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次去北京差不多七八年了,但北京給我留下的印象實在是太深了。這種印象,並非是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眼花繚亂,而是高樓大廈籠罩下行走於其中的茫然失措。
站在天橋上環顧四周,呼嘯而過的車輛帶著生活的忙碌奔向未知,所有善良的或是邪惡的都在這種忙碌中不分彼此。即便你看不出任何帶有負能量的東西,可卻總能莫名其妙的感到身心疲憊。大概,畸形城市化碾壓中的生活,總是充滿著各種矛盾和無奈,而絕大多數人也只是疲於應付一地雞皮的普通大眾而已。
接觸《神探亨特張》這部電影,純粹是被它標新立異的標題所吸引,原以為是偵探片,後來才發現是生活片。這部由高群書執導並在2012年上映的電影,距離現在已經過去八年的時間,可是在這八年里,我們的生活似乎還是如電影呈現的故事那般不斷重複著。
在很多人眼中,只是看到了電影里警察抓賊的英勇行動,可是,卻並沒有真正去審視賊為什麼是賊這件事。所以,這部電影所承載的意義,就是稀釋掉常規理解上的正義與邪惡,然後,將原本對立的兩種人,統統放到現實生活的大海里,最終渾然一體的同時,就會發現,所有人在時代發展中都處在了巨大的焦慮中,而這時至今日仍舊普遍存在的生活現狀。
偽紀錄片的拍攝風格,讓這部電影沒有規避生活雜音的剔除或是無關路人的排除,搖晃的手持攝影,則時刻在傳遞著一種躁動的情緒。在看《神探亨特張》的時候,我總能聯想到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這部電影,大概是因為他們都把故事發生地選擇在北京這座大都市,但我想更多的原因是,兩部電影都在傳遞出一種個人共鳴性的情緒,躁動不安且茫然失措,所有人只想活著,可活著偏偏就成了生活中最大的困難。
1
影片取材自張慧領民警的真人真事,可卻並沒有完全把焦點放在對於這份職業的稱讚上面。如果,電影只是想單純地傳遞某種社會責任意識或是起到價值觀引領作用,那麼,在故事內容的編排上,大可選擇更具有激烈戲劇衝突的矛盾,來凸顯主人公偉岸的英雄形象,但作為導演的高群書沒有這麼做,他要的,是將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通通放置於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里,然後,不做道德評判,不做是非討論,只進行簡單的一種呈現。
作為民警,張慧領每天的工作就是去處理一些轄區瑣碎的小事,比如,抓偷竊的、碰瓷的、或是假借迷信騙錢的,用張慧領自己的話來說——「這些只夠治安拘留的,連刑拘都算不上」。
陷入重複工作節奏中的張慧領,支撐他能夠繼續工作的,並不是所謂的榮譽或是使命,而是社會時刻充斥著的強大負能量,他對著採訪自己的鏡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太累了」。
我想,他累的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因為從本質上來說,警察和賊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既然都是擁有正常情感的普通人,那麼,在法理面前總會不自覺地露出本能的情理。
此時此刻,高群書借著這部電影給了底層民眾一個發聲的機會。盜竊的從來不認為偷盜是一件錯誤的事,這是面對生活擠壓而表現出的自我迷失;碰瓷的從來只挑有錢的和外地的下手,但他們從來不會認為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到更像是劫富濟貧的「英雄壯舉」,這是對物質過分追求中表現出的扭曲價值觀;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用假幣換真錢的女騙子。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必須不停的去掙錢才能勉強維持生活,可是,為了掙錢她居然選擇了自以為的捷徑——用假幣換真幣,於是,漠視法律的代價就是失去做母親的資格。
