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譙樓,坐落於福建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辦事處文獻居委會步行街中間,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創建,原為子城城門樓,宋紹興六年(1136)焚於火,知軍劉登重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6)焚於倭亂,隆慶五年(1571)武師卿重建,並匾「壺蘭雄鎮」。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顏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於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卞永嘉重建,並樓門洞上畫坎卦之象以制火。嘉慶年間(1796~1820)知府馬夔陛重修並書門額。古譙樓1985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譙樓城為三層台樓,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構基台長50米,寬25米。台的東、西兩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台門洞前後8.8米,上面架15根橫樑。門洞兩側以條石層層疊澀出挑,頂部蓋以5米長石樑。前後兩門洞各寬5.4米,拱厚3.1米,拱高4米。城台上的二層木構樓閣,南宋以後城樓改為譙樓。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八架椽),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斗拱碩大。二層前後有迴廊,三層迴廊設磚石欄杆。
樓的後面原是北宋初尚書陳靖的宅第,後捐為莆田縣都巡檢廨,軍治遷至莆田後,這裡先後是宋代軍署、州署、元代路署、明代府署,又易為明清衛署的所在地。署中有地方長官辦公的正廳,正廳東有宋進士題名處的"桂籍堂",小廳東有"清心堂"。宋代譙門內之東有回車院,是郡守任滿寓居之處,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為簽廳。譙門之西,宋紹興九年(1139)知軍孫藎重建有中門,譙樓下之左、曾建有宣詔亭,譙樓下之右,曾建有班春亭,譙樓外的宣化坊之南,曾建有手詔亭。因此,原為子城城門樓的古譙樓,是歷史上莆田作為八閩行政區之一的見證。
古譙樓的造型頗具地方特色。屋頂採用中段高,兩側低的三段式坡屋頂。由於採用調節椽板在屋脊一端的高度的手法,使整體屋面形成優美的中凹曲面。上層山牆外出廊檐成為歇山頂,提高了建築等級,造型也美。由於上、下兩重檐之間的外圈是用小尺度的廊柱、欄杆石,給人外觀上宛如完整的一層樓的感覺,誇大了上層建築的外觀尺度,顯得更加高大壯觀。而上層南面外廊石欄杆,以間為單位向外拱出,正與城台南牆拱出的弧形上下呼應,亦顯出造型藝術的匠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