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輩子致力於解決道路工程中的技術難題,攻克了被稱之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脹土問題,讓全世界工程師從中受益;
他建立的公路瀝青路面設計標準,指導了我國95%高速公路的建設;
他研發的高速公路養護管理智能化與路面維修技術,讓高速公路的運營更加高效、更為快捷……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交通運輸部「交通科技傑出成就獎」等十多項榮譽及獎勵。
2015年,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龍!
從年少輟學,到博士畢業
鄭健龍生於湖南邵東,初中畢業後,他便輟學回家,學過裁縫,修過鐵路、機場,後來進入工廠當工人、化驗員。
沒有讀過高中的他,由於對知識的渴望,報名到廠里的「721工人大學」讀夜校。
「記得是每周三的晚上,一次兩節課。
我一口氣報了代數、三角、幾何、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等好幾個班,這樣我幾乎每個晚上都在讀書。」
後來,他爭取到了進長沙交通學校學習的機會。
留校任教後,他又爭取到大學學習,從本科念到碩士。
也許是因為在最想讀書的年齡被迫輟學,鄭健龍院士說,他這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
「我總覺得自己笨,而且少年失學,研究生畢業都32歲了。
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要求自己比別人更勤奮些,更努力些。」
研究生畢業沒多久,鄭健龍便加入了張起森教授的課題組,「3個 『七五』期間國家組織的重點攻關項目,我們整整搞了5年。
當時學校只有20多台計算機,而我們課題的計算工作量又很大,我是常常等到深夜無人用電腦了,才一個人在機房同時操作20多台電腦,一干就是一個通宵。」
也就是因為這份勤奮,1993年,鄭健龍申請到了當時最難申請的比利時博士後基金,基金資助力度之大創造了當時公派留學的一個奇蹟。
由於對知識的不懈追求,1998年8月至2001年12月,鄭健龍就讀於長安大學,獲得道路與鐵道工程工學博士學位。
攻克「公路癌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楚雄到大理的高速公路修建過程中,參與解決施工工程中技術難題的鄭健龍,對公路工程中施工中遇到的膨脹土治理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膨脹土是一種不良土質,因其失水迅速收縮開裂,吸水急劇膨脹變形,路基和邊坡難逃過垮塌、滑坡的厄運,令全世界的工程師們都感到頭疼,被稱為「公路工程中的癌症」。
我國26個省區分布這種特殊土質,每年膨脹土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
1995年,在鄭健龍的努力下,「膨脹土路基加固技術研究」在雲南省立項。
2002年,交通部啟動西部交通建設重大科技項目「膨脹土地區公路修建成套技術研究」,鄭健龍為項目領銜專家。
15個寒暑,鄭健龍團隊走遍了全國10多個省區,梳理國際上膨脹土滑坍處置方法後發現,無論是抗滑樁,還是重力式擋土牆,這些「剛性」處置方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堵」。
而「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何不採取「柔性」手段,設法釋放膨脹土滑坍前聚集的能量呢?
鄭健龍團隊在室內做了4000多組實驗,野外實驗多達500多組,發現採用土工格柵將膨脹土邊坡分層包裹,並相互連接,讓其適度膨脹並受到必要的約束,同時通過植樹種草,防止水土流失可使邊坡的坍塌得到有效治理;
採用膨脹土做填芯料,再在外圍鋪上一定厚度的非膨脹土控制水汽入侵,找到一個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的平衡濕度,可使得用膨脹土填築起來的路基保持長期穩定。
這一全新的以「柔」治脹的思想和技術,在楚雄到大理高速公路、廣西南(寧)-友(誼關)高速公路上得到成功應用,並在12省區30多條高速公路得到推廣,攻克了膨脹土邊坡治理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
2009年,「膨脹土地區公路修建成套技術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美國新技術導向性期刊《Civil Engineering》主編稱讚:「項目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膨脹土工程處置範例……使全球工程師從中受益。」
不甘路途艱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他上中專時提前半年畢業,讀本科時還一邊教書,研究生又提前一年,後來又讀了博士,當了十幾年的大學校長,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後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健龍院士對自己成長最大的體會:
第一個也許是因為最想讀書的年齡被迫輟學,我這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
我總覺得自己笨,而且少年失學,研究生畢業都32歲了。
所以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要求自己比別人更勤奮些,更努力些。
第二個體會是做事不要挑三揀四,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投入一行。
不能說我不喜歡就不幹。任何事,只要你努力做了,盡心盡責地做了,總會有收穫的。
當工人時先是讓我搞熱處理,後來又讓學化驗,最後做翻砂工,按說這幾個工種跨度不小,而且有難有易,有的特別受罪,比如翻砂工,但我都沒講半點價錢,並且為了做好這些工作主動報名讀夜校——沒有這一步,我能考上大學?
做翻砂工叫苦偷懶,廠里能推薦我讀中專?
我先後學習過機械、力學、道路工程專業,這些專業雖然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日後的實際應用中其實是能夠融會貫通的,不同的學科能不斷地給予我新的思路和靈感。
第三個體會是要「吃得苦霸得蠻」。
別人看到我笑哈哈的樣子,問我這輩子有沒有難事?
當然,難事太多了。
比如我們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膨脹土治理,不說如何科研攻關什麼的,也不說像民工一樣轉戰在各個工地上,光是為了讓施工方配合,我們就費盡了口舌。
還有我們的國家工程實驗室,當時交通運輸部跟國家發改委談了三年,才同意有10個名額,而這10個裡根本沒我們的份。
我們找省里、找交通運輸部、找國家發改委,當然我們自己也不斷地練內功,最後幾乎在所有人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我們爭取到了這個國家級平台。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確實是這樣,學習是這樣,工作也是這樣。
鄭健龍院士衷心希望當代青年人在國家興旺強盛、社會持續進步、人們的物質條件與文化環境不斷優化的新時代,珍惜大好時光,
刻苦學習鑽研,勤奮努力工作,用優異的成績回報國家、回報社會、回報家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