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4日,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照片之一被拍下,這就是從月球望向地球的「地出」(Earthrise)。 此圖為2013年將原有黑白照片上色重製後得到的畫面。
圖源:NASA
月球,自誕生40多億年來,
從未離開過地球身旁,
是地球最忠實的伴侶,
也是人類賦予最多浪漫情感的地球衛星。
此圖為1968年「地出」黑白原片
圖源:NASA
世世代代,古人抬頭望月,
從未停止過對「登月」的憧憬;
1969年7月20日,
人類終於第一次登月成功。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
每年的今天成為「人類月球日」。
人們雖然尚無法輕易做到親身體驗登月,
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攝影人
連續4年「望月追星」,
從定都峰超級月亮、
到大摩天輪月落、
西南角樓月落、
定都閣月落、
角樓三星凌月......
在它的鏡頭中,
「賞月」這件事幾乎達到極致,
為了尋找最好的觀月角度,
機位往往要精確到一兩步之間。
這是從北京發出對月亮的最真摯「表白」。
攝影、撰文:Papajames
(觀看下面視頻,凝聚攝影師四年心血之作,推薦配耳機全屏食用,如山泉滴落的揚琴彈奏與月升月落自古絕配)
我是從幾年前開始關注月亮的,痴迷於用長焦鏡頭拍攝不同月相與建築物的合影。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城市為我的愛好提供了很大便利,因為它既有例如故宮角樓這般中國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又有中國尊這種獨具特色的現代化地標。為此我經常起早貪黑出沒在大街小巷,追逐著檐間樓台上的月升與月落。
古建合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用歷史悠久的古建做地景,如同為我們重現古人眼中的月亮,是一種穿越時光的美。
凌晨四點故宮,一彎殘月從東南角樓後面升起,緊隨其後的是金星。月亮的暗面被地球反射回的陽光照亮(稱為地球照、地球返照或者地照),在長曝光的作用下變得清晰可見,而月牙則看起來像是鑲在圓月上的一個金邊。
東南角樓金星合月
東南角樓,機位在 午門東雁翅樓外的筒子河邊。故宮牆外高大樹木擋住角樓中庭以下的部分,但獨具特色的歇山頂絲毫不影響用它來做地景與殘月搭配。
東南角樓殘月串
故宮的四個角樓具有相同結構。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銅鎏金的寶頂,黃琉璃的瓦,墨線大點金的彩畫,三交六碗菱花的門窗。
西北角樓拍攝的金星合殘月
與故宮北門一路之隔的是景山公園,景山上的萬春亭是北京城裡少有幾處遊客能上去的高點,是觀賞故宮與北京城的絕佳之處。
秋冬季農曆月初的時候,在景山北面這個角度可以拍到上蛾眉月從萬春亭旁邊落下。
景山西側的亭子上能看到隔壁北海公園的白塔;若是春分至秋分之間的月初,可以等待蛾眉月落。旺季的景山公園7點半左右開始清場,因此只能拍攝緊隨太陽下山的細蛾眉月。
白塔細蛾眉月串
拍攝白塔的最佳角度還是在 北海公園內,北海長長的西岸有足夠的移動空間來調整機位,春夏兩季的滿月里一定會等到圖片里的這個角度。只不過西岸離白塔的距離太近,如果想要拍到白塔全景,則無法選擇太長的焦段,畫面中的月亮也就無法形成碩大的玉盤。
白塔滿月
景山正北延長線上的鐘樓一直是我想要拍攝的目標,但是鐘樓略矮,周圍遮擋嚴重。
這張鐘樓附近的殘月升拍攝於什剎海的西南岸,是少有的一個長焦機位。
鐘樓殘月特寫
