礎、施肥、澆水、管理。」

黨支部還先後帶領村民去西安等地學習,增強村民發展產業信心。村民杜永宏種了幾十年的地,今年他種植的十畝櫻桃開始掛果,他告訴記者之前的家裡的十畝地都是種的玉米、小麥,一年的年收入一萬多塊錢,現在種植櫻桃十畝地今年的收入就4萬多,比之前翻了幾番,家裡蓋了新房,有了存款。杜永宏說:「我們大寨村是渭北第一黨支部,這都發揚了老一輩紅色的傳統,引導我們農民發家致富,也感覺到現在的情況比以前好的多。」

現在大寨村的櫻桃產業園已初步形成規模,櫻桃成熟季節很多人慕名而來,進行採摘。53歲的貧困戶張六鎖父母幾年前因病去世、家徒四壁,家中僅剩他一人,對生活極度失去信心,在黨支部及包抓幹部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呂剛的幫助下,他也種植了四畝櫻桃,在村上還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

大寨村黨支部書呂剛告訴記者:" 老一輩革命家,為了這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我們作為渭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發展產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並且在這個小康路上不少一個人。"

(咸陽廣電全媒體記者 王蕊 李智煥 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_NqHmwBmyVoG_1Zmb6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