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在北美市場,一部影片的放映規模,基本決定了這部影片的票房前景,而目前來說,華語片基本很難取得高排映。
作為好萊塢的大本營,好萊塢雖然並沒有限制華語片在北美市場的放映,也不存在規定神馬華語片在北美市場排片比例,但是這個市場的門檻卻依然非常高,甚至可以說是所有大市場裡最高的。
華語片在北美市場難以取得高排映高票房的原因簡單來說有這麼幾點:
一是沒有像好萊塢一樣花那麼多宣發,國內哪怕是大製作的宣發,尚且不夠人家北美發行預算的零頭,更不要提好萊塢電影誇張的宣傳費,特別是各類物料的曝光,比如一款超級碗預告,都是直接按秒計費,基本上一部大片在超級碗曝光一款預告所花費的費用,就直接幹掉國內99%以上影片的全部宣傳預算。但在北美市場,巨額的宣發卻又必不可少,因為北美主流觀眾獲取電影訊息的方式依舊十分傳統,你缺少宣發就代表觀眾壓根不知道有這部電影,更不要說買票去看。
二是北美主流觀眾本身就對外片不怎麼感冒,即使是花大成本區做宣發,最後也不見得有啥好成績,就比如北美影史上幾部取得不錯成績的華語片,在外語片里已經是最頂級的成績了,但要放好萊塢商業片里,連三線都算不上,這一點不光是華語片,其他外語片,包括快成為北美主體群眾的西語,同樣也很難在北美取得好萊塢商業片一般的好成績。就像我在另外一篇有關文化輸出的文章提的一樣,這是因為好萊塢電影市場是非常排外的,所以即使目前西語人口大幅增長,音樂市場都被西語大肆攻占,但到了電影方面,西語電影依舊沒有太多建樹,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一堆西語裔演員還得去拍講英語的好萊塢商業片。連快成為主體群眾的西語電影都尚且如此,華語片自然更不用說了。
三是近幾年上映的華語片,也根本沒想過要真正在北美上映,目標受眾瞄準的也只是海外華人群體,片子也都沒送MPAA定級,而在北美沒有經過定級分類的片,本身就是無法大規模排映的,這樣一來除了那些瞄華人的影院,大部分主流影院幾乎就不會排,也就不要談什麼票房產出了。
四是我們的電影,各方面比起好萊塢來說,仍有明顯的差距,品質上目前還無法和好萊塢成熟的工業體系抗衡,北美觀眾也不像我們對這些作品有文化親緣性,得要用更高的質量,才能達到同台競爭的門檻。
以上幾點,大概囊括了目前華語片北美市場現狀的主演原因,目前來說第三點最好解決,其次是第一點,第二點是最難的,這涉及到轉變市場主流群體的觀影口味,這得需要足夠多的時間,以及足夠多的優秀作品。
所以還是像我之前談影視文化輸出的那篇文章那樣,目前這個階段,我們只需要專注做好自己的就行,等到整個市場與工業體系更成熟與完善了,等到能穩定持續產出高質量作品了,再去想怎麼一步步調教海外觀眾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