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滿故事的樟木箱

2019-05-16     看懂上海

樟木箱你家裡還有伐?即使沒有,上海人多數也都聽老一輩講過「樟木箱的故事」。對於當年的小孩子來說,樟木箱真是一個又高貴又神秘的存在。箱子裡的東西都是「不能隨便碰的」,箱子如果上了鎖的話,鑰匙是大人帶著的,小孩子拿不到。碰巧能有機會對箱子裡面窺探一眼,都是令人回味的事。箱子裡不只是放貴重的衣服、書信、有紀念意義的照片等等,有時候長輩還在裡面藏著零食,留給小輩吃,體現著無限的愛。

曾是姑娘們必備的嫁妝

提起樟木箱,老一輩的人都不會陌生。樟木箱曾是姑娘們出嫁必備的嫁妝。古時,家裡的女孩子到一定年紀,父母就會買來木板,請木匠師傅做成樟木箱,先不上油漆,等女孩找好對象,確定婚期,才把那白坯的木箱子重新打磨上漆。

大戶人家喜添千金,就會在臥室廂房外種上一棵樟樹,待女兒成年出嫁時,那樹也跟著粗壯,做箱子正合適。在周莊沈萬山的沈廳外就栽種著一棵百年樹齡的香樟樹。

這一習俗主要盛行於江浙、上海、東北等地。長輩會說,樟樹做的箱子好處很多,放在裡面的東西不會發霉不會蝕蟲,防蛀防潮,有一股特殊香氣,而且氣派。普通人家的樟木箱都是光面不雕花的,大戶人家才會請人將木箱精雕細琢。女方在出嫁那天將箱子與嫁妝一起運送,與迎親、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發。

除了出嫁必備,樟木箱最適合放一些貴重的衣物、文房書卷。羊毛、羊絨、絲綢、羽絨等高檔衣物放入樟木箱中保存,來年不會出現蟲蛀;收藏的郵票、字畫、書籍等亦放入其中,還有需要小心保存的地契與銀票等。

古樟樹

什麼是樟木

樟木,是清代以來最多的優質硬木,但是,樟木究竟有些什麼樣的樹種,至今說法很不一樣。

《古玩指南》中樟木一節說:」凡木之紅色者均可謂之為樟木」,但接著又說:「唯世俗之所謂樟木者,乃係木之一種專名詞,非指紅色木言也。」並指出這種樟木產自雲南,「北京現存之樟木器物以明代者為貴,俗謂之老樟木,蓋明代制器均取樟木之最精英者,疵劣不材絕不使用。」

明代是否已採用樟木,說法至今不一致,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樟木自古到今,一直沒有專指是某一樹種,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對樟木都有不同的認識。所謂樟木箱,恐怕一開始與某一樹種沒有多大關係,是明清以來對在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呈紅色的硬木優質樟木箱的統稱。

沉澱歷史的樟木箱

樟木箱雖不好說是老上海生活的代表,但是講到上個世紀的上海、講到石庫門房子、講到弄堂,那滿是煙火氣、熱鬧喧囂的生活場景里,總少不掉一隻仿佛裝著一個家庭、甚至家族幾十年間起起伏伏的故事的樟木箱。

鋪了鏤空檯布的樟木箱就成了桌子或者茶几

王安憶在小說《長恨歌》里寫道:「王琦瑤家的前客堂里,大都有著一套半套的紅木家具。堂屋裡的光線有點暗沉沉,太陽在窗台上畫圈圈,就是進不來。三扇鏡的梳妝桌上,粉缸里粉總像是受了潮……樟木箱上的銅鎖銀亮的,常開常關的樣子。收音機是供聽評彈,越劇,還有股票行情的,波段都有些難調,絲絲拉拉地響。」

