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追趕」的中國式的親子關係:今天你對父母發飆了嗎

2020-10-20     Sir電影

原標題:「互相追趕」的中國式的親子關係:今天你對父母發飆了嗎

你是從什麼時候覺得自己長大了的?

18歲、第一次出門遠行、拿到了自己的工資、結束一段感情……

這些都是成長的經歷。

但讓Sir有入秋般,突然翻涼之感的。

是一道家常菜。

在八月十五晚上,大伯照例把扣肉端上桌。

但那一次,Sir發現他腳步蹣跚,雙手顫抖,菜色也不如以前,突然就想起了小時候的一句話。

當年爺爺也是做了一盤扣肉,大伯說:「80多歲的老人家,還能給你們上菜,已經很了不起了。」

平時在老家打點一切,辦事風風火火的他,終於從主心骨的位置上退了下來,站在了過去屬於爺爺的那個行列。

該換到誰頂上了呢?

在那一瞬間。

Sir覺得長大就像蹦極——

前面的人退場後,懸崖邊上就只剩下自己。

你跳也得跳,不跳有人推著你跳……

猝不及防又彼此默契地,我們和長輩完成了角色的置換。

但追究起來。

原來處處都有伏筆。

01

有沒有感覺到。

成長就是一場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你追我趕。

不是他們蓋過我們,就是我們蓋過他們。

親子關係好像很少有持平的時候。

以前,是我們拚命要追上去。

上學了,要好好讀書;畢業後,要找工作,成家立業。

這一路上。

父母是期待、鼓勵……

和催促。

哪怕像趕鴨子上架一樣。

今年的一齣好戲,用懸疑,為中國家庭透了X光。

《隱秘的角落》。

兒子朱朝陽,班上第一名。

母親周春紅,單親媽媽,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兒子。

老師向家長抱怨朱朝陽不合群,母親如何為他辯護?

潛台詞:他聽話,學習好,就夠了。

兒子,是她全部的希望和驕傲。

她的愛無微不至。

一杯牛奶,也要監督兒子喝下。

但這愛,也無死角地掌控著兒子的生活。

精確到。

一個牛奶漬。

她伸手去抹,兒子略微地避開——

這是他想為自我,保留的一絲小小空間。

但母親察覺後,情緒立馬180°大轉彎,從一臉欣慰,到仿佛要歇斯底里地撕破他的嘴臉。

嘴裡振振有詞:

大人的事你懂什麼?!

哪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失落,也有不堪。

但大人總是愛用「我是大人」宣誓自己的主權。

以至於我們從小認為,大人都像超人一樣厲害。

好期待長大啊,長大就可以自由自在,就可以主導自己的生活了。

但好遺憾。

這不過又是一個父母給我們講的童話罷了。

長大了,追趕的腳步就能停止嗎?

看看《喜宴》。

偉同在美國獨立生活,事業有成,也有穩定的愛人。

但他始終沒法滿足父母的期待——

因為,他是個同性戀。

為了取悅父母,他倉促辦了個結婚儀式,父母還是埋怨:

你看。

就算你成人了,工作了。

還是沒有追上父母啊。

父母有自己的孩子,你有了嗎?

父母有自己豐厚的人情網絡和體面風光,你有了嗎?

哪怕你不在乎這些,選擇過另一種生活。

但在父母看來,這根本就是還沒有長大嘛。

就像偉同。

父親是一個在傳統社會中取得地位的退役軍官。

最需要說服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更多來自親友的苛責和蜚語。

父親過去的老部下就直接給偉同下通牒:

一個「孝」字。

就是一根指揮棒,生生把你追趕的賽道延長了。

追趕的目標一個接一個:

