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整點電影(hizddy)
作者:扒叔
好久不見的胡歌上熱搜了。
一個話題,就引起了兩種爭議。
一種聲音說:胡歌,你可太裝了!粉絲追星不就是要花錢嗎!
另一種聲音說:胡歌的三觀真的正。
兩種聲音,不同看法。
我卻覺得胡歌這次真的很敢。
事件的起因是一部電影。
《南方車站》,胡歌主演,在十二月份即將上映。
事情的經過是一筆錢。
粉絲覺得電影要上了,一定要撐場面。
遂決定集資做觀影團,支持偶像的新作。
這事,在娛樂圈不少見,明星和觀眾早就習以為常。
偏偏胡歌不幹了。
在電影即將上映的檔口知道了這事,立馬就出了解決方案。
退錢、退款,不支持粉絲對他的這種支持行為。
還給粉絲說了一些掏心窩子的話。
文章有點長,總結一下重點哈:
1、首先,感謝粉絲的喜愛,明白粉絲的用心,但同時他也有自己的底線。
2、他想要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認可,而不是利用粉絲製造虛假繁榮。
3、往後,會自律、更努力,也希望粉絲能配合這次退款活動。
就是這封聲明,引發了兩種聲音。
要叔說,胡歌這個行為值得讚賞。
藝人進行,粉絲某種程度上就是衣食父母。
這種公然拒絕粉絲的好意,不是應該說句:假清高,不識好歹嗎?
且這樣做的人那麼多,怎麼就你不行?
這些罵聲刺耳又好笑。
胡歌的粉絲,為什麼會集資對部電影做應援?
在粉絲看來,這部電影對他來說至關重要。
導演刁亦男,曾指導過《白日焰火》。
《南方車站的聚會》還在今年坎城電影節上首映。
最主要的是,這片子在胡歌演藝生涯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不是偶像,但一直被冠以古裝劇小生。
無論是曾經的仙俠言情,還是後來的權謀古裝。
現代裝,出彩、出圈的角色少之又少。
雖然沒有明著說過,影視圈的鄙視鏈就是存在。
演電視劇的演員,最終都會渴望往電影上發力。
畢竟,影視圈的食物鏈是電影高於電視劇高於網劇。
胡歌在《琅琊榜》後,沒有更多代表作品。
電影履歷,成績看起來平平。
(《那年夏天你去了哪裡》劇照)
這電影對於即將步入中年的胡歌來說,重要。
粉絲的心,在這個最初集資的時候,說的明白:只是想要辦觀影團及影院活動。
在國內這麼一個愛吹票房成績、雜誌銷量的網絡環境中。
胡歌能把粉絲的這份愛,退還。
這不僅僅是公眾人物要自己的名聲,而是在用善意引導。
在集資上出過的事太多了。
粉絲集資的出發點是什麼?
毋庸置疑,掏錢的都是帶著愛的。
但,這份愛最終能不能落在偶像的身上?
而這份最初因為愛而參與的行動,最後會不會在過程中扭曲?
飯圈集資出過事。
去年,偶像養成系節目颳起風潮。
粉絲集資打投的狀況,空前高漲。
為了送自己喜歡的偶像出道,大家都鉚足了勁兒。
就《創造營101》總決賽,上位圈的選手粉絲集資都是千萬級別的。
等節目結束,剩下的錢何去何從?
去向粉絲鬧不明白,粉頭捲款跑路喜提海景房。
這樣的情況,不是一次出現。
當然,向節目播出中這樣的瘋狂集資都是有時間限制。
但,不要覺得平時就不會出現集資的情況。
飯圈集資早就從之前的打投,變成了有事沒事集著玩玩的心態。
錢,官方給出的說明都是會花在偶像身上。
歌曲、雜誌、代言、電影,無論偶像幹啥,都先集一筆再說。
都是為了給偶像撐排面。
但對粉絲來說,這是一種「強制消費」。
對於有錢的粉絲來說,出這點錢可能無所謂。
可更多的追星族,都是普通人。
在追星花錢上,原本一直秉持著「量力而行」。
當這個集資連結和文案出現後,本身抱著這種心態的粉絲,多數會崩掉,選擇花錢。
刺激原本在花與不花之間徘徊的粉絲,更加刺激氪金多的粉絲。
花錢多,名字靠前,在飯圈有地位,也能在偶像那裡露臉。
一部分粉絲,因為花錢多,成為了飯圈的大粉,會產生一批擁護者。
如果,偶像遇到花錢事情時,這群人會做表率。
有時候甚至為了增加銷量,增加拔旗活動。(即當購買數量達到多少的時候,大粉本人會追加)
有人為了給自己撐排面,甚至盜用自己家長的銀行卡。
當攀比、虛榮的心態流行起來,集資就會變成一件瘋狂的事情。
甚至有時候,就算氪了金,也依舊得不到飯圈的認可。
長此以往,粉絲追星壓力變大。
但這樣集資得來的錢,有時候也並不會給偶像增加排面。
去年,吳亦凡生日,粉絲送的「應援禮物」。
音樂在美國排行榜被刷到第一。
吳亦凡出圈了嗎?
