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Edwin Andrade on Unsplash
10月19日,在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吳飛教授組織的一場論壇上,漢景家族辦公室總裁吳治國做了分享。
這個分享乾貨滿滿。
聽下來,我對吳治國講述的一個故事和一個動向印象深刻。這些內容值得轉述給圈內更多的朋友們。
1.從共投俱樂部到家辦
漢景家族辦公室的起源,是幾個上市公司老闆的共投俱樂部。
吳治國說,最早就是共投模式起來,幾個家族客戶共投,分享一些投資機會,後來發現沒有一個專業的投資機構對分享的機會進行管理,於是決定聘請專業團隊,成立一個家辦。
這樣,就有了漢景家辦。
吳治國介紹,最初就是家族客戶本身自己的公司要上市,要做定向的融資,但又不想在外邊張揚去做。這種機會就分享給了身邊的朋友。
當然,這些機會也有限。
家辦團隊成立之後,就成立了一些家族基金。
總之,漢景家族辦公室的起源,不同於一些單一家族辦公室(SFO)向聯合家族辦公室(MFO)的演變,也不同於一些三方背景出身的家辦。
共投是漢景模式最核心的特徵。
至於漢景家辦新家族客戶的介紹和拓展,吳治國說,都是靠著老家族客戶身邊的朋友。
這些大佬有個特點,他們決定一個投資往往很快。
「有時在一個飯局上,朋友之間介紹了一個新的項目,大家說一說,就投了。」他說。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2.股東繞過家辦做直投
在論壇上,吳治國分享了一個故事,聽眾聽得很認真。
漢景家辦的一個股東,在投一個項目時,因為跟項目方私人關係比較好,所以他除了在基金里投了之外,又繞過家辦,以個人名義直投,且資金量比較大。
後來,項目出問題了。
漢景團隊因為持續跟蹤、研究項目,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做覆核審計等,大概是投後兩年左右的時間,團隊發現了基於市場的風險。
於是,漢景團隊提前讓項目方做了回購等一系列安排,以規避風險。在團隊把事情安排妥當之後,這個項目越來越不好了。
這時候,股東找過來問,聽說你們這個項目退出了?
吳治國回答說,是啊,退出了。
股東忽然說,我在裡邊還有不少。
吳治國就問,你為什麼不早說?
當然對方給了一些解釋。
後來,這位股東還是委託家辦團隊去處理問題,但錯過了最佳時點。
吳治國認為,股東繞過團隊直投,應該也是為了省一部分費用。但投完之後,他的事情很多,沒有時間跟蹤、管理。而傳統企業多半也沒有金融資本類的人力配置。
結果,投資變成一堆爛帳。
吳治國說,這種案例,在現實中比較多。很多人只有交了學費,才知道要相信專業。
他認為,專業機構定了那麼多標準,投出來的效果還未必好,那些沒什麼標準約束的投資,投出來,大機率效果不好。
Photo by Nick Chalkiadakis on Unsplash
3.家族客戶希望幫助「挽救產業」
很多上市公司老闆,這兩年日子不好過。
吳治國說,以前我們認為商業界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市公司老闆。但這兩年,這個群體中很多人日子不如意。
漢景最初是共投模式,是幫企業家多餘的錢做財富管理。
隨著時間的演變,一方面,家族客戶的信任逐步建立了起來,另一方面,中國家族創一代賺到錢後,有的原有產業出了問題,有可能幾百億一夜之間沒了,甚至成為階下囚。
吳治國說,我們這種家族辦公室,大部分服務的都是民營企業家。因此,他對上述現象感受深刻。
「當他的產業出了問題的時候,他希望你能幫助他,讓這些產業恢復賺錢的能力。」
這三四年,漢景家辦也就在慢慢轉型,從家族財富管理慢慢向家族產業管理轉變。
「去年到今年,當形勢越來越不好的時候,我們發現,家族客戶拿出來的現金交給你去配置的比例,是急劇下降。整個規模還在持續下降。民營企業家可以拿出的錢越來越少。」吳治國說。
他說,客戶很難再拿出錢來給你。很多是希望你把曾經投的,儘快退出。退出之後,去補貼,或者去挽救他產業的部分。
所以這兩年,漢景團隊更多的時間精力,花在幫助家族客戶產業的發展上。當然,團隊的支持更多是在資本方面。
比如,客戶企業上市前的買殼借殼、三大中介進入前的梳理,以及上市之後,當企業市值沒有辦法維持時,如何透過他自己的產業基金,通過家辦的杆槓去做幫助。
這實際上也是共投,吳治國說,客戶可能只能出10%到20%,剩下的錢,都需要我們來幫他解決,去恢復他家族產業的生命力。
- The End -
撰文 喬叔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