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小米 編輯|露露
來源:遇見小mi(ID: yujianxiaomi2015)
「一定不要輕易帶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
這是姑姑雲煙給我的忠告,我謹記在心。雲煙比我年長10多歲,我們兩家對門。
她成績非常好,本科讀的天津大學橋樑設計方面的專業,現在已經在新加坡定居很多年。
在大學期間,雲煙談了一個男朋友,關係特別好,非常甜蜜與膩歪。
每年寒暑假,這個男生都要到雲煙家住幾天,這個男朋友長得很清秀,對人特別熱情,很會講話,哄得她爸媽非常開心。
接觸久了,我們這些鄰居也知道雲煙男朋友是哪裡人,家裡父母做什麼的,家裡幾口人等信息。
大學畢業後,雲煙繼續讀了研究生,男朋友回老家工作了,因為這3年的分離,兩個人漸漸有了隔閡,和平分手。研究生畢業後,雲煙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和同事(也是現在的老公)戀愛了。
她老公和前男友性格完全不一樣,老公專業非常強,為了設計圖,可以關在書房裡幾天不說話,但是性格內向,不喜歡與外人打交道。
雲煙帶老公回家,身邊人包括父母都把兩個人進行比較。
「雲煙,你說以前那個小伙子多好呀,叫人口甜,父母都是老師,多好呀。」
「雲煙,你現在老公還不是我們本地人,靠譜嗎?」
「雲煙,我還是覺得你以前那個男朋友好,現在這個對人都不熱情。」
「雲煙,以前那個小伙那麼好,你怎麼就分手了?」
……
雲煙已經結婚10年,出國也5年了。現在,她回家,街坊鄰居依然會提起她那個大學男朋友。
即使她已經很少回家,只要提起她家裡的事情,大家都要議論一下,當年她為什麼和前男友分手?甚至無端揣測是不是人家甩了她?
我高考結束,一次閒聊中,她提醒我:「小米,大學可以戀愛,但是一定不要帶男朋友回家。除非有一天,你已經確定,非這個男人不嫁,他也願意娶你。你在外面談多少次戀愛沒關係,只要帶回家,這永遠會成為別人的談資,哪怕這件事情過去10年。」
我和劉先生剛認識的時候,我已經去過他家,這件事情,他後來挺後悔的,帶回家太早了。
聽雲煙姑姑的話,劉先生直到訂婚才去過我家。在這之前,我家人和他見面,都是在外面的酒店吃飯。我的原則見父母可以,但不允許去家裡。
弟弟蛋蛋,就是很匆忙帶女朋友回家,還信誓旦旦地說一定會結婚。我父母各給了2000塊錢見面禮,爺爺奶奶等親戚也給了。結果,分手了。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1年多了,家裡人還念叨。他前女友有我爸媽電話,還會和我爸媽通電話,我媽恨不得認她當干閨女。
我們鄰居,很多年輕的媳婦,她們都加了微信。她只要發朋友圈,人家第一時間告訴我媽媽……
當時,蛋蛋談了沒有多久,決定帶回家時,我就告訴他:「太早了,實在想見見父母,可以約在縣城大家一起吃頓飯。」
帶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萬一分手了,會一直成為身邊人的談資,父母也會那兩個人進行比較。
除了以上原因,其實,過早帶女朋友或男朋友回家,也容易影響彼此的感情,讓關係迅速現實化。戀愛的初期,大家還是要不接地氣一些,盡情地享受感情的甜蜜。
你帶著TA回家,可能因為某一點表現不夠好,比如早晨起晚了,沒有進廚房幫父母做家務,對方父母的工作不能夠令自己父母滿意等等問題,父母說一句話:「我感覺TA不適合你,你們分手吧。」
這時的你多少會受影響,糾結我到底還要不要和TA在一起。要麼就為了和父母鬥爭,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做出後悔一輩子的決定。
小南,畢業後,交了一個男朋友,熱戀期,帶男朋友回家了。父母強烈反對,因為這個男朋友高中畢業,小南研究生畢業;男朋友沒有正式工作,小南在某外企工作。
小南是怎麼認識這個男朋友的?這個男朋友長得非常帥,是他們那座大廈的保安,一來二回兩個人就熟悉了,互相留了電話號碼。
後來,小南晚上生病發高燒,給他打了電話,他把小南送去醫院,並照顧她,就這樣在一起了。
小南起初也擔心過兩人可能存在代溝,但一開始兩人戀愛,更多的是去看電影呀,吃飯等,不涉及實際問題。
帶回家後,父母反對,作為乖乖女的小南,叛逆期來了,為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義無反顧的嫁給了這個男人。
真正的婚姻生活才發現,這個男人特別敏感,小南講一些話,就覺得看不起他。
自己賺不了多少錢,死要面子,還特別能花錢,經常和一些朋友出去喝酒,……
現在,小南已經離婚了,這個男人還經常騷擾她。小南說如果不早帶回家,兩個人過了熱戀期,哪怕同居,很多矛盾暴露出來,自己就分手了。而現在因為父母反對,自己叛逆,走了彎路。
感情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兩個人需要更多獨處的時間。如果你還在讀大學,一定不要輕易帶TA回家。
如果你已經工作,通過相親認識的,別人介紹時,多半已經考慮到家庭等因素是否匹配。這時候,也要給自己至少6個月的相處時間,然後確定要不要正式帶回家。
我們帶TA回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意味著已經把TA納入家庭的一分子。既然重要的事情,沒有考慮清楚,還是不要做。
當然,TA願不願意帶你見TA的家人,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判斷,TA到底願不願意和你在一起。
楊小米 :自媒體【遇見小mi】創始人,《行動變現》一書作者。四年心理學科班出身,專注自我成長和情感解讀,已發表近百萬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