影片利用一場女騙子兒子被撞的事情作為引子,將這個母親送到了更為艱難的絕境中。或許,觀眾會認為這是「天道有輪迴」的報應,但我想說的是,這大概就是生活,每個人不得不在夾縫中求生存,但卻必須為自己所做的事情付出代價。
談到生活,不得不注意到影片為我們所展示的外部大環境,雖然故事發生地點放在了北京,可是,導演卻並沒有選擇密密麻麻的現代化高樓大廈作為環境營造,也沒有過度展示充斥著紙醉金迷的都市生活,而是讓鏡頭儘量在平視中朝著那些大街小巷推進。跟隨著張慧領辦案的過程,即便不是北方的觀眾,也會從中找到對應的熟悉感。
你可能會笑那些罪犯嘴裡闡述的歪理,甚至還會覺得貌似有幾分道理,其實在潛意識裡,生活快節奏高強度的逼迫中,你早已在心中設想過無數次要成為這樣的人,因為對物質的追求,因為被生活打壓後異化的人格。
所以,這種總是被視而不見的可怕思想,正是張慧領面對鏡頭提到過的負能量。我們自以為和這些罪犯沒有任何關係,甚至刻意去迴避對他們生活的深入了解,殊不知,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人,一樣被困在生活泥沼里無法脫身的可憐人。
仔細想一想,即便你能夠坐在光鮮亮麗的辦公室喝著一杯82年的紅酒,但轉過身你還是不得不面對精神空虛或是不知所措的自我。
2
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的中文名字太過於戲謔,那麼不妨去看看它的英文名字,裡面其實埋著導演高群書真正的想法。《神探亨特張》的英文名字叫做「Beijing Blues」,「Blues」可以翻譯成「藍調」,合起來就是「北京藍調」。
「藍調」作為音樂的一種,通常是借著歌曲的形式來表達自我內心的真實情感,曲調略帶壓抑,但其內核,卻是對於苦難中自我崛起的某種呼喚,還有對於精神信仰的某種找尋。
所以,這部電影其實是紮根底層群眾的一種情感寫實,夾雜著無力無奈且彷徨的情緒,但隱約透露著一種不得不選擇與生活和解的妥協。
就像電影結尾處,當張慧領再次碰上曾經抓捕過的罪犯的弟弟時,即便不是自己直接造成他哥哥的癱瘓,還是拿出了剛剛得到的三千塊錢獎金給了這個人。
電影最初渲染的城市焦慮情緒,在臨近結尾才慢慢趨於平靜。夜晚來臨時,車水馬龍的大都市依舊忙忙碌碌,導演後期突然配上了周雲山的《北京》這首歌曲,讓觀眾緊繃的神經得到了一絲鬆懈,剩下的就是空蕩蕩的等待被救贖的靈魂。
《北京》歌詞里有一句是這樣寫著的——「北京,你多麼美麗! 為什麼我竟如此憂鬱? 北京,你多麼美麗! 為什麼我竟如此憂鬱?」,我想,憂鬱的不是生活在北京,而是我應該怎麼樣生活在北京。
看完了這部電影,你大概應該不會著急選擇,是站在警察一邊?還是站在罪犯一邊?因為,這根本不是法律的問題,而是生活的問題。
快節奏的城市化發展中,很多人充滿嚮往地奔向夢寐以求的大都市,可是,承受巨大生活壓力時,對於物質的盲目追求,對於情感的無處寄託,都讓自我的初心漸行漸遠,這是個很殘酷的事實,也是不能迴避的事實。
《神探亨特張》這部電影,就是給了你一個直面現實的機會,在各色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後,好好思考一下,究竟你該如何存在?
在為什麼會採用非職業演員出演這部電影時,高群書說道:
這是為了保證影片的真實感,讓人相信這確實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中國電影很多時候都會把真的拍假了。
的確,現在的電影實在是太假了,假的讓觀眾都相信,自己就生活在這麼完美的世界裡,這是一種影視過度娛樂化帶來的可悲現象。
所以,八年之後當我回過頭去重新回看這部電影,依舊感覺新鮮無比。因為,我們的生活還是一成不變,該有的生活焦慮和精神迷茫依舊存在。
城市是發展快了,可人們似乎也變得不快樂了,尤其是掙扎在底層的普通民眾,物價房價的壓力下負重前行,曾經兩毛錢一根冰棍的樂趣全然被每個月死盯著工資給代替,到底是社會變了,還是人變了?
我終於明白,這不是一部關於警察的故事,而是一部關於人民的故事,矛盾衝突和妥協和解相互交織,讓物質和精神都存在「虛胖」都市,慢慢成為了中國社會不可或缺的縮影。
所以這麼說吧,你讀懂了這部電影里那些城市最底層人的生活,也就讀懂了中國!這也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