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是個經常被使用的政治名詞,它出現於20世紀中葉,得益於殖民主義的退潮,不少曾經的殖民地紛紛獨立,這些地處亞洲和非洲的新國家,與拉丁美洲國家一道共同構成了「第三世界」(Third World)。
這些國家之所以被稱為「第三世界」,是因為它們既不同於「第一世界」的先進工業化國家,又不同於「第二世界」的普通工業化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特徵是落後與貧窮,然而,貧窮與落後並不代表力量孱弱,「第三世界」國家團結起來就是一股無法忽視的巨大力量。
「第三世界」概念的由來
首先提出「第三世界」一詞的人是阿爾及利亞的思想家弗朗茨·法農(Frantz Fanon),在法農看來,所謂「第三世界」國家,都限於某種困境,從而無法實現工業化。漢學家盧錫安·派(Lucian W. Pye,又名白魯恂)發展了法農的說法,他認為這些國家最大的問題,是無法達到「穩定和有秩序的變革」(stability and orderly change)。
弗朗茨·法農(Frantz Fanon)
結合二者的觀點,我們可以說,「第三世界」國家在國家統一、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方面,都存在無可迴避的頑疾。一般來說,人們普遍認為「第三世界」國家有4種表現:
第一、經濟上,開發程度低;
第二、政治上,奉行不結盟;
第三、文化上,非西方文化;
第四、地理位置上,分布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不過,被認定屬於「第三世界」的國家,很少4種條件同時具備的。
盧錫安·派(Lucian W. Pye,又名白魯恂)
舉例來說,中東石油輸出國有很高的收入;拉丁美洲有許多國家保留了西方文化;亞、非、拉地區也有日本、新加坡、韓國、以色列等不屬第三世界的國家。也就是說,「第三世界」這個概念並不是一種「篩選機制」,而只是一種模糊的稱謂,用來代指位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落後貧窮國家。這些國家存在的首要問題,其實不是經濟落後,而是整合困難。
國家的統一與整合
「第三世界」國家大多脫胎於殖民地,在國家整合與認同方面存在相當多的問題。現在的亞、非國家中,只有數個國家的獨立時間超過五十年以上,各國疆界因受殖民統治的影響,往往呈現出極不自然的人為干預狀態,所以各國為了促成民族團結,不得不「追溯」歷史,例如,1957年由黃金海岸與英屬多哥合併而成的新國家取了「加納」的名字,希望以此讓人們記起中世紀時的非洲加納帝國。無獨有偶,法屬蘇丹建國時以馬里命名,希望藉此名字讓人們記起尼日河上游古老的馬里帝國。
殖民地軍隊
另外,1975年,達荷美(Dahomey)改名為貝寧,是為了紀念15世紀至17世紀的貝寧王國。與之類似,剛果民主共和國在1971年改名薩伊(Zaire,1997年改回剛果),以及上沃爾特於1984年改名布吉納法索,均出於歷史的考慮。
將國家名稱改為歷史上存在過的古國,是「第三世界」國家為團結國民,聚攏民心所採取的的一種務實策略,藉由追溯歷史,可以讓因殖民經歷而陷入「空虛」的本國歷史觀充實起來,使新國家的人們有歸屬感,從而更好的融入新的環境。
但並非改一個名字就能解決新興國家內部的所有差異,例如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Cyprus)在1960年獨立後,由於歷史原因,該島上存在兩個文化背景的族群,最終導致國家陷入內亂。國家的統一和整合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就會牽出「第三世界」國家的第二個問題——政治制度建設的困局。
政治制度的困局
「第三世界」國家由於缺席了自主「近代化」的過程,所以在政治制度方面,往往模仿自己曾經的宗主國或者先進工業國,大多渴望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然而,西方民主政治是在高教育基礎上,通過富足的工業化社會不斷演變而成的,所以有其特殊性。「第三世界」國家過去長期受殖民統治,本身並沒有因工商發達而產生的社會階層,百姓的教育程度也偏低,因而並不具備學習西方的條件。
卡爾·弗里德里希(Carl Friedrich)
政治理論家卡爾·弗里德里希(Carl Friedrich)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第三世界」根本無法學習西方,因為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其實源於其信仰和倫理價值,這是「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國家不具備的先天條件。
盧錫安·派也指出,西方國家曾經一度想把自己的制度與法律移植到殖民地,期望在當地複製本國的制度,為殖民地建立秩序,然而其結果卻南轅北轍,不僅沒有建立新秩序,反而破壞了原有的秩序,使殖民地呈現出長期的不穩定狀態。曾有被殖民經歷的「第三世界」國家,很難實現民主制度,因為百姓不具備參與現代政治的知識和意願,權利和義務這樣的概念都沒有普及,何談建立現代政治制度?