成績、收入、婚姻、孩子……

等你追上了。

父母才會心滿意足地讓位。

哦不對,你的任務還沒完——你還得接著督促下一代開始去追啊……

這就是中國傳統家庭,子女與父母關係中,最讓人心痛的地方。

所有人都知道問題,但每代人又在重複錯誤,自我循環。

於是。

你想要叛逆,想要遠離。

甚至想,我不要追上你,我要超過你。

02

一部長期被忽略的電影。

《我是你爸爸》。

王朔極其辛辣地解構了中國式的親子關係。

展現了當傳統受到挑戰後,無法維繫的尷尬局面。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末,單位的工會主席馬林生(馮小剛 飾)是一個喪妻的單身父親,獨自撫養兒子,住在一個擁擠的四合院裡。

但面對兒子,他絲毫沒有辦法。

電影里用了各種角度展現了馬林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無奈和可笑。

比如,為了樹立威嚴,他用暴力解決問題。

一巴掌甩臉上,一腳把孩子踹倒在地。

可下一秒,馬上被趕來的鄰居制止,緊接著一番羞辱。

不准打孩子。

孩子沒打成,反而自己被鄰居訓得跟孫子似的。

比如,心血來潮喝醉酒,決定和兒子馬車建立平等關係,稱兄道弟。

結果兒子蹬鼻子上臉,要給父親介紹對象,反應過來的馬林生又撕破了協議。

窺探兒子的隱私。

被發現之後,先是一陣尷尬。

「我發誓,頭一次」

可意識到自己是父親後,又大聲嚷嚷:

「人權,那是成人的權利。你算什麼?你的一切都是我給的,包括你的生命。從法律上說,你還屬於沒有行為能力,跟神經病差不多的那類人,不管你行嗎?」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幕:

兒子被流氓欺負,馬林生憤怒地想找回場子。

拿著煤球上前,前一秒氣勢洶洶。

但看到流氓人多,迅速慫了,裝作路過。

跟在一旁的兒子想報復,他拚命制止,當著流氓的面,把煤球扔在了地上,說道:

「車兒,我們惹不起他

咱他媽算了」

這是一個可笑又可悲的父親形象。

但。

卻極為少見又精彩地從父親的角度,展現了「為人父」的無力與無奈。

膽小怕事,懦弱虛榮的外表下。

是一個被架到「父親」位置上烤的人,一個沒有學會怎麼當父親的男人。

他的外強中乾,虛張聲勢,可笑幼稚,都在消解傳統的父權形象。

在現代浪潮中,傳統開始崩潰。

失去父權的加持,誰都可能是弱者。

而二十年後,在電影《相愛相親》中。

這種崩潰已經更加徹底。

母親去世,人到中年的岳惠英(張艾嘉 飾)希望讓父母合葬。

為此和尚在人世的父親的原配妻子(吳彥姝 飾)發生了矛盾,逐漸演化成一場鬧劇。

這看似是一場現代與傳統之間的戰爭。

但。

戰場卻是岳惠英的小家庭。

這是一個極端強勢的女性,忽視女兒的隱私,懷疑丈夫的工作。

可她用力控制家庭的結果是,一切都脫離了控制。

女兒脫離了母親的想法,站在了「敵人」一邊。

丈夫也對妻子的執著和心結,感到不可理喻。

更厲害的是結尾。

電影最後,一輩子處於退讓地位的丈夫,買了新車,載上了妻子。

在《花房姑娘》的音樂中,說了這樣一番話——

日積月累的強勢,是家庭不可抑制的離心力。

把兒女遠遠拋出。

也一天天把父母拋在背後。

隨著年歲增長,哪怕他們不想認輸,社會也在宣判他們輸了。

比如今年的疫情爆發,更是讓這些困境浮出水面。

便捷的社會服務,科技的進步,對老人們關上大門。

父母和我們的地勢差,已經陡然調轉。

過去是我們不懂得進入社會,什麼事情都要問,現在輪到父母來求助我們了。

以前我們覺得父母什麼都懂,什麼都能幹。

現在。

他們才更像是在笨拙地模仿學習的孩子。

於是。

我們掌握了話語權,我們開始規定他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比如智慧型手機怎麼用,什麼養生產品是騙人的……

但你有沒有發現。

這種強勢,反過來又把父母推向更遠。

就像最近《在一起》里播的,有的保健品推銷員,到處跟老人認乾爹乾媽。

誠然這是騙子套近乎的方式,但是為什麼有的老人那麼願意相信,子女們勸也勸不聽呢?

