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八大名窟之一,景色頗為壯觀,文物保護單位,河北阜平石佛堂

2019-12-01     視覺秀旅遊

石佛堂,位於河北阜平縣城南10公里的蒼山村西側,八處石窟建築在險峻陡峭的山峰巔崖上,總稱為"石佛堂",始建與隋唐大業年間,唐代增建紅葉寺。明正德年間、清道光五年重修,1982年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八大名窟之一。


 石佛堂為唐代所建,現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遺物,從南到北依次為「千佛堂「石佛堂」、「觀音堂」、「十二菩提堂」、「三教堂」、「五龍聖母堂」、「全神堂」、「羅漢堂」等。窟內有浮雕、石像、壁畫、泥塑及碑刻等。壁畫內容以神仙佛教為主,石刻以浮雕造像為主,精工製造,人物栩栩如生。窟內和崖壁坡上有石碑2塊,明代清代各一塊,立於第5窟之內和第3窟門外。西側第4窟前建有石塔一座,塔身4層,通高4米,中層為園柱形,中間設一佛龕,裡面供奉泥塑一尊。全塔外形莊重秀麗,形似酒罈。佛堂後面最高處有空地一塊,約300平方米。此處原有「紅葉寺」一座,有房數間,現已恢復重修。


清康熙年間,有道士丁合成、張合德在此居住,力耕而食。道士預鑿一園形石洞,內放巨罌一個。洞門設機關,進則不可復出。一百餘年後,丁道士坐化,其徒將他安放在石洞巨罌之內,洞檐又以短廈護之,世世有徒祠守,至今此物雖遭破壞,但整體尚存,遊人頗感新奇。


  石佛堂山畔南側,有一道石趴小梯,膽壯者可由此爬上峰巔。立足山巔,四處山野盡收眼底。自峰巔北挪數步,有一道寬約一丈,深約5丈的大石漕,不論氣候多旱,漕底清泉總是汩汩不斷,人稱「聖水槽」。大旱之年,常有人來取「聖水」求雨。這裡的自然景觀有「臥虎石」、「一線天」、「懸空樹」、「上天梯」、「飛來石」、「風動石」、「八戒探海」等。整個石佛堂景區處在500畝原始次森林之中,其中楓、松、柏、橡、山杏、山桃、山石榴、榮花等喬灌木達80餘種,草達50餘種,春、夏、秋三季繁花不斷,晚秋層林盡染,五彩繽紛,把這一道教聖地映襯成一個奇獨的世界,人至而流連忘返。



 傳說,石佛堂有位姓張的道士,人稱張道,道行很深,出入石佛堂騎的是一隻斑斕猛虎。一天,張道來縣城化緣,被一家大財主的浮浪子弟袁蓀請回家,又是請茶,又是吃飯,隨後又拿出二百兩雪花銀塞給張道做布施。張道嚼著袁家的飯菜,吃得津津有味,袁蓀卻乘機把張道的道士帽子塞進妻子的被子底下。此後,袁蓀到處張揚妻子與道士私通,好達到滅妻再娶的目的。袁蓀的妻子剛烈善良,見袁蓀如此無恥,便一膽了自己的脖子。這件事張道看得清清楚楚,心裡也明明白白。他原想站出來揭穿袁蓀的鬼把戲。但一看二百兩白花花的銀子,就一言未發,結果一舉丟了多年-的道行。這天,張道揣著袁家的銀子,從後門走到城郊。剛要招呼南山上的斑斕虎接他回去,老虎便撲上前來咬斷了張道的喉嚨。從此以後,石佛堂里再也見不到張道了。不過,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要德行高,不要學張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TGixG4BMH2_cNUgnK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