樟木箱在上海人的生活背景里,不聲不響,沒它不行。

在以老上海為背景的影視作品裡也經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電影《梅蘭芳》

樟木箱的木雕

樟木箱上雕刻的圖案都有著美好的寓意,如百子圖,祝願著新人成家後能夠喜得兒女,開枝散葉,百子千孫,綿延萬代;還有龍鳳呈祥,百鳥朝鳳等都有美好的寓意。

分色五雀圖

龍鳳戲珠

白鳥朝風

八仙過海

和和美美

晚清樟木箱

民國時期六面全獨板香樟木畫箱

說到樟木箱的價值,明清家具一直受到藏家們的熱捧,就連曾十分低調、只藏在角落的樟木箱也走到了人們的視線里。2010年南京正大春拍上,一件海外回流的樟木箱以近十萬的價格拍出,遠遠超過了最高預估價。同年秋,香港佳士得拍出的一件清十八世紀御製樟木九龍紋衣箱,以206萬港元高價成交,成為史上最貴的樟木箱。

上海木雕工藝始於明清

上海是我國木雕工藝品重點產區之一。在一隻1976年由國營上海雕刻品六廠出品的樟木箱上可以看到,鑰匙和鎖完好無損,兩個箱子的「為人民服務」的使用說明依然保存。

右側有上海雕刻品六廠的圖章

上海木雕工藝品按所用材料分為白木、紅木和黃楊木雕三大類。白木雕刻工藝源於浙江東陽、金華一帶,明清期間傳入上海。產品以神像、佛像、廟宇和民宅建築裝飾和陳設為主,以後逐漸發展到木雕家具。

明末五面雕花樟木箱

20世紀初,上海已是中國木雕品出口的集散地之一。這時位於斜橋的貧兒院和土山灣孤兒院的工藝院都設有木器、木雕工場,製作木雕聖像和西式雕花家具。工藝院除收容孤兒學藝外,還招攬浙江東陽、金華一帶木雕藝人從藝。

民國12年(1923年),在工藝院學藝的李鴻福與其兄合辦雙鴻泰木雕古玩店,營業頗佳。民國13年,王盛記雕刻木器號開業。至民國25年上海白木雕刻業已有30多家,從業人員400餘人。主要產品有雕花的大餐檯、大插屏和樟木箱等,題材以花鳥、山水和古裝人物為主。

抗日戰爭勝利後,英美等外國商人及海員、水手等來到上海,對雕刻精緻的樟木箱、啤酒櫥和火爐凳等產品競相爭購,當時外白渡橋以北的大名路一帶成了白木雕刻品的集散地,營業一度恢復起來,從業人員最多時達600多人。

1951年

曾於1920年代在土山灣孤兒院工藝院學藝的李森茂,和志同道合的26位白木雕刻的手藝人,在虹口南潯路284弄17號自發組織木器雕刻生產小組,專為南京路徐海記和大名路原利木器商店加工白木雕刻製品。

1956年

他們在此基礎上,成立上海第一木器雕刻生產合作社,人員增至43人。同年成立的還有上海第三十九木器生產合作社。

1958年

兩社分別轉為地方國營上海木器雕刻一廠和地方國營金星木器廠。

1966年

老字號王盛記木器廠和金星木器廠分別於1963年和1965年,從上海市竹木用品工業公司劃歸上海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並於1966年分別改名為上海藝術品雕刻五廠和上海藝術品雕刻六廠。這期間上海白木雕業主要品種仍為雕刻樟木箱和啤酒櫥,從業人員320人,1966年產值89萬元。

1980年代初

由於大批知識青年返滬,結婚戶增多,樟木箱需求量增加,上海藝術品雕刻六廠採用陰刻工藝生產的樟木箱應市,花紋圖案簡潔,生產效率高,屬普及型產品,1981年生產1.65萬隻,年產值83.2萬元。

輾轉40年,終回故里

當年,從上海出發的知青中一些人的行李里就有樟木箱,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用來裝東西,還有意味著家人的陪伴、家鄉的味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樟木箱的故事」。

