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為進城而撂荒承包地,有專家建議罰款,農民:我也不想這樣

2019-12-14     鋤禾園

以前常聽人們說,農民最捨不得的不是自己的房子,也不是自己能掙多少錢,而是自己的種植地。「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因為一直以來,有土地就有收成,就不會餓死,在吃飽穿暖就是夢想的時代,的確土地是能夠實現農民這個夢想的地方。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糧食價格一直相對低迷和穩定,農門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的去種地,都掙不到足夠的錢滿足生活需要了。農民不再單純依靠土地維持生活,種地成本攀升等,導致在一些個別地方,還有了撂荒的情況發生。

的確,現在大批的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使得農村出現了「空心村」的情況,既然村中沒年輕人了,那麼在農村種地的人自然也就少之又少了。我們都知道,承包地撂荒嚴重的,超過2年的,村集體作為土地的發包方,是可以收回這塊承包地的。也有專家建言,收回的話讓一些農民難以承受,可以先對撂荒農民罰款。

其實撂荒對農民來講,也是很不忍。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土地和打工只要是能夠兼顧,也不會厚此薄彼,更不會選擇撂荒。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放棄了土地呢?有農民算了一筆帳,他們其實也不想這樣,我們一起看一看。

首先,從進城務工方面講,這批人以青壯年農民為主。這也是我們現在去農村很難找到年輕人的原因。農村以老人和孩子居多,老人上了年紀種不了地而使田地荒蕪的占了很大比例。曾有人總結說:70後不想種地,80後不願種地,90後不會種地,00後壓根不懂種地。

其次,種地收益太低。我們拿農民算的一筆帳來說明問題。

就拿水稻來說,4個多月的精心打理才能換得一季的豐收,按照一家有3畝水稻田來算,一季也就賣3000多。可如果換做外出務工的話,4個多月一個人收入9000塊是沒問題的。一邊是3000,一邊是9000,雖然手心手背,可怎麼選擇已經很清楚了。

再拿小麥來說,小麥一年收兩季。還是按一家人3畝地來算。小麥收成好的時候是六七百斤每畝,玉米是800斤左右。兩項加起來平均每斤是1.2左右。這樣辛苦一年一畝地大概2000塊錢,三畝地就是6000塊錢。但是農資產品一直在漲價,這些錢還要刨除犁地、播種、機收、化肥、農藥等費用,這樣算下來,一家三口人的地,一年的凈利潤也就4000塊錢,甚至更少。

這是在豐收的情況下,如果遇到災年的話,那可能還要倒貼錢。

再次,農民增收的渠道開始增多。種地不掙錢,進城務工、包個小工程、下海經商、搞養殖等,形形色色的農村創業項目讓農民有了創收的可能,就拿城市打工來說,一天掙一百,一個月3000元,不是很難吧?一個一年4000元,一個每月掙3000元,若是您您咋選呢?


最後,要說說那些還在堅守的老農民。不可否認,很多老農民依舊在自家的土地上忙碌著,但眼看著自己只能溫飽,別人逐步富裕,心理也難免有了很大的落差,於是不由自主的就放棄了種地。

那麼對於農民的這些苦楚,應該怎麼辦呢?要怎麼讓不想種地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呢?土地流轉和土地託管給了農民一個機會,同時還能讓農民擁有承包地的經濟權益,甚至還會有分紅。土地流轉和土地託管,讓大戶、職業農民和農村合作社,有了發展規模化經營的機會,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同時,避免了農田的撂荒。

從長遠來看,土地撂荒也是農民面對經濟利益的一種取捨,相信這種情況也只是暫時的,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託管的鋪開,土地撂荒問題會隨之解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ZCiB28BMH2_cNUgY_i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