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從哪裡來

2021-02-05     三聲

原標題:「中國故事」從哪裡來

一方面,「IP熱」下,重資本、輕規模的一輪生產周期過後,留下了不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亟需被正視、被總結;另一方面,當作品池本身出現了更新,其中呈現的趨勢和作品的價值,需要用一個相對統一且有說服力的標準,為整個行業做好前瞻工作。

作者 | 周亞波

設計 | 關喆

12月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一共落地了6場與網文、文字影視改編相關的論壇,一定程度上,它代表著某種強烈的需求,也反映著某種焦慮。

網文是IP的富礦,同時,網文的影視化是網文產業價值進一步發揮的通途,這兩點接近成為行業共識的的論點背後,「新的『中國故事』從哪來」成為從業者天問。

所有的創作都是當下時代的投影。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指向了不同的方向,一方面,「IP熱」下,重資本、輕規模的一輪生產周期過後,留下了不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亟需被正視、被總結;另一方面,當作品池本身出現了更新,其中呈現的趨勢和作品的價值,需要用一個相對統一且有說服力的標準,為整個行業做好前瞻工作。

1月29日,籌備已久的《2019-2020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潛力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在北京發布,它是集合了「用戶大數據」與「專家學術意見」兩大維度的報告,也是首個「雙論證創新性」探索網絡文學影視劇改編問題的研究成果。

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2019-2020年度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潛力評估報告》

《報告》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將「個體激勵」、「人物」、「題材」等要素的重要性進行配比,在網文改編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提供價值判斷,在這些判斷標準下,《詭秘之主》《第一序列》《大國重工》《天梯》四部作品脫穎而出,占據著未被改編的作品當中的「第一階梯」。

《詭秘之主》《第一序列》《大國重工》《天梯》四部作品

從類別上看,新幻想類、現實類題材崛起,成為歷史、仙俠類傳統網文之外的「新生力軍」,網文品類正變得更加五花八門。這既是創作者自然的周期選擇,也是網文直接連接讀者、乃至集體意志創作等特點的集中體現。

越是快速疊代的、映襯趨勢的,就越要認清網文價值的本質。在內容變革來臨之時,在「中國故事」的階段要求面前,價值的判斷成為了一種珍貴的能力,《報告》正嘗試成為一種優質的輔助工具。

01 | 前置

「IP熱」早已成為不少從業者又愛又恨的一個話題,網文的價值在浪潮中徹底被發現,但改編作品的良莠不齊,也充分證明了其中的風險性:只有真正好的改編,才能讓IP本身獲得加分,而在一輪洗禮過後,由觀眾的內容消費為主體的市場,對內容的鑑別能力也早有提升。

當「影視作品是IP價值放大器」接近成為共識,如何在冷卻後回顧「IP熱」過程中的得失,成為了《報告》的首要任務,它能夠讓《報告》自身找准位置:一如史官,對昨日的鑑定成為一種前置的指導,對未來發揮功效。

影視劇的「IP熱」時代呈現著重資本、輕規模的特點。資本作為逐利手段進入到市場當中,卻在諸多項目當中呈現著非內容生產規律的過程,投資額和項目數是一種虛假的「規模」,真正「規模化」的核心點:生產上的「連接性」卻被忽視。

隨著行業整合的進行,網文平台和影視製作的合作開始加深,規模效應帶來的勢能初步顯現,也誕生了諸如《慶餘年》這樣優質的作品。與此同時,具體怎樣將專家指導乃至學術研究與這一趨勢結合,讓市場檢驗的後置風險儘可能降低,成為了「前置」所追求的一種目標。

2018-2019年度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用戶評論滿意度排名

《報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一個重要突破在於,它將覆蓋各大長視頻平台、網文平台的4100萬條用戶評論成為了主體分析對象,運用大數據和NLP(自然語言處理)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社會價值」和「藝術品質與體驗」兩個一級指標、29個二級指標為標準,對網文、影視劇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評判。

評判結果下,「網文IP影視改編潛力」成為了一種量化構建的「標準」,「人物」、「情節」、「個體激勵」等關鍵要素經分析得出,在構築的回歸方程下,以「作品階梯」呈現的輸出結果則反映了《報告》更為直觀的一面。

