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因為單膝跪地問題,導致中國落後西方200年?

2019-07-20     高廣銀

通常我們說近現代史要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似乎是西方用炮火強制打開了我們的國門。隨後我們進行了一些列改革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其實中國的衰敗要追溯到我們鼎盛時期的康乾盛世,最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失敗,表面上看是磕頭禮儀的爭執,而深層次的問題卻是思想文化和國際秩序的理解。這本是一次學習西方的大好機會,但是因為上千年的絕對的君主專制,僵化的大國思想,使我們止步不前,導致近現代的百年恥辱。

鴉片戰爭

康乾盛世背後的隱患

康乾盛世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巔峰,國家社會穩定,國庫充盈,而且人口達到歷史之最,疆域也僅次於元朝,達到1300多公里,看上去是一片祥和的景象。盛世之下卻存在很多社會問題,最核心的是無法解決馬爾薩斯陷阱問題。

清朝疆域

馬爾薩斯陷阱簡單來說,人口的增長是幾何級的,而我們的生存資料比如土地、糧食等卻是算數級的,結果就是人口增長到一定數量級別後,就會覆蓋糧食的增長,然後經濟開始下滑。解決的途徑要麼戰爭、要麼瘟疫。從明清到康乾盛世,我們的耕地面積增加了5倍,但是人口卻急劇增加了10倍之多,達到史無前例的3億。

此時經濟上,清朝只有技術水平低下的農業及手工業。而政治上,由於絕對的君主專制導致官員腐敗嚴重。文化上,康乾時期大搞文字獄,扼殺新的思想,以此來維護儒家禮教。對外政策上,清朝一如既往的堅持閉關鎖國,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個港口,甚至限制民間航運的發展。因為康乾盛世巨大光環下 ,中國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清朝被認為是最開明的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記載:「國家極盛於乾隆六十餘年,版輿生齒倍雍正,四夷賓服逾康熙。」意思是無論是國家財力、版圖還是人口都是都是歷史之最,特彆強調康乾開疆拓土的成績。當鴉片戰爭打響以後,魏源依然對敗給遠方夷狄感覺匪夷所思。

英國工業革命

而此時的歐洲呢?此時距離他們發現美洲大陸已經過去300年了,在這300年時間裡,歐洲爭先恐後的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地帝國就是英國了。政治上,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並且利用國家力量推動資本主義商業發展。

在經濟上,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正是由於工業革命讓英國跨越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實現效率跨越式的發展,不再是以前農業線性增長,完全可以滿足馬爾薩斯陷阱中人口指數曲線增長需求。而此時的清朝依然沒有能夠擺脫馬爾薩斯陷阱問題,只能通過戰爭方式消滅人口。太平天國看似因為天災引起的農民起義,實際上這是中國上千年年來無法擺脫的死亡循環。

工業革命時期倫敦

馬戛爾尼的出訪

最能反映康乾盛世時期英國與中國差異的無疑是馬戛爾尼的出訪事件。馬戛爾尼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公元1793 年被英國任命為使節,以乾隆皇帝80大壽的契機,出使中國。

在使團出發之前,英國政府就派人向清廷呈遞了書面文件,乾隆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後,非常開心,一個從未聽說過的國家前來朝貢,這表明了清朝的繁榮與強大。乾隆帝下令各地官員優待這個使團,並委派欽差大臣帶領馬戛爾尼到熱河。

馬戛爾尼出訪

乾隆帝在熱河舉行了慶典,這次前來朝賀的還有蒙古的公主,以及其他國家的使臣等。馬戛爾尼在見到中國的迎接人員後,已經明白這次中國把他們當做朝貢的使節了,來送乾隆皇帝的禮物也被認為是朝貢的禮品,而且還要求他在皇帝面前行使三叩九拜的大禮。

雖然在出訪前,馬戛爾尼等人已經預估到了困難,但是沒有想到自己被看做低人一等的朝貢使節。他們向前來迎接的欽差表示抗議,指出中英兩國是兩個平等的國家,這次出訪是和平友好的正式訪問。這下把迎接的這些官員給愁壞了,從來沒有人要求與皇帝平起平坐呀。乾隆皇帝知道此事後也是非常生氣,並降低了英國使節的接待規格,同時減少食物供給等。