不過,新世紀以來,由於政治制度的多元化越發豐富,「第三世界」國家可學習和借鑑的經驗多了起來,它們也在逐漸摸索屬於自己的政治制度。如果說政治制度可以學習,那麼經濟發展的模式是不是也可以學習?現實的答案並不簡單,「第三世界」國家一直處於發展經濟的迷惘中。
發展經濟的迷惘
如何發展經濟,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是每一個國家都在思考的問題。對於「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經濟的問題可以算得上是沉疴痼疾。20世紀中期,很多國家認為經濟的停滯在於殖民體系的餘毒,只要實現獨立,經濟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獨立之後卻愕然發現獨立並非標本兼治的靈丹妙藥,一潭死水的經濟仍舊毫無起色。
脫離了舊有的殖民經濟體系,如何給自己定位,成了「第三世界」國家首先面對的困境,由於曾經有過被殖民和被剝削的痛苦經歷,它們傾向於發展集體經濟和計劃經濟,但效果並不理想。掉頭重新發展完全的市場經濟,但礙於文盲率過高、知識水平低、貧富分配不均等社會條件,供求市場遲遲無法建立,經濟又陷入停滯不前的境地。
「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問題,說到底是兩個原因的掣肘,其一,作為殖民地,它們曾經的經濟結構極不合理,往往只是某種原材料的產地,缺乏完整的工商業體系,想靠一己之力建立「大而全」的經濟模式太過困難。其二,國際經濟秩序已經建立,並沒有給「第三世界」國家留下「優勢位置」。作為後發國家,雖然有後發優勢,但往往要接受對自己不利的「遊戲規則」。面對經濟體量巨大的先進國家,「第三世界」國家孤掌難鳴,單憑自己攪不起滔天浪。所以,「第三世界」國家會利用團結的力量,施加集體影響力。
「第三世界」的影響力
在國際政治中,「第三世界」國家雖然國力並不突出,但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可否認,「第三世界」國家之間有利害上的衝突,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在某些大是大非的選擇面前,它們會摒棄分歧,站在共同的立場上,如反殖民主義和反經濟霸權。「第三世界」國家的集體影響力,來自「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首次峰會
1955年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有29個國家參與,後來在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薩爾等人的倡議下,發起了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1961年,「第三世界」國家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舉行首次峰會,當時有25個國家參加,時至今日,參加不結盟運動的國家已達103國。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總部設在萬國宮
不結盟運動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開了一個好頭,後來為了解決全球經濟不平衡問題,聯合國在20世紀60年代舉行過兩屆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當時亞、非、拉丁美洲國家團結一致,形成一個集團,這就是著名的「77國集團」(Group of 77),後來這個集團擴容到100多國。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的「77國集團」,人口占全世界總人口的80%,這是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
「第三世界」與「美麗新世界」
儘管國家與國家之間有實力強弱的區別,但由於「第三世界」國家團結一致,匯聚成無堅不摧之力,使國際社會秩序沒有「走偏」,一直行駛在主權平等的「車道」內。國力有強弱,國格無高低。雖然「第三世界」國家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克服,但只要它們團結一致,維護國際秩序的公平和公正,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第三世界」這個名字會被「美麗新世界」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