2019-2020年度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潛力表

《報告》所依賴的不僅僅是技術的力量,發布前1個多月,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6場網文論壇」中,就包括了作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主單元環節、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針對《報告》討論稿的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

研討會上,《報告》顧問、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周結開場視頻致辭,現場討論者包括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主任黃丹、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副院長、《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孟中、網劇評論專家周蓉、著名編劇張巍等逾20位專家學者、資深編劇與導演。

「建言團」包括了政策、學術、實踐等多個方面,後經五輪修改審定形成正式報告,而這次討論,也只是《報告》形成中無數次討論的一次縮影。

02 | 改編

4.67億讀者,1936萬創作者,2590萬部作品,這是《報告》所呈現的中國網文世界基本盤。

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副院長、《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孟中在研討會上表示,更新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大眾娛樂性、酬勞機制所帶來的作者標籤性,參與度帶來的碎片化閱讀,以及直接面對用戶市場反饋的商業機制,都是網文的自由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文學怎樣改、怎樣改好。

在這些特點下,平衡用戶訴求和標準化判定,成為了網文改編完成「進化」的關鍵。此前,因為缺乏明確的成功案例標準化提煉,又存在簡單粗暴的「類型標籤」處理,題材上對某一種類別一擁而上的現象成為常態。

因此,一是找准變量,二是立好標準,成為了《報告》在「改編分析」層面的抓手。

根據2018年-2019年的熱播口碑等標準,《報告》找出了47部優質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作為分析的一大內容,並對如2019年末熱播的《慶餘年》等劇集進行了細節化分析。

《報告》首先明確了,在主管部門的積極引導下,網絡文學的影視劇改編使IP在社會價值和藝術品質與體驗方面都得到較大提升,特別是社會價值提升顯著。這說明網絡文學IP的影視劇改編是一種提升IP價值的重要方式、有利於IP進行更長線的塑造。

例如,大數據和NLP系統顯示,改編後《慶餘年》這一IP的各項二級指標用戶評分得到提升,說明高質的影視改編,可以讓網絡文學IP得到更多的喜愛與認同,實現IP增值,設施從案例層面的參考。

而在計算與分析之下,「個體激勵」、「人物」、「情節」最終影響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結果最關鍵的3個指標。

網絡文學個體激勵、人物、情節三指標組合測試:與影視改編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

分析經過了網文改編的文字和影視作品兩個階段,這47個IP在改編前,其網絡文學的「個體激勵」、「人物」、「文筆」以及「作者」因素用戶評論得分較高,被視為這些優質網絡文學作品成功的內因;改編後,影視劇作品的「個體激勵」 、「角色」、「題材」得分較高,是這些優質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成功的外因。

而在關鍵詞的變化中,從情節到劇情、從人物到角色、從類型到題材等等,都存在著存在一定對應關係,一些優質的改編作品在改編成影視劇後,在網文平台本身評分也得到了提升,這成為了具體的表現。

從評論量維度考量,用戶最關注的網絡文學要素為「個體激勵」 、「人物」,最關注的影視劇要素為「個體激勵」、「劇情」,通過計算和分析,《報告》認為,「人物」、「情節」、「個體激勵」是一部網絡文學作品是否有可能改編為優質影視劇的關鍵因素。

換句話說,一個IP在網絡文學形態如果能從「個體激勵」、「人物」、「情節」三個指標上獲得用戶更高的認同和關注,其改編為影視劇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1. 從網絡文學的「強主角」特點看,能否成功塑造關鍵人物,並表現出對個體的正向激勵作用,是決定一部網絡文學作品成敗的關鍵。
2. 從IP的理論角度,一個真正「強大」的「強主角」,能夠將自身所凝聚的用戶情感,牽引到另一種文化形態的同一角色身上。
3. 網絡文學強調「情節」,影視劇強調「劇情」,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也強調故事核心的一致性,這與行業基礎專業共識相一致,也印證當下行業對「回歸內容」的呼籲,以及用戶文化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例如,在《慶餘年》案例當中,范閒作為網文原著中的唯一主角 ,能夠將自身所凝聚的用戶情感,牽引到另一種文化形態的同一角色身上;《慶餘年》的成功改編,充分發揮了影視相對於平面文字的優勢,使范閒的形象更為立體、豐滿、正面;而對情節合理的增添與適當的改編,使得劇情與影視形態的契合度更高,可看性也更強。

