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高手低、好逸惡勞」?澳洲千禧一代被誤會的一代

2019-10-14     南心只要九塊九

愛旅遊、愛打卡、講究體驗、提前消費、追求品質生活、爸爸媽媽銀行... ...這些標籤都和一代人緊密聯繫在一起,即千禧一代。

同為千禧一代、澳洲一家老牌白電零售商的第四代傳人卻直指這一代人「眼高手低、品質生活的背後是債台高築。

「 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澳洲千禧一代對自己財務前景最為悲觀。他們不是不存錢,而是一上學就背負貸款、一畢業就面臨金融危機、一想成家卻買不起房的「苦逼年代」。」

然而,伴隨最富裕一代,嬰兒潮一代紛紛老去,千禧一代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傳承,這是否意味著千禧一代「否極泰來」。

作為一個建立在移民基礎上的國家,澳洲千禧一代又是那麼與眾不同。



1、眼高手低、好逸惡勞

近日,澳大利亞知名白電零售商Winning 集團第四大傳人約翰·溫寧(John Winning)罵澳洲千禧一代「眼高手低、好逸惡勞」。

並且,受社交媒體、朋友圈各種網紅打卡、分享品質生活的影響,澳洲不少年輕人不想著如何勤奮工作,滿腦子只想著借貸消費、導致債台高築、入不敷出。

溫寧說道:「他們的期望遠遠高於自己的付出。每次面試一問期望薪資,老高了。但是,再一問工作量,簡直可以用瘋狂兩個字來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溫寧自己也不過35歲,從技術上來說,也屬於澳洲土生土長千禧一代的一員。但是,從他的發言來看,他對自己的同齡人「非常失望」。

溫寧表示,儘管自己的公司也雇用了一些出生在千禧一代、能力各方面都很突出的年輕人。但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樣的人實在「太少太少了」。

溫寧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說,公司花費了很多精力、財力和人力對這些年輕員工進行培訓,但是一等到兩個月的培訓期結束。通常只會有兩種情況,一就是找主管要求加薪,二就是找主管要求升職。

「每當我期望他們踏實,擼起袖子加油干,真正投入到工作中的時候,他們總會想著一夜暴富,或者尋求其他更容易的解決方案。」

Winning Group是澳洲一家擁有113年歷史的零售商,核心業務是家電的在線銷售、服務、維護等等,旗下擁有兩大主要品牌,即「Appliances Online」和「Winning Appliances」。

上個財政年度,Winning在全澳16家門店中實現了6.5億澳元的銷售額。溫寧表示,儘管整體家電市場的銷售額下降了7%,但公司仍取得了1億澳元的增長。

談到千禧一代時,溫寧警告稱,眼高手低只會讓人陷入無盡的麻煩當中。

他表示,很多千禧一代把錢花在外出就餐、旅遊等等上面,根本就存不了什麼錢,有的人還背著負債。

原因是,他們看到社交媒體上的很多朋友都在高級餐廳吃早飯,午餐和晚餐,過著美好的生活,每個冬季都跑出歐洲躲避這裡的寒冷。

他們以為這是千禧一代應該有的日常。

2、不是不存、而是沒有

儘管溫寧認為澳洲千禧一代大手大腳、喜歡攀比,沒有良好的儲蓄和理財觀念,但是由兩家機構近期進行的一項最新的研究卻顯示,相比澳洲整體水平,千禧一代還是擅長存錢的,只是他們普遍對自己的財務前景感到悲觀。

據了解,房貸經紀公司Mortgage Choice和市場調查公司CoreData在其最新發布的《財務健康》(Financial Fitness)白皮書中,探討了澳人的理財行為和態度。

這項調查發現,在接受採訪的千禧一代中,23%的人表示他們至少每月檢查一次自己的財務狀況;56%的人說他們至少每周檢查一次財務狀況,高於全澳平均水平52%。

與澳洲總體人口相比,千禧一代也更擅長儲蓄。21%的人說他們在支付了房貸、租金和其它生活費用後,會把超過20%的凈收入存起來,而全澳的平均比率為16%。

不過,調查顯示,45%的千禧一代說他們對自己取得經濟上的成功缺乏信心;近80%的人擔心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其中女性多於男性,前者占57%,後者51%。

在大多數澳人最擔心的問題中,生活成本居首位。40%的千禧一代持相同觀點,他們說未來12個月中最擔心的就是生活成本上升。他們對生活成本的關注超過了工作保障、健康和福利。

抵押貸款公司財務主管米切爾(Susan Mitchell)說:「我們詢問了千禧一代的債務情況,發現其中17%的人有難以償還的個人債務,48%的人對自己的債務感到難堪。」