這是一位離開上海四十幾年的知青的故事。1965年,他的家裡正籌備姐姐的嫁妝,父親特地購買了兩大一小三隻樟木箱。兩隻大的樟木箱隨姐姐的出嫁,一隻小的樟木箱一直擺在家裡的被柜上。

(網絡圖片)

遠看這隻樟木箱,通體呈金黃色,木紋淡雅舒緩,有金屬的地方都閃著光亮;走近它,才發覺它的工藝是那麼考究,接榫處緊密紮實,箱蓋間嚴絲合縫,用手輕輕撫摸,別樣的光滑與細膩;打開箱子,一股濃郁的樟木香味迎面撲來,裡面擺放著父親的西裝與母親的呢子大衣。這隻樟木箱一直是屬於家中名貴服飾的收藏地。

1968年底時,因為過了春節他馬上要離開上海去延邊插隊落戶了。母親整理行裝時拿出八十元錢,他則抽出四十元擺在桌子上,只拿了四十元。他知道當時家中每月入不敷出,日子過得艱難。母親要把四十元錢塞給他,他堅決不要。

為了給他換個結實的箱子,母親把家裡的樟木箱騰空,他一開始不能接受,母親說:「你要跑到塞北邊疆這麼遠的地方,應該要有一件像樣的東西跟在自己身邊,權當是個紀念。這一去千里萬里的,不曉得還能不能回來?叫你拿只舊箱子講不過去的。」

走的那天,意識到母親在他背後啜泣,他不敢回頭正視母親,只低聲說了一句:「姆媽,你放心好了。」母親的啜泣變成了痛哭。

有一次他生病,向家裡求助,母親馬上寄了白糖,並且寫信說:「你還沒發現在樟木箱底部有個白布小口袋吧?是用膠布粘著的,裡面有四十元錢,給你應急的。你拿出來花吧,身體要緊,這時候千萬別省錢!」他打開樟木箱,看到在箱子底部,貼著一個小布袋,裡面有母親準備的「應急錢」——疊在一起的四張挺括的十元人民幣。

當他退休後才回到上海時,歷經「磨難」的樟木箱,被煙燻過,被水泡過,烏里墨赤的幾乎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所有的金屬配件一律生鏽發黑。從黃浦江上海灘到生產隊朝陽村;從敬信鄉到琿春鎮;從州府延吉到省城長春;從江西南昌到廣東珠海;最後從杭州西湖終於返回到上海故里。樟木箱跟隨他,歷經了十二個省市行程兩萬多里路。

樟木箱與他在異鄉客地輾轉了四十年,回來時遺憾的是母親早已不在人世,她最終沒能親眼目睹身在千里萬里遠的兒子和那隻猶如「陪嫁」一般的樟木箱,他們平安歸來。

修一隻箱子比買新的難得多

上海蔣阿姨家裡有隻80歲的樟木箱,是她和母親兩代人的結婚嫁妝。當年是外婆留給她媽媽的嫁妝,然後蔣阿姨出嫁時,媽媽又留給了她。如今這隻樟木箱舊了,配件也大多壞了,但蔣阿姨捨不得扔掉,想找人修一修,「箱子裡面裝著太多的回憶和感情」。找了很多廠家和商店,結果都被回絕了。

家具廠商認為不好修,一來修完還是會掉漆,再則配件根本配不到。最後,有一家位於青浦的家具廠,在看了樟木箱,聽了蔣阿婆家的故事後,老闆把活接了下來。

三天功夫樟木箱修好了,恢復了原來的模樣,看上去不再陳舊,配件也全都換了新的,可以正常使用。家具廠工人介紹了修復過程:「把鉸鏈、銅件都全部換過,上面的油漆也修過了,修舊如舊,希望蔣阿姨一家能對這個箱子滿意,再把80年的情感延續下去。」

(部分參考:《知青故事:樟木箱伴我五十載》)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覺得好看

請點這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OKUCWwBmyVoG_1ZiN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