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

2019-12-16     家庭醫藥雜誌

老年性白內障是老年人口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嚴重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質量。數據顯示,我國60~89歲人群白內障發病率約為80%,90歲以上人群白內障發病率高達90%以上。

目前,任何藥物都不能治療或預防白內障的發生,只能延緩白內障的進展速度,唯有手術才是根治白內障的辦法,其中「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功不可沒,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重見光明。

既然說這項技術可以「根治」白內障,那白內障「復發」又是怎麼回事兒呢?下面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逐漸老化,眼睛的功能也會逐漸降低,再加上遺傳、局部營養障礙、免疫與代謝異常,外傷、中毒、輻射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進而形成白內障。

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簡單理解就是在角膜邊開一個微小的切口,運用超聲乳化技術將白內障的罪魁禍首——老化混濁的晶體吸出,再植入新的人工晶體。具體實施過程包括切口、撕囊、劈核、超乳、植入晶體、水密切口幾個步驟。

人的晶狀體有前囊和後囊之分,其中撕囊這一步驟撕的是前囊,後囊則保持完整用於植入人工晶體。手術後,殘留的晶狀體上皮細胞會在後囊表面增殖,引起後囊混濁,醫學上稱為「後發性白內障」,這就是所謂的「白內障復發」。

後發性白內障一般發生在白內障術後1年左右,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 後發性白內障」,其發生率因年齡、手術方式、人工晶體材料、類型不同而存在差異。通常情況,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兒童高達100%。這是因為年齡越小,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能力越強,後發性白內障發生的可能性也越大。

此外,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儘可能通過拋光等措施減少晶狀體上皮細胞的殘留,但是這些措施無法完全去除殘留的晶狀體上皮細胞。至於人工晶體材料、類型,疏水性丙烯酸酯比起親水性丙烯酸酯,表面黏附性好,和後囊膜吻合度高,避免細胞從後囊和人工晶狀體之間植入,可有效減少後發性白內障的發生;方形邊緣設計的人工晶狀體,其結構亦是有利於後囊膜和人工晶狀體邊緣更好地貼合,減少晶狀體上皮細胞的長入,從而減少後發性白內障的發生;表面肝素化處理的人工晶狀體,因其表面經過肝素處理,減少了手術後的炎症和免疫排斥反應,可降低術後後發性白內障的發生率。

另外,患者若全身患有糖尿病或風濕類風濕等免疫性疾病,術後炎症反應重,炎症也會促進術後晶狀體上皮細胞的增殖和纖維化,加快和加重後發性白內障的發生。

不過,如果得了後發性白內障也不要慌張。對於影響視力的後發性白內障,YAG雷射後囊膜切開術是有效提高視力的治療方法。瞳孔區後囊膜被切開,就像打開一扇窗戶一樣,混濁部分被去除,視力也就提高了,一般能恢復到手術後的視力,並且在眼科門診即可處理,無需住院治療。


YAG雷射後囊膜切開術示意圖

說到這,您差不多能明白「白內障復發」是怎麼回事了吧!所以,術後按時隨訪非常關鍵,如果發現後發性白內障,在門診接受雷射術就能復明。

作者: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南醫院) 屈德意/張 倩

文章刊登於《家庭醫藥·就醫選藥》,本文有刪改。

版權聲明: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歡迎轉發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qodFm8BMH2_cNUg48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