無非是他們平時還是缺乏陪伴和理解。

我們一開口就是講道理,說你是錯的,現代的東西你不懂。

不也像是當初整天早出晚歸,缺乏溝通耐心的父母。

怎麼辦。

我們和父母,能打平講和一次嗎?

03

親子關係的重建,的確很難。

但這份難。

終究可以被搬開。

只要我們願意放下偽裝。

願意重新去感受彼此之間的愛。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關於導演王潮歌。

國內最優秀的舞台導演之一。

2008年第29屆奧運會開閉幕式核心創意六人小組成員之一,曾和張藝謀、樊躍一同開創了著名的《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如《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

她的故事,最近被一則短片演繹了出來。

一開場,就是一場屬於成年人的發飆。

她在新作品《只有愛》的排練現場。

王導不能理解,明明是一場關於愛的演出,舞台上怎麼就那麼缺乏人情味。

她想要原汁原味、不可複製的老物件,工作人員也沒有準備到位。

一邊是激情澎湃,一邊是無動於衷 。

作為一個導演,她享受這種全情投入,持續腦暴的工作狀態。

種種艱難,也早就是工作常態。

然而她卻疏忽了,創作中的一道坎。

在工作的另一邊。

由於忙,由於疫情,王潮歌已經五個月沒和父母團聚了。

怕打擾工作,母親每天的簡訊都編輯得儘量短,裝作不關心的樣子,不讓她操心。

這種小心翼翼的想東想西,恰恰容易讓雙方都產生錯覺——

對方沒有那麼需要我。

就像網際網路和即時通訊的普及,手段越便捷,反而讓人與人真實的距離變得縹緲。

隨時都可以,反而不急。

看,有太多的不經意,容易釀成遺憾。

一邊是她為新作品的焦灼。

一邊是父母不敢聲張的擔憂。

這二者之間始終隔閡。

而這隔閡,就是我們用身體立下的堤壩,把所有煩惱都擋在自己這一邊,不給對方增添半分。

但我們承擔下了生活。

是否也忘了真正的生活?

沒想到。

有人竟然偷偷撤掉了這面堤壩,而生活也沒有決堤,反而交融得更加自在流暢。

誰?

一種熟悉的——

味道。

王導的經歷,也是無數普通人的日常。

唯一不同的是,她的父母,用家的味道,主動消弭了隔閡。

這就是短片《只有愛》的主題——

「現在的人都怎麼了

什麼都是網絡

都快忘了人與人之間的這點熱乎氣了」

但她為舞台作品缺乏熱乎氣而煩惱時。

是否忘了,自己也已經離這股熱乎氣太久了呢?

就像一聽說父母來探望她。

王導第一反應不是開心激動。

而是開始一頓嘮叨——

「哎呦,我說您二位可真行啊

這來也不跟我打聲招呼

我正忙著呢

你倆這不是給我添亂嘛」

多像父母教育起孩子的架勢啊。

自然而然地,她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導者,父母要扮演配合安排的角色。

但沒想到,父母送來的,正是她作品裡苦苦追求的味道。

一開始。

助手通過手機連線王潮歌的父母,在線學習。

但味道終究無法準確傳遞。

但誰說在現代科技下,家庭的味道必然疏遠、失真?

家人之間,情味恆在。

短片中,王導對親情的闡釋非常貼切。

親情中最美好的是?

你惦記他的時候,他正好惦記你。

你需要他的時候,他正好需要你。

什麼叫親情?

就是互相需要。

互相吸引。

拋開其他的雜念和顧慮。

只有我們和家人最親密的陪伴。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PMCRXUBURTf-Dn56o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