(※這張鐘樓頂部的殘月只有淡淡的地照, 這是目前用超長焦拍攝地照的難題。因為拍攝地照需要充足的曝光,而1000毫米以上的超長焦鏡頭往往不具備大光圈,只能減慢快門速度或者調高感光度,而 月亮在這樣的焦距倍數下移動速度非常快,快門不能太慢,因此只好犧牲畫質來換取較高的感光)
故宮以南、隔著天安門廣場與天安門遙遙相望的是 正陽門城樓,也叫 前門樓子,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門。正陽門城樓非常漂亮,灰筒瓦,綠琉璃,朱紅樑柱,金花彩繪,每晚7點亮燈,是非常理想的地景。但是附近遊客眾多,很難找到清凈的機位。而且機位離城樓較近,達不到超長焦的景深。
正陽門滿月
正陽門城樓上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 北京雨燕。傍晚的時候,成群結隊的雨燕在城樓上空盤旋,成為除了月亮和建築之外的另一個元素,為照片增添了幾分活力。
正陽門滿月雨燕
在北京建國門附近的繁華地帶,藏著一個接近600年歷史的古建築,它就是北京古觀象台。古觀象台建於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天文愛好者習慣稱它為古台。
古台地勢低,周圍高樓林立且車水馬龍,尋找機位的難度非常大。這張赤道經緯儀與紀限儀合新月拍攝於建國門橋上,但卻使用了 重光害濾鏡來過濾二環上的路燈。
古台蛾眉月落
在 古台停車場有一個拍攝月升的角度,可以拍到古台西南角的黃道經緯儀。 這個機位的角度非常苛刻,需要在二環東邊的高樓之間尋找縫隙,同時也要躲開古台里的一棵大樹。
由於距離銅儀太近,鏡頭焦點只能在黃道經緯儀與月亮之間選擇一個。
這張上弦月落髮生在午夜前後,拍攝於建國門橋的北側,圖中是位於古台上的象限儀。看似古台附近有很多拍攝機位,但這裡的樹木、燈光以及立交橋情況複雜,腳下每一步都要精打細算。
象限儀月落串
與明清時期的建築相比,位於北京西郊盧溝橋年代更加久遠。盧溝橋橫跨於永定河上,始建於南宋,之後經過了若干次修繕,「盧溝曉月」也是有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這張滿月落拍攝於元宵節的凌晨,雖然也是「曉月」,卻並非八景中描述的水中映月的景象。另外橋頭的獅子略小,就算拿著600毫米的長焦鏡頭也無法離得太遠,因此這張照片是我 唯一使用景深合成的照片。
11月的凌晨,月亮在西北方落下,落在北京懷柔河防口長城的一處烽火台上。半夜專門從市裡來到這裡,等待這個短暫時刻,因為在北京的古建築題材中,長城一定是不可忽略的元素。
河防口長城是北京近郊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拍攝目標,往 西北和 西南兩個方向都能找到合適的月落機位,因為仰角略大,所以適合拍攝 農曆初四、五或者十七、八的月落。
定都閣月群像
除了歷史悠久的古建之外,很多古風建築也適合與月亮搭配。我尤其青睞北京西郊門頭溝 定都閣,幾年之間一直在圍繞著它尋找各種拍攝的角度。
(戳下方視頻,欣賞清晰壯觀的定都閣月落日升)
定都閣位於京西觀景第一峰定都峰上,中式的古典建築,共有6層,高34米,是京西著名的景區。定都閣的地勢很高,在門頭溝和石景山很多地方都能遠遠望見,使用巧攝App可以準確找到長焦凌月和凌日的機位。
這張照片拍攝於近地點滿月之後的清晨,日出後建築物和月亮的光比合適,因此兩者的細節都很好。
這張在蓮石湖邊拍攝的蛾眉月樓影。蓮石湖離定都閣的距離很遠,等效焦距達到了 2400毫米。
由於黑夜中看不見定都閣,因此我趁天亮構好圖之後 ,整個拍攝過程中都不能調整相機的位置。
天文晨光剛剛開始,滿月與定都閣的光比相差巨大,因此我不得不在月亮下山後補拍一張地景來做HDR,否則定都閣完全看不見。
定都閣滿月HDR
