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福建武夷山下梅村

2020-01-08     視覺秀旅遊

下梅古村,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區東南十二公里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築群,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2005年9月16日,經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的批准,下梅村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下梅村落生態環境好,具有獨特的風水意象。山護村落,水養邑人,山環水抱營造了一個封閉安寧型的村落。下梅歷史上除土地革命時期發生過幾起國共之間的戰火劫亂外,從沒遭遇過嚴重的戰爭外患,日寇戰機轟炸赤石、公館、城關、星村、五夫時,也不敢貿然闖入下梅上空。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擁戴社稷,守土勤耕,紳士、賢人注重村落禮教,辦學堂、私塾,修廟宇,捐公益。村民們恪守農事節氣,春種秋收。農閒之餘,參加鄉村寺廟的迎神賽會。現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築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觀資源尤其豐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舊巷與民謠、山歌、龍舞、廟會交融出村落獨特的魅力,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由於該村在梅溪下游,故名。 清康熙、乾隆年間,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興盛一時,現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築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這些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於一體的古民居建築群,是武夷山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景區看點;鄒氏祠堂,位於當溪溪北,臨溪,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占地約200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由鄒氏茂章、英章史弟合資修建。祠門以幔亭造型,對稱布列梯式磚雕圖案,為體現中國家族敦本傳統,特飾有"木本"、"水源"這篆刻書法兩幅,意即家傳宗法血緣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關。祠門前設有拴馬石,抱鼓石,供前來祭祀始祖的後代駐停。祠內供有祠規、家祠史略的碑刻。主廳敞開式,兩側為廂房,樓上為觀戲台。前廊為精巧木柱拱架,造型別致,可懸宮燈、花燈。照壁為四扇合一的木雕畫屏門,主體表現為倫理、宗法、生活情趣。其風火牆為雙波造型,氣勢宏闊。祠內備有宴會設備、祭壇,由於文革期間毀壞嚴重,現已不存。


鄒氏大夫第;位於下梅村北街,為清代建築,因屋主曾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門口地面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得體。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柱子原先都有燙金字掛抱聯。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屋 後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台、金魚池、對弈台、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松,嵌式窗鑲以雙面鏤花磚雕,通過借景給人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整個建築寬敞明亮,無不顯示主人公的富有與顯赫地位。該宅是下梅村眾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達理巷;位於下梅北街方宅門,緊靠方宅"參軍第"。該巷約修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下梅首富鄒茂章的後裔建宅於方宅參軍第南面,兩戶人家後牆緊貼,都無法開後門,方氏在塞外鎮守邊關,有軍士陣亡,為忠烈門第,其眷屬家貧,鄒家念方家有功,常資助銀兩撫恤。方家感激,遂作出讓牆之舉。鄒家開了後門,依傍方家東邊風火牆造巷10餘丈,耗銀數百兩。此巷後被 美稱為"達理巷",寓"通情達理"之意。

施政堂;位於鄒氏大夫第右,為二廳三進結構,內有書閣、花圃,還保存廣式古家俱如羅漢椅、清代風格的木床等,其精雕細刻的圖案令人嘆為觀止,清乾隆間四大學士之一,時為朝廷軍機大臣的王傑親為書題的"施政堂"匾額懸掛堂上,至今保存完好。

閨秀樓;位於下梅北街鄒家,是第宅內的附屬建築,主要供家族中黃花閨秀,妻妾小女休閒娛樂。此樓結構精巧,為雙層樓面:底層木板飾以花紋;上鋪方磚,圖案整潔。吊頂裝飾精美木刻圖案,四壁雕窗,可環眺窗外山水景色。

儒學正堂;位於下梅北街,為二廳三進建築,因屋主陳鏞獲候補儒學正堂,制匾懸於大廳,光耀門第,鄉人稱其府第為"儒學正堂",宅內設私塾,上廳有賞月樓等附屬建築。宅內保留多張半月型 木桌。陳鏞獲第一名貢元,候選儒學正堂的捷報歷經百年,至今還貼在屋內牆壁上,文曰"貴府陳老爺名鏞,奉旨鄉薦以五經中式第一名貢元,咨吏部候選儒學正堂","儒學正堂"的匾額也保存完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oQeim8BMH2_cNUgsg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