影視劇《慶餘年》

《報告》希望自身能夠成為一種指導,在仍有許多優質的網絡文學IP尚未被影視改編的狀態下,「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更好的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作品面世」;同時,當個體激勵、人物、情節的關鍵指標表現更為優質的網絡文學IP,更有可能改編為好的影視作品時,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回歸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基本要求和規律可以得以更好地發揮。

在這一維度上,《詭秘之主》、《第一序列》、《大國重工》等看似非「傳統網文」的作品出現在《報告》所總結的「網文改編潛力」第一階梯時,背後的趨勢就更具可解讀性質。

03 | 故事

《報告》顯示,2018年、2019年309個熱播影視劇中來自網絡文學改編的有65個,占比約21%。而在熱度前100的影視劇中,網絡文學改編占到了42個。在內容消費門檻最低的影視內容中,網絡文學的高比重已經說明了,它已經成為了大眾娛樂消費當中「故事」極為重要的來源。

作為「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網文正在呈現著類型多、變化快的趨勢,而高度商業化模式、內容篩選機制的較早建立,也推動了網文多年來創意的爆發,並幫助網文時刻把握著網際網路與時代語境的變化,積澱了許多原生情感,構成了向其他內容形態改編的基礎。

《斗羅大陸》作者、閱文白金作家唐家三少曾將「中國網文」列為與美國好萊塢、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並列的四大文化現象之一。相比電影、劇集和動漫,網文天然的閱讀門檻實際上是國際影響力不如其他三種的內因,這決定了,從網文中提取「中國故事」,用影視作品創造文化附加價值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

在這層意義上,網文不僅是產業意義上的IP源頭,同時已經愈發成為了一種現代文化資源。

「第一階梯」的四部作品當中,《詭秘之主》帶有蒸汽朋克、克蘇魯要素,《第一序列》是典型的後啟示錄科幻題材小說,《大國重工》和《天梯》則屬於現實類型。這四部作品成為「第一階梯」,對人們傳統認知中網文「三幻」、「修仙」的認知大相逕庭,也反應了社會發展進程中,作者表達訴求和讀者消費訴求的變化。

更具世界流行文化當中的語境當中的「中國表達」,將成為新一批網文當中展現的重點,他們很有可能將成為新的「中國故事」的組成部分。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共同的背景下,西方人不理解的部分,實際上就是中國表達的核心,在《流浪地球》中對「為何要帶著地球一起逃亡」的詮釋中,中國式對故土的眷戀得到了集中地展現。

原作者劉慈欣也表示,雖然科幻屬於標準的舶來品,許多科幻作家也深受西方科幻作品的表達,但在自身的創作過程中,作為中國人,哪怕沒有刻意去想,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也會影響到自身的表達。

例如,《詭秘之主》加入了西方幻想文學常見的蒸汽朋克與克蘇魯要素,但主角克萊恩(周明瑞)是作者「愛潛水的烏賊」筆下的中國人,故事當中的西大陸被命名為「福生玄黃天尊」,也帶有了充分的中國元素。

這類「新幻想題材」背後包含的是一種對需求的創造,這成為了影視工業進化的一種助推器。《報告》也指出,作為網絡視聽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文學IP的影視劇改編,不僅捲入廣泛的社會資源,也關係數字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中國獨有的網際網路文化形態,網絡文學天然成為孕育中國故事的新鮮土壤,並且已經開始實現基於網絡文學本體的對外文化輸出。《詭秘之主》的英文版正在刷新平台紀錄,已經是一種證明。

小說《詭秘之主》中英文版封面

《報告》認為,隨著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網絡文學有望進一步成為整個產業在故事創意層面最活躍、最集中的領域。而《報告》對改編的標準化定義,以及基於此的潛力榜單的釋出,更標誌著網文的改編已悄然踏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6F2cXcB8MnI47IjWA8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