米切爾認為,這些擔憂可能會影響到千禧一代的買房能力或意願。調查顯示,千禧一代中有一套投資房產的比例僅為8%,低於全澳平均水平12%。

調查數據顯示,39%的千禧一代寧願自己管理財務,並尋求可靠的信息來支持他們做決定,相比之下,總體人口中該比率平均是36%。

米切爾說:「鑒於進入房地產市場的高門檻,如更嚴格的貸款標準、首付款、高房價,以及零工經濟的出現等,這並不令人驚訝,而這可能會對千禧一代產生更大的影響。」

調查還發現,千禧一代對理財建議的價值缺乏理解。事實上,他們中的很多人說,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尋求理財建議。

3、移民的一代

儘管澳洲千禧一代時追求體驗、熱愛旅行、優先考慮生活方式,並發明了「爸爸媽媽銀行」概念的一群人,但是澳大利亞千禧一代其他任何一代人都不一樣。

其中,有一種因素對這一代的影響非常深遠,移民。

在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兩大城市,即雪梨和墨爾本中,接近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31%)出生於亞洲。從這個角度來看,亞洲出生的人占澳大利亞14歲以上總人口的11%。

那麼,這和澳洲千禧一代目前的特徵又有什麼關係呢?

深入研究數據表明,就心態而言,亞洲出生的千禧一代與澳大利亞出生的千禧一代完全不同。

與推崇進步、打破傳統的澳洲同行相比,出生於亞洲的千禧一代儘管更為年輕,但更有可能持有社會保守的觀點和價值觀。

以婚姻為例,在澳大利亞出生的千禧一代中只有四成(44%)已婚,而在全澳範圍內,在亞洲出生的千禧一代人有超過70%的人(74%)已婚。

再進一步細分,出生於印度、生活在澳洲的千禧一代更有可能接受傳統,他們中86%已婚,幾乎是澳大利亞出生同齡人的兩倍。在生育率方面也是如此。印度裔千禧一代中超過60%家中有小孩,而澳洲土生的千禧一代中僅為50%。

在住房和房屋所有率方面,出生於中國的澳洲千禧一代中,接近20%的人都擁有自己的住房。相比之下,本土澳洲千禧一代中僅不到8%。總體而言,與澳大利亞出生的千禧一代相比,亞洲出生的千禧一代更為節儉和肯干。

顯而易見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似乎完全忽略了澳洲千禧一代存在的巨大多樣性,因此從一開始,從文化差異到思維方式和行為的深刻影響就早已開始。

因此,不少經濟人士指出,澳大利亞的未來可能與我們的預期有所不同。傳統和保守主義可能會持續存在,不僅存在於一些澳大利亞老年人的心中,而且也會存在於我們年輕人中。



4、史上最大財富遷移

與千禧一代不同,嬰兒潮一代是有史以來最富有的,並將持續到2030年前後。

「 目前,千禧一代擔負的學生貸款史上最高,預計25年後,單是英國的學生貸款數額,就會飆升過1萬億英鎊(約合人民幣87038億元),而且還要在全球生活成本上漲以及薪資水平下降的情況下應付房租。」

數據也證明了這一切。跟上一代相比,千禧一代的財富正在減少,財務狀況比前輩們差很多。

但這並不奇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重創了千禧一代,很多人一畢業就陷入了處於困境的全球經濟,一些國家仍然沒能全面復甦。面對工資增長緩慢、生活成本高昂、養老儲蓄不足等問題,千禧一代可能要一直奮鬥到退休。

加拿大皇家銀行發布的一份財富傳承報告指出,當嬰兒潮一代將資產轉讓給後代時,單是英國和北美的千禧一代,就將獲得4萬億美元的資產。這種「繼承熱潮」之下,千禧一代繼承嬰兒潮一代的資產數額,將創下紀錄。

那麼,他們帶來的意外之財能否扭轉千禧一代的命運呢?

經濟人士指出,這可能適用於那些富到錢怎麼都花不完的人。一般人在正常的經濟中都會存養老金,在沒有收入的時候,使用養老儲蓄(和)其他資產來支付生活所需,最終會留下遺產,但也沒那麼多。

澳洲曾針對千禧一代消費者做出一項這樣的調研,即評估到何種程度時,他們會願意削減生活方式的消費,並將更多的錢儲存起來,或留給住房及退休所用。

結果顯示,當被問及人們是否準備大幅減少開支,大多數澳洲年輕人更願意減少計程車和優步的費用(占47%),其次是外賣食物(42%),健身消費(41%),以及酒類開銷(41%)。而他們最不願意減少的花費是在網際網路(14%)和手機(19%)上。

但是有約五分之二的年輕人表示他們不想減少生活方式開支,因為「人生短暫」(14%),亦或他們「無法看到目標,因為他們永遠也無法負擔得起住房」(5%)。

這是繼有關房價與年輕人消費習慣之間所產生的全國性困擾問題之後所呈現出的一種現象。

像文中開頭的溫寧一樣,澳洲青年富豪榜億萬富翁Tim Gurner曾評論說,澳洲年輕人可以通過減少買牛油果和咖啡的來減少開支,但是近三分之一(32%)的千禧一代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會改變喝咖啡的消費習慣。

這也可能是澳洲千禧一代的特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Yv5y20BMH2_cNUgHJ_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