馬戛爾尼使團覲見乾隆皇帝

到了北京,馬戛爾尼依然沒有妥協,此時英國使節來訪的事情已經昭告天下了,讓整個朝廷騎虎難下,甚至當時乾隆身邊最得意的和珅出面,依然沒能擺平此事。最後朝廷做出妥協,讓馬戛爾尼單膝下跪,就像面對英國國王一樣。覲見完成以後,馬戛爾尼希望中國能夠與英國通商,可想而知,一怒之下的乾隆給拒絕了,失望的馬戛爾尼帶著使團回了英國。

馬戛爾尼為什麼會失敗

表面上看,這次的出訪失敗是因為一些細節問題沒有談好,但是這是新舊兩個世界的國家,第一次思想文化上的碰撞。歐洲一直是一個碎片式的大陸,和我們國家春秋戰國時期很類似,各國家之間互相鬥爭與交流不斷,國家之間不論是戰爭還是結盟,互相之間都是遞交合約的形式交流。

而另外一個世界的東方,我們一直都是皇權一家獨大,從歷史的記錄里從來都沒有哪一勢力對皇權形成制約,無論宗教還是貴族。尤其是到了清朝,不但皇權一家獨大,而且周圍的這些國家也都構不成對中原王朝的挑戰,而是仰慕中原文明,積極引進中國的制度、文化以及技術等。

鄭和下西洋

從鄭和下西洋開始,華夷思想引導下,我們開始形成朝貢制度,以中華文明為核心,周圍這些小的國家以朝貢的形式形成這種弱的君臣關係。所以當馬戛爾尼來訪的時候,清朝毫不猶豫認為這是來朝貢的「蠻夷」。

即使此時馬戛爾尼向乾隆行使三叩九拜的禮儀,乾隆依然不會慷慨的打開國門。後來的荷蘭使節來訪表明,清朝只會傲慢的對待一切來訪的外來使節,不會意識到整個世界正發生的變化。

此時的歐洲,在經歷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之後,人們的思想已經從教會中解脫出來,開始以理性的方式來理解世界,人們投身於科學技術的探索,並研製出高效率的機器,整個西方大陸都在用科技、工業以及殖民開展競爭。

馬戛爾尼禮品「銅鍍金寫字人鍾」

馬戛爾尼認為,這些先進的禮物,肯定讓東方人驚訝不已。這些禮物中包括: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爾望遠鏡、帕克透鏡、連發手槍及銅質野戰炮等先進武器、氈毯、羊毛、圖書、鬧鐘、手錶、兩架黃色馬車以及一艘英國當時規模最大並裝備有110門大口徑火炮的戰船模型等等。這些代表了西方科技的前沿,是西方科學體系下的結晶。

赫歇爾望遠鏡

但是乾隆卻認為這些都是奇巧淫技,中國的建設不需要這些,我們只需要維護好儒家文化的秩序,便能夠使中華文明昌盛。

新舊文明碰撞後的結果

馬戛爾尼的這次出訪,打破了西方《馬可·波羅遊記》中對中國的想像。使團觀察到中國的貧困與落後,並將這些信息傳播到歐洲,此時中國在歐洲的形象一落千丈,從嚮往的對象到鄙視的對象。本想通過和平手段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平等友好的邦交關係,此時發現不用了,只要拿出對付殖民地那套手段完全就可以應付了。

《馬可·波羅遊記》

馬戛爾尼回去以後出版了大量的所見所聞,把清朝朝廷官員的愚昧無知,貪污腐敗,以及路上行人的目不識丁,貧困飢餓等都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西方人見識了真實的中國,武器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整個文明落後西方要超過兩個世紀。

如果馬戛爾尼來訪的時候不是康乾盛世,我們是否謙卑的接見這個給我們帶來文明的使團,我想這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中國處在一個絕對的君主專制體制下,思想也是單一的,所有的大政方針都要出自皇帝之手,官員的所有行為不是提高效率,實事求是,而是要揣度聖意,整個系統每一天都在上演皇帝的新衣。

中國這個曾經一枝獨秀的先進文明,慢慢停下了前進的腳步,被歐洲的後來者們趕超。甚至在後者將先進科技成果拱手送來的時候,中國專制王朝的統治者們依然固執地選擇了拒絕。古人引以為傲的制度與文化,在近代已成了先進生產力的阻礙,讓這個曾經領先世界的文明陷入了停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OkbEWwBmyVoG_1ZaX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