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霹靂嬌娃》已經上映5天了,之前看預告和海報總有種山寨的錯覺。上映後果真沒有真香預警,豆瓣6分,IMDB只有4.3分。
嗯,由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娜奧米.斯科特、埃拉.巴林斯卡主演的2019《霹靂嬌娃》撲街了。
在電影上映前,本片的導演兼編劇反覆強調這是一部展現女性力量的電影。沒有家長里短,著重在職場女性如何互相幫助,簡稱女權電影。
集齊了黑、白、棕三種膚色的女主角,新版《霹靂嬌娃》非常「正確」。這部43年的IP是怎麼演變成今天這樣的?
查理的天使簡史
1976年 初代天使
主演:Farrah Fawcett、Kate Jackson、Jaclyn Smith(圖片從左至右)
纖細、高挑,飄逸浪漫的卷髮,時尚性感的造型。
1977年到1981年 二代天使
Farrah在出演第一季後離開,她的角色先後由Cheryl Ladd、Shelley Hack和Tanya Roberts代替。
兩位金髮演員,一名深發色的也是藍眼睛。
2000年到2003年 電影天使
主演:劉玉玲、卡梅隆.迪亞茲、德魯.巴里摩爾
第一次知道「查理的天使」被搬上大熒幕,並譯名為《霹靂嬌娃》,還挺高興。
小時候看過的電視劇,演員和情節都記不清楚了。
但,早上好,天使們。早上好,查理。記得可清楚了,還有那個抓耳的背景音樂。
有種小眾愛好終於得到大力推廣的感覺,而且兩部《霹靂嬌娃》也確實爆了。全球票房累計超過5億美元,劉玉玲也因此躋身好萊塢一線。
從原本清一色的白人三人組,變成其中一員是亞洲人,這個做法在當時是非常冒險的。再加上女性主演,市場壓力可想而知。
劉玉玲有種禁慾的性感,獨立得有點冷艷。和另外兩位熱情的「傻大姐」氣質很搭調,也很互補。打戲和小氣質拿捏得很到位。光是為了看「youth」劉玉玲,也值得二刷的爆米花電影。
2011年 「夭折」天使
有很多觀眾可能都不知道這部4集就被砍的電視劇的存在。
主演:Annie Ilonzeh、Minka Kelly、Rachael Taylor
這部電視劇是由「電影天使」德魯.巴里摩爾監製,延續IP精神,美女華服,解決犯罪。
這裡第一次啟用了黑人女主角,也是一種革新。
到了2019年,導演的野心更大了,加入了三個種族的女主角,來代表多元化。
其中克里斯汀有《暮光之城》代表作,被稱為暮光女;娜奧米剛出演了《阿拉丁》,被稱為茉莉公主;而埃拉是超級新人,甚至連「綽號」都沒有。
跑錯片場的天使們
在新版電影中,三個嬌娃像是走錯了片場的演員。一半挑釁一半厭煩的眼神,適合街拍和小眾文藝片。如果說克里斯汀以這個造型出現在《絕命毒師》,和小粉談戀愛,我都能接受。
明目張胆的假髮看起來很違和,導演這撕標籤的舉動顯得過於急躁。
「茉莉公主」自帶迪士尼甜美,智商拔群資歷菜鳥的傻白(棕)甜。
還有身材高挑的Ella,她可以出現在任何諜戰電影里,但她更像一個打手,或者話不多的IT精英。說白了,這三名演員都非常的不「查理的天使」。
她們像珍珠、鑽石和鉚釘穿在一起的項鍊,乍一看很特別,但不和諧。
為了創新,導演也是拼了。
2019《霹靂嬌娃》到底有哪些不同?
咱們來一一拆解一下,導演的少女夢。
一. 全世界都有天使,少女導演的國際夢
在新版《霹靂嬌娃》中,交代了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組織,所以在很多國家都有天使這樣的特工存在。
然而這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創新,回顧43年來的天使姓名,就知道,一個IP但不是一個人。
包括2003年《霹靂嬌娃2》中,黛米.摩爾飾演的反派,原本也是一名天使。
這就證明在原本的故事裡,轉戰不同地點,擁有眾多天使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沒有特意強調這一點。
二. 組織里有很多的波利斯,少女導演的出演夢
接頭人波利斯也是來自導演兼編劇伊莉莎白.班克斯的「巧思」,在新版里不止有多個波利斯,還有女性,也就是導演本人客串的。
連外媒都說,班克斯把全片最好笑的台詞都留給了自己。
而且在電影中,她幫助天使們全副武裝,還幫她們找安全屋,幫天使們多次成功掩護。這麼完美的角色,導演真的不是近水樓台嗎?
三. 原創劇本,卻用了「病毒」這樣的千年老梗
少女導演的童年夢?
在20年前或者更早的電影里,很喜歡用「病毒梗」。比如《007》、《碟中諜》,包括千禧年的港片。。但2019年的原創劇本,用病毒大佬做反派,是否太沒創意了。
看班克斯的呈現,突然有種《煎餅俠》的既視感,班克斯把自己認為最炫酷的情節都裝進了《霹靂嬌娃》里。只是這些想法她可能珍藏的太久,不那麼新鮮了。
「假小子」克里斯汀,傻白甜娜奧米,和高挑黑美人埃拉,導演一定有一顆少女心,各種審美都照顧到了。
然而所謂女權並不是變成男人一樣去戰鬥,除了「ME TOO」,還有一個標籤叫「Slut Shaming」。簡單來說就是性感無罪,穿短裙不等於壞女孩。
所謂爭取權利就是在爭取平等。班克斯在《霹靂嬌娃》中的去性感化,是為了迎合一部分的價值觀,但這顯然丟了查理天使的「魂兒」。
縱觀「查理的天使」在人物設計上,從電視劇版模特般柔弱且迷惑性的外表,變成劉玉玲版更加剛柔並濟。拒絕物化女性,並不是強行「愣頭青」去討好。
乾脆叫《天使的理查》吧
如果班克斯單獨做一部《天使的理查》都不會這麼違和,既然做IP就是要延續精神,而並非篡改和「拔高」。導演沒能找到撬動人心的平衡點。
而且電影的意義也並不是用台詞直白地說教,克里斯汀飾演的 Sabina說「女人可以做任何事」。那就用事件和情感去感染觀眾,而不是反覆強調自己的出發點。
新版《霹靂嬌娃》就像將火鍋食材放進豬肉燉粉條,乍一看是營養豐富為你好,但吃起來不香!
班克斯編了導了演了,過癮了,圓夢了。啟用三個沒有票房號召力的女演員,萬一票房不理想也找好退路了。近日採訪還對觀眾不喜歡錶現得很納悶。
既然這麼講平等,那麼就請接受觀眾客觀的評價吧。
不同種族、不同類型的選角對劇情沒有加分,價值觀傳達不到位沒有加分;作為全女性班底的電影、新時代的試驗品,在好萊塢的貢獻與意義不容忽視,但對電影本身沒有加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NPphG4BMH2_cNUgbU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