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廣場、東關街、太陽溝保護規劃出爐

2020-04-05   大連新聞網

昨天,記者從大連市自然資源局獲悉,今年2月,遼寧省人民政府正式批覆了東關街、旅順太陽溝街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至此我市已有三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分別是中山廣場、東關街、旅順太陽溝街。市自然資源局編制中山廣場、東關街、旅順太陽溝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並於2020年3月18日通過市規委會審定。公告於市自然資源局官網和市規劃展示中心。

作為我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重要內容,正式啟動東關街、旅順太陽溝街申報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工作的同時,市自然資源局也開始組織編制中山廣場、東關街、旅順太陽溝街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保護規劃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改善民生、有效管理的指導思想,對歷史街區文化價值和特色進行了梳理、總結和提煉。劃定了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的保護範圍,確定了保護對象,提出了保護原則、目標和措施。

中山廣場歷史文化街區

中山廣場始建於1899年,見證了大連近現代的城市發展建設,是城市近現代規劃的經典部分,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礎,也是大連現存保護最好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

中山廣場及其周邊區域採用「環形+放射狀路網」的巴洛克式城市空間設計手法,把山景、海景融入到市街之中,塑造了大連特有的「廣場+軸線」的城市景觀。中山廣場周邊的近現代建築以公共建築為主,被稱為中山廣場「十大建築」,包含了文藝復興、西洋古典主義、折中主義、哥德式、巴洛克式等多種建築風格,各建築在空間尺度、體量關係、立面細部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街區總面積為16.0公頃。核心保護範圍包含中山廣場及其周邊文物建築組成的區域,面積為9.1公頃。街區內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不可移動文物5處,認定街區內共有傳統風貌建築3處;其中,2處為擬推薦歷史建築。




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

東關街以保護街區整體空間為前提、復興街區活力為核心、指導街區改造建設為出發點,打造歷史文化氣息厚重、風情濃郁、生活及旅遊服務設施完備的歷史文化街區。

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價值在於,該區域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形成了中國人經營、生活的商業中心。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一個具有濃厚中國氣息的居住區。如今,歷經滄桑的東關街夾雜在城市摩天高樓與繁華街市之間,顯現出厚重的歷史感。

其文化價值是大連地區紅色文化的起源地;大連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大連「老字號」誕生地。藝術價值是東關街獨具特色街道肌理和圍合院落空間,將西方古典建築元素融入傳統的院落式建築中,形成了歐式、日式與中國傳統元素相結合的獨特風格,是大連市現存規模較大的近現代建築群片區,是殖民文化在大連城市建設方面的烙印。

街區總面積為8.13公頃。核心保護範圍北起長江路、南至慶勝街,西起市場街、東至生福街的圍合的地塊,面積約1.92公頃。街區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3處、歷史建築6處,有傳統風貌建築139處,其中53棟為擬推薦歷史建築。




旅順太陽溝街歷史文化街區

太陽溝的歷史價值為日俄戰爭的主戰場,世界歷史轉折的見證者;日本侵華事件的策源地;大連紅色文化的發源地;中蘇交接海陸空三軍防務,標誌旅大殖民史結束;溥儀、羅振玉等諸多歷史名流活躍的舞台。

太陽溝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以及眾多珍貴文物,文史底蘊豐厚。汲取西方古典主義規劃精髓,採用景觀通廊等特色格局,強調城市軸線和空間秩序。近現代歷史建築融合多種風格元素,日俄特色突出。同時,這裡也是旅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主要組成部分,山林花園近百年,保留日殖時期古樹名木近千株。

街區總面積為124.75公頃。核心保護範圍以文物保護單位及構成太陽溝特色格局支柱的山海通廊為依託,南起南部海濱,北至進步街,東達萬樂街-樂園街-史達林路一線,西抵文化街,總用地面積39.79公頃。

保護內容包括:保護傳統街巷48條;不可移動文物3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未定級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6處,9處歷史建築,307處傳統風貌建築。其中,建議歷史建築98處,其餘傳統風貌建築209處。




來源:大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