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一出,估計會引起很多人的反對。楷書究竟要不要使用「回鋒法」,歷來有爭議,這裡也只是一家之言。歡迎各位有識之士留言貼出自己的看法。真理越辨越明。
考察現代普遍流通的楷書字帖與習字範本中,只要出現基本筆劃示範性書寫圖例的,幾乎清一色都是「藏頭護尾」式回鋒的指導方法。出版物既如此似法律文本般的示範,老師、先生們也就毫不猶豫地如此而教,學生們更是無條件地如此而學。
什麼理由呢?因為「回鋒法」完全是由於對傳統書法的錯誤解讀而產生的錯誤判斷,從而制定出的荒唐的錯誤方法。就是這個看似沒有問題、細微精緻的「回鋒法」,使得楷書的學習與實驗由本來的快捷異化為現在的緩慢,由本來的簡單異化為現在的複雜,由本來的容易異化為現在的困難。同時,「回鋒法」也割斷了楷書與行書、草書的之間自然的轉換、連接與提升,造成了楷書與行書、草書筆法上的分裂,破壞了楷書、行書、草書之間的一體性。
所以,「回鋒法」既貽害了楷書傳習之本身,復破壞了整個的書學,使得幾代人深受其害,且深受其害而不知。試問:能不考察與追究「回鋒法」的錯誤及其危害,能不撥亂以返正嗎?!
智永楷書千字文局部
「楷書基本筆劃回鋒法」
是對傳統書法的錯誤解讀
在此先對「楷書基本筆劃的回鋒法」作一點說明:「回鋒」相對於「不回鋒」與「非回鋒」而言,主要指現代普遍流通的楷書習字範本中有關基本筆劃帶有回鋒的示範方法。其中如點、橫、豎、撇、挑、捺中起筆的回鋒,以及點、橫、豎結尾部分的回鋒。據筆者詳考,我國古代楷書書寫中一般都沒有這類回鋒,日常應用更不需要這種回鋒。為了方便起見,分別將前後二種不同的用筆方法稱為「回鋒法」與「非回鋒法」。
楷書基本筆劃回鋒的錯誤解讀始於什麼年代與什麼人,暫未找到更確鑿的資料與證據,但筆者所見到過的最早的字帖範本是上世紀50年代由北京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柳公權楷書標準習字帖》與《歐陽詢楷書標準習字帖》。因為家中原有的藏帖中備此二種,筆者自學書法時即依此為範本,所以印象深刻。自此以後所見出版的書法基礎書籍與字帖範本,只要有基本筆劃圖示的,基本上都是與此相仿,一律釆用的是回鋒法式。
顏魯公楷書告身帖墨跡
「回鋒法」很快形成一統天下的局面顯然有二大原因,一者是印刷出版物覆蓋面與影響力之廣大。當「回鋒法」藉助機器印刷的字帖範本搶先占領市場之後,「非回鋒法」也就不知不覺地被人拋棄與遺忘了。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字書寫的日用性質上。自毛筆逐漸被硬筆所取代之後,毛筆書法書寫的速度就失去了重要的意義,便給書寫遲緩、複雜與困難的「回鋒法」鑽了上風。
筆者認為傳統楷書基本筆畫並非「回鋒法」,而是「非回鋒法」,其依據有三:一為古代的書法理論資料,二為古代流傳的書法墨跡,三為毛筆本身具有的性能。
「楷書基本筆劃回鋒法」的嚴重後果
楷書基本筆劃回鋒的錯誤與後果首先體現在楷書的學習與實踐上。首先「回鋒法」無端地增加了書寫動作的複雜性。
沈尹默楷書,也無回鋒
「回鋒法」不但給楷書書法的實習造成挫傷,更為嚴重的是,使得本來與行書與草書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銜接與轉換,變得困難甚至脫節,從而造成了楷書與行書、草書之間的分割與斷裂。大凡按照「回鋒法」習楷並經過多年訓練的學書者,在開始轉入行書或草書的學習階段之初,都會感覺到因楷書與行草書用筆的不同與脫節而感到彆扭與困惑。
因為前者似畫,用筆既緩慢且遲鈍;而後者則是寫,用筆連貫又流暢。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怎麼也沒想到或認真去追究,這中間究竟是什麼出了問題?更沒有想到其實就是「回鋒法」在作梗添亂惹麻煩!因為回鋒,顏楷與顏行脫節、歐體與歐行脫節……;因為回鋒,楷書與行書脫節、楷書與草書脫節。
行文至此,且舉現代個「非回鋒法」的例子。
啟功楷書
再談啟功先生的楷書。啟先生的楷書不用說,也是屬於「非回鋒法」法式體系的。啟先生一再談到「要看古代書法墨跡」,興許早年也是上過「回鋒法」的當、吃過「回鋒法」的苦的。只是因為「回鋒法」巳然形成了氣侯,巳經一統江山,無法挽回了,只能選擇自知與自行其是了。
如前所述,筆者所以要對「回鋒法」提出疑義、提出批評並公開反對,主要是因為「回鋒法」既不附合楷書悠久的傳統,更使得楷書的學習與實踐由快捷異化為緩慢,由簡單異化為複雜,由容易異化為困難。
同時,「回鋒法」也割斷了楷書與行書及草書之間自然的連接與順暢的提升。「回鋒法」既貽害了楷書的學習與深化,復給整體的書學設制了障礙,破壞了整個的書學,並使幾代人深受其害。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