出了,被嘲的。
之前蔡徐坤也曾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今年《創造營》出來的選手張顏齊,曾因為粉絲過度集資花錢生過氣。
他想制止粉絲的行為,但是已經來不及。
和粉絲生了幾天悶氣之後,最後決定把這筆巨款每個月以善款的方式捐贈,直到還清。
粉絲的愛,他們都懂。
但某些時刻,過度的愛,會給他們負擔。
追星,追求的是快樂。
而他們也只是想要粉絲從他們身上獲取更多的正能量而已。
其他的攀比和計較,對他們而言不重要。
同樣,這次粉絲應援的胡歌也是這樣。
他想規勸粉絲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他更想做的是一位演員。
胡歌是80後男演員中,少有的流量、演技、國民度都很高的演員。
在85後女演員更為出名的現在,他儼然成為了80後男演員的扛大旗者。
他出道是幸運的。
畢業就碰上《仙劍奇俠傳》,憑藉李逍遙一角立馬成為了熾手可熱的小生。
他的古裝扮相,足夠驚艷好看。
但隨之而來的,也是不幸。
一場車禍,讓他臉上留了疤,也讓很好的朋友離開了。
這對他是很大的打擊。
從《仙劍三》中就能看出,留著劉海只是為了隱藏眼角的疤痕。
這部劇依舊爆火。
單憑這部劇帶來的流量,足夠胡歌一直吃紅利的。
李逍遙和景天這兩個角色太經典了。
然後,他嘗試了各種轉型。
2015年,《偽裝者》里的明台,讓人眼前一亮。
同年的《琅琊榜》,更是成為口碑之作的經典。
國內爆款,斬獲各大獎項,還輸出多個國家。
至今,梅長蘇的餘溫仍在。
饒是又出了一個代表作,胡歌依舊沒有被自己的成績束縛。
還在嘗試各種角色、各種劇情,想要他呆在舒適圈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他一直在為「演員」這個稱號努力。
還記得他曾參加採訪的時候,別人談及他身上的流量和光環。
他的回答是這樣的:「如果真的有一個光環的話,我希望它是在後邊。這樣的話,它還可以照亮我前面的路,我不希望這個光環一直在我眼前,這樣我啥也看不見了。」
他清楚明白,而對粉絲的規勸又不僅僅是從現在開始的。
之前,他生日時,粉絲準備的應援被他拒絕。
他甚至希望粉絲做公益都是發自內心的善行。
而不是以他的名義去做,為了他而去做某件事情。
對於粉絲的各類應援,他一直不支持。
為什麼這次偏偏引起了大眾觀眾?
因為他打了一批人的臉,反駁了這個日漸看似正常但卻不正常的現象。
如果真的是養成系偶像,需要氪金的節目,這種花錢打投無可避免,大家只要量力而行總還是可以。
但!演員演戲的票房,靠的是真才實幹。
用胡歌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有對這份職業的敬畏,更有對電影藝術的尊重,我不希望用特殊的方式來製造盛世假象。」
他想要靠自己的本事,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
在他的聲明中有一段話,特別觸動叔。
他說:「我們不僅要有溫度,更要有風骨,演技好不好,作品行不行,我自己負責,自己承擔。」
「贏要光彩,輸不丟人」。
這份敢聽真話,看真實數據的勇氣,實在太令人佩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粉絲正在給偶像們建立一個圍起來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只能聽得到粉絲的花式彩虹屁。
不允許有說差的聲音出現。如果出現,粉絲就會群起而攻之,亦或者猜測是有人在黑。
點評偶像們的事情變成了一件需要小心翼翼的事情。
而偶像就在粉絲建造的玻璃房子中,逐漸和真實的世界脫軌。
數不清的偶像開始對自己的能力有認知錯誤,成為了觀眾眼中的笑柄。
最終被嘲笑,是粉絲的初衷麼?
不,她們的初衷是愛,是不想讓偶像們看到差評傷心難過。
殊不知,正是那些不一樣的聲音,才是他們不斷進步的動機。
而胡歌的拒絕,不過也是想要推開假象看本質。
這樣清醒又勇敢的人,觀眾為什麼要罵?
這樣規勸粉絲三觀正的人,觀眾又為什麼要罵?
我相信,他一身坦蕩,所付出的一切最終都能得到最公正的評價。
因為,他值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Zx5Zm4BMH2_cNUgfeU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