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霞狀魚腦凍、鴝鵒眼……這些詞聽起來像菜名,其實是陳國源收藏的硯石上的石品,有這些特徵的硯是珍品。陳國源,「星湖春曉硯齋」齋主,藏硯34年,在硯界創造了諸多個第一,他有哪些傳奇經歷和經驗? 本文來揭曉。
陳國源 網絡圖片
現當代硯台是古硯台的繼續後發者,如果說,古硯主要功能是用,那麼當代硯台主要功能就是賞。從歷史價值來說,現當代名硯無法和古硯相比,但是從藝術欣賞價值來說,當代硯台的藝術性超越了古硯。中華名硯的觀賞性兼具人工雕刻之精美、自然形成之秀美。藏硯家如果只講實用性,而忽視觀賞性,或者說在觀賞性中只看到人工之雕刻,而不見天附之景觀,那麼就未免有些一葉障目。發現、享受鬼斧神工之美,正是觀賞硯的最高藝術境界,也是硯之神奇魅力所在。
黎鏗《星湖春曉硯》
雕刻家有句行話,因石構圖,因材取意。古硯,往往是主觀附加給客觀,我一定要刻一個方形的,不管硯台本身的特點,而現在的硯台,雕刻必須尊重客觀,你有什麼好的石品,我就按照石品去雕。在硯雕界,隨著中華名硯收藏熱的興起,國家非常重視傳統工藝的發展與藝術人才的培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人才輩出,其文化水準、藝術修養也很高。從形制式樣、題材創作再到雕刻技藝,無不融會貫通歷史、文學、繪畫、金石於製作中,所以現當代不少雕刻名家,他們的作品都非常精湛。
楊光才、傅志德《幽谷月影硯》
就像我的《星湖春曉硯》,業界都稱這是當代名氣最大的精品硯。可謂傾盡所有。這是中國硯雕工藝美術大師黎鏗的代表作。他以縮龍成寸的手法,把廣東肇慶著名風景區七星岩濃縮在硯的上部。黎鏗大師在硯的右下角,又辟出一塊「石壁」,模仿葉劍英元帥在1961年4月遊覽七星岩時寫下的著名詩篇:「借得西湖水一寰,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為此硯畫龍點睛。
方見塵《石鼓春秋硯》
後來我了解到,當時黎鏗大師,得到這方硯石的時候,就覺得它的石質、石品特別好,但是雕工究竟雕個什麼才能配得上它?按照傳統來講,應該是雕個龍或者鳳呀。但是他認為,這樣的構思遠遠不適合這方硯石。就這樣,一個多星期,黎鏗翻來覆去吃不好飯睡不著覺,後來還是葉劍英元帥逛七星岩留下的這首詩啟發了他。杭州的西湖水是最好的,陽朔的山是最好的,而廣東肇慶的七星岩也是最好的,既有西湖的水又有陽朔的山。最後,大師決定把七星岩刻在硯台上。
方韶《層林盡染硯》
「星湖春曉硯」於1978年正式雕成,之後即送廣交會展出,當時有位日本藝術家以高價收購它,被有關部門婉拒,此後,這方硯台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榮獲國際輕工業部科技一等獎。最後,這方《星湖春曉硯》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裡的標價已經高達5萬元,居展館眾硯之首。此硯雖令我愛不釋手,但當時自己月薪僅有四五百元,預購此硯談何容易。只能利用節假日去工藝美術館看上一眼。就這樣,來來往往我持續了三年時間,大概是1993年,中國工藝美術館遷走,一年後,我在該館新搬遷的北京展覽館西大廳購物中心再次見到了這方「星湖春曉硯」,我狠心將家裡的存摺拿出來湊了湊,結果一共才三萬元,又外借了兩萬元,我執意將這方精品名硯抱回了家。
李偉生設計、鍾子健雕刻《蘭亭古韻硯》
1996年,啟功先生幫我題寫了新的齋名「星湖春曉硯」齋。自此,我心愛的「星湖春曉」硯邁入了「名硯、名坑、名齋、名家雕刻、名人提銘」的「五名硯」的行列。同年,我舉辦了個人收藏展,為這方硯台慕名而來的藏友絡繹不絕。
此外,古硯講真,新硯講精;古真新精,皆為珍品。古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但古硯中的精品、珍品寥若晨星,而且很難鑑別。比如年代要通過包漿來判斷,石質則因古人使用時遺留的餘墨而難以辨別。另外,名家藏硯的考證比較艱難。所以很多人對古硯收藏望而卻步。而對現當代名硯,就沒有這麼多顧慮,所以說,現當代名硯比古硯更好鑑別、更易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