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心真的這麼痛,請從點滴培養起來

2020-02-18     名校家長


文丨魚爸

1

跟大多數的小男孩一樣。

很多時候,小小魚會想著去做一些比較「危險」的事情。

比如最近在老家,門前有一條河。

我們有時會在河灘邊玩,岸邊有一些矮樹,我隨口一提「爬樹」二字,他就按捺不住,想去爬。

攔都攔不住。

我說:「太危險了,你還不能爬!」

已經太晚了,他紅著眼,很不滿,哇哇大哭起來。

「說了你還太小,爬不上去的。」

這時他已經很憤怒了,不聽解釋。

這種感覺太熟悉了。

因為很多時候他想去做某件事,但是我說不行禁止時,或者否認他的時候,就會激發他的這種情緒。

比如劈柴這件事,也是如此。

他見大人拿著大斧頭劈柴,自己也想去做。

我第一反應肯定是不行,因為大斧頭太危險,弄傷了自己可不得了啊。

當然,這次我沒有去直接否認他,而是教他怎麼去劈柴的技巧。

跟他說說我小時候劈柴的故事啊。

雖然他劈柴的樣子像小雞啄米,但至少他的動作正確,而且很滿足於自己在木頭上砸出來的小坑呢。

因為,父母如果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只會激發他們的憤怒和不滿。

孩子們對父母的信任和對自己的信心,也是一點點消磨掉的。

2

最近,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家裡上課。

需要自己登陸網站上網課,看直播視頻。

很多時候,大人因為忙其他的事,會讓孩子自己看。

有好幾次,我們也讓小小魚自己看。

可有一次我過來發現他根本沒有認真看,而是斜躺在沙發上。

「你是不是沒看?」

「我看了!」

「那你認真看了嗎?」

「我認真看了!」

我越發表現出不相信他的樣子,他的情緒反應越大。

後來我才知道,那天他的確認真看了。

躺著的時候,是課堂上出了一個思考題,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一會。

他就躺在那想,難怪對我的不信任,反應那麼強烈。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時間去弄清楚原由時,還是不要輕易去懷疑否認孩子。

因為那樣做的時候,孩子有口難辯,而且會很痛。

只有父母給足了孩子信任和支持,才會獲得孩子的信任。

哪怕是遇到比較難做的事,他們也不會那麼畏難或者輕易發脾氣。

孩子真的做不到的時候,也不去否認,不急著代替孩子去做。

因為父母替代孩子,讓孩子在一旁看著,只會加深孩子的自責。

特別是有的父母邊給孩子做,一邊氣急敗壞地罵著。

「就你不會,這麼簡單都不會」

「就你笨,為什麼又弄錯了。」

為什麼不多一點耐心,去引導他們想想辦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給一點建議呢。

比如擰瓶蓋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是不是有點難?」

這樣孩子成功了,會有成就感。

失敗了,也不會自責,因為的確有點難,爸媽也理解我。

說不定我大一點就沒事了。

還記得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在河邊玩,有一個地方比較高,我就率先跳了下去。

小小魚跟著想下。

媽媽擔心他,就說要我抱一下他。

但是小傢伙不以為然,覺得自己能下,因為那裡有一些灌木,可以踩著滑下來。

所以我告訴他,你觀察一下腳下那些小樹根,可以踩著下。

於是他自己蹲下來,伸出腳踩住小樹根,順利的下來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有一些這樣的小小困難,讓孩子去面對。

而我們扮演什麼角色,就會讓孩子養成什麼樣的性格。

給孩子成長空間的父母,會讓孩子養成自信有主見的性格。

而總是否認或者牢牢控制孩子的父母,往往讓孩子變得極端自卑而畏畏縮縮。

可以說,孩子性格的養成和才能發展,歸根結底受家庭、父母的影響最深。



3

當孩子提出一些「出格」的要求。怎麼辦?

如果讓他們去做,不僅僅做不好,有時還有可能受傷啊。

這就非常考驗父母了。

其實只要沒有大的危險,父母完全可以放手引導孩子去嘗試。

這樣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

不能粗暴地去跟孩子說「你不行!」、「你太小了,做不到!」

可以的話,去支持孩子嘗試一下。

可以跟孩子說「你試試看!」

還記得曾看過的一則泰國暖心廣告《豆芽引發的夢想》。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母女,小女孩對豆芽產生興趣,於是就想讓媽媽種豆芽。面對女兒的要求,母親鼓勵說「我們來試試吧!」

雖然一次次失敗,但是在女兒面前,母親總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樣子:「我們來試試吧!」,最終母女倆成功種出了豆芽。

成年後的女兒回憶說,「媽媽說的『我們來試試』就像神奇的肥料,養育著我的好奇心。

雖然貧窮,但是媽媽教會了女兒一生的財富——用好奇心和實踐去試試。

所以我們不能急匆匆地去否定孩子們的那些奇思妙想,反而應該拿出更多的耐心去支持孩子。

所以我在河邊找到矮一點的樹,帶著小小魚一起爬上去,讓他去嘗試。

面對他那些新的想法,我也會告訴自己,去支持他試試吧,別急著否認啊!

當我們看到的跟孩子說的不一樣時,也別急著去指責孩子,說他是狡辯撒謊。

也許真的是我們弄錯了,或者自以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多溝通溝通,總好過亂下結論。


4


可是,面對那些孩子暫時做不到的事,怎麼跟孩子說不呢?

比如那次爬樹,我獨自爬了一棵大樹,小小魚一定要爬到我站的那個位置。

但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用梯子和繩子了。

可是我說做不到時,他根本不信,覺得我是拒絕他。

這時我伸出手,要他姑姑抱起他,看我能不能拽他上來。

嘗試了一下後,他發現是真的做不到。

這時他就不鬧了。

接受了重新找一棵矮樹的方案。

因為我跟他一起去嘗試了,感受了,就好了。

這樣的嘗試很多人會覺得是多餘的。

你跟孩子講那麼多幹嘛呢。

他們不懂,直接說結果不就得了。

這是成人世界的思維。

我們有時覺得自己很聰明,所以就直接跟孩子說不行不行。

甚至有的人連說都懶得說,覺得是浪費時間。

而且大人們追求更高的效率,覺得時間就是金錢。

覺得自己掌握了答案,何必去重新思考過程或者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

但是孩子們不一樣,如果沒有那些看上去出格的、可笑的、幼稚的嘗試,怎麼能產生真正的創意和好奇心呢。

而且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對父母的信任,是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

我們應該給他們最大的支持和極大的耐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NBuW3AB3uTiws8KCA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