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花100萬幫孫女補課,女孩每天睡4、5個小時,這麼做值嗎

2020-07-12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8旬老人花100萬幫孫女補課,女孩每天睡4、5個小時,這麼做值嗎

一波三折的高考終於落下帷幕,但高考依然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近日,上海的一對年過8旬的爺爺奶奶登上了熱搜,他們為給孫女補課花費了100萬!

爺爺奶奶稱兩人都是60年代的本科生,他們希望孫女能考上清華,奶奶表示孩子的媽媽身體不好,所以,從小學開始就由她和老伴照顧孫女。

提及孫女的成長曆程,老人雙眼含淚:從小學到高三,他們為孩子花了100萬左右,孩子每天做題做到凌晨一點,只睡四五個小時,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孫女能考上清華,她親自送孫女去上學。

看完這個新聞,我覺得這對年過八旬的老夫婦和孩子都十分可憐,老人在頤養天年的時候,卻承擔起了照顧孫女的重任,出錢出力,花費高達百萬。女孩學習非常辛苦,自小學開始就補課,沒有周末,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甚至連睡眠的時間都只有4、5個小時,完全成了學習機器,實在是可憐。

人生有千萬種可能,最不該孤注一擲

讀書是十分辛苦的事情,記得我讀書那會,父母也好、老師也罷,經常對我們說:「好好學習,等你們考上大學就輕鬆了。」

那時候我們都堅信只要考上了大學,日子就會輕鬆了,就能過上好的生活,家人也會跟著沾光,讀書的唯一目的也就是為了考大學,只允許成功不允許失敗,這種孤注一擲的目標,讓學生倍感壓力。

我讀高中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班上有同學因為學習壓力大而導致精神出問題的,同村一個女孩,也因為高二的時候被分到了B班(與成績較好的A班相對)而變得瘋癲,不得不輟學。

小時候特別害怕父母說這樣一句話:只要你好好讀書,我就是砸鍋賣鐵也供你讀書。每每這時都倍感壓力,對農村的孩子來說,考大學不僅關乎自己的命運,還關乎一個家庭的榮耀和前途。

不知道這個新聞事件中的女孩,在得知爺爺奶奶為了她,花費100萬的補課費後,是不是會壓力山大?萬一沒有考上清華,是否會因為奶奶的失望而倍感愧疚呢?

誠然,高考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節點,但它不能決定我們一生的命運,重視高考,努力拚搏,沒有錯,但不應該孤注一擲,把高考當成一生命運的賭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高考的時候,孩子只不過十七八歲,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人生也會有千萬種可能,不是只有高考唯一一條路。

高考是人生的一種經歷,是我們青春拼搏的見證,天賦各異,只要我們曾經努力過,奮鬥過,就該無怨無悔,不為金榜題名而沾沾自喜,畢竟人生路還長,我們取得的不過是階段性的勝利,不為名落孫山而鬱鬱寡歡,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同樣可以活得精彩。

學會生活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不少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有個好生活,孩子從小就在為努力學習不停地奮鬥,等到金榜題名,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邁進大學校園後,他們卻發現自己還是不幸福,因為沒有了目標。

之前,學習只是為了考大學,現在大學考上了,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理想點講,就是將來找了一份好工作,賺了很多錢,就一定幸福嗎?

《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9—2020)》發現,年收入1萬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幸福感並不是最低的,隨著個人年收入增長至12萬,感到幸福的人群比例逐漸增高。年收入12萬增長到100萬時,幸福的人群比例相差並不十分明顯。而在感到不幸福的人群中,年收入超過100萬的高收入人群比例最高。

由此可見,金錢並不一定給人帶來幸福,那麼,一年掙多少錢的人生活最幸福呢?答案是12萬到20萬。看來,父母從小給孩子灌輸的成功學都是毒雞湯。

不管賺錢多少,人生的終極目標都是學會生活,而不是活著。所以,我們最該從小教會孩子的是學會生活,這比成績重要得多。

在北京工作時,我認識一個博士後,在某科研單位工作,收入頗豐,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不會打開電飯煲,即使他老婆把飯做好,他都不知道怎麼把飯盛出來。

今年年初疫情嚴重,我們村一對年輕夫妻,兩人都是高材生,可在做飯的問題上卻犯了難,平時吃慣了外賣,現在兩人都不會做飯,互相埋怨,鬧起了離婚。

所以說,不管你有多高學歷,多大難耐,都要食人間煙火,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讓孩子好好地生活,就要明確生活目標,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理解生活的真諦,體驗生活的樂趣,享受生活的幸福,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才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最終落腳點。

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年,好好地生活著,很好地生活過,就不枉此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PFyQnMBfGB4SiUwWd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