HDR是在不得已的時候才用的一種手段,比如這張在門頭溝拍攝的定都閣凌月,雖然霧霾壓住了盈凸月的一部分亮度,但是在凌晨3點時仍然不能用與之同樣的曝光來拍攝定都閣。
定都閣凸月落
定都閣也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地景,這張春分時的日落就是我在老山公園內新發現的一個機位拍攝的。這個機位距離合適,空間靈活,總有一天會拍到月亮從這個位置落下的畫面。
定都閣春分日落
現代建築
北京的古建築大都集中在二環以內,樓高較低,因此拍攝的條件比較局限;而與之相比很多現代化地標具有更好的拍攝環境,它們與月亮的組合也各具特色。
近年來京城裡崛起了很多高樓,其中以CBD的 北京中信大廈尤為突出。北京中信大廈別稱 中國尊, 總高528米,是理想的凌月地景。
這張金星合殘月升比較滿意,拍攝地在什剎海公園內。現代地景的特點是有高度、燈光靚麗且造型各異,比如八角遊樂園的大摩天輪。五光十色的燈光秀能持續到夜裡很晚的時間,適合拍攝蛾眉月的月落。
大摩天輪蛾眉月落
「藍調時段」之後的滿月一般是無法和建築物一起拍攝的,因為它又高又亮,但北京奧林匹克塔是個例外。
這張於今年4月拍攝的超級月亮,於奧林匹克塔的下方仰視角拍攝的,兩者的光比對寬容度好一點的相機來說,完全沒有壓力。
奧林匹克塔是北京北邊的高點,在奧森公園裡比較容易找到凌月或者凌日的機位,只不過因為高度過高,因此仰角和光比都會比較大。
這張發生在日出時段的日偏食拍攝於奧森公園內,當天有霧霾的幫助,所以太陽並沒有過曝。
除了霧霾之外,薄雲也會幫助 壓制月光。比如這張拍攝於北京宣武天主教堂外的滿月,被一層雲遮擋之後達到了可以拍攝的光比,而且還產生了漂亮的月華。
南堂滿月華
雲和月的交互除了月華之外還有月暈,這裡插播一張用超廣角拍攝的滿月暈,月光經過高空捲雲的折射後出現了美麗的彩虹圈,與國家大劇院的圓形呼應,也不失為一種絕妙組合。
大劇場滿月暈
另一種組合與古觀象台相似,也是來自建築物的含義,這是位於國家天文台密雲觀測站的 9米射電望遠鏡陣列,在 北京密雲的 不老屯鎮,其頗具科技感的天線造型具有探索與向上的意義,一直是天文愛好者喜愛的拍攝目標。
不老屯蛾眉月落
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具有同樣的拍攝意義,雖然它位於 河北承德,卻是讓眾多的北京天文愛好者趨之若鶩的拍星聖地,不過這裡的望遠鏡與月亮的合影卻並不多。
因為角度的原因,每年只有在冬至前後,才有可能拍到滿月從2.16米望遠鏡和郭守敬望遠鏡中間升起,而我去年拍攝的時候,幸運地接連兩個月都遇到了晴天。
興隆台維納斯帶月升
與角樓的月升相比,這張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後面的滿月升更具科技感,在它拍攝之前不久,LAMOST剛幫助國家天文台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LAMOST滿月串
尾聲
登上定都峰遙望北京城,在長焦鏡頭的空間壓縮效果下,東西三環如同僅隔了幾條街一樣近在咫尺。在它們之間有多少歷史悠久的建築,被淹沒在現代化都市的燈光里無法尋見。
北京城月升
用「時間切片」的方式將照片疊加在一起,讓點連成線,線組成面,月亮變成串。
升維之後的畫面里,火紅的長安街體現的是世人忙忙碌碌的生活,月亮的色彩變化說明了低空大氣令人擔憂的污染程度,而城市間還有太多太多地方等待著我和我的相機去探索與追逐。
最後的一個視頻,
獻給藍色星球上,
仰望皓月與星辰的夜歸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購買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
《華夏地理》經典太空專刊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