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家裡的桌上的菜只有大白菜的年代,在只能夏天吃西瓜的年代,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在傳統飲食文化影響的年代,冰淇淋是夏天的季節限定,關東煮是冬天的「一杯溫暖」。所以,天氣只要變暖,店家就會把東煮從貨架上撤下來;天氣變冷的時候,就縮小冰激凌的櫃檯。但是,有一家便利店去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就是7-11。即使在夏季,收銀台旁邊的顯眼位置也醒目地擺放著關東煮;即使在冬季,冰激凌也仍舊占據著店裡的絕佳位置。沒想到卻賣得非常好。於是,其他的很多便利商店也紛紛效仿,現在這種商品設置已經成為一種「常識」,但是今天的常識,在最初的時候是「反常識」。
01
學會正確質疑和拋棄直覺
讓我再來問你一個問題:你認為,來自城市的士兵和來自農村的士兵,誰更能適應軍隊的生活?為什麼?
你可能會說,當然農村士兵更適應軍隊生活了,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貧困和艱苦,還有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但是,如果接下來我告訴你:研究的結果表明,城市士兵在軍隊生活中會更適應。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這時候,大多數人的反應會是思考一下,然後也能給出很多聽起來合情合理的原因:比如,城市人更習慣擁擠的環境,習慣遵守規章制度,服從領導的調派和指揮,對著裝規定和禮儀標準有更好的接受度等等。
常識又將你帶入了思維的陷阱里。常識會讓你輕易下判斷,並且習慣做一個「事後諸葛亮」。如果你在生活當中,常常會不自覺地去證實自己的想法,那很可能就會掉入常識思維的陷阱。
很多人都想學喬布斯,很多人也想學馬雲,聽說馬雲也是靠直覺做決定。但如果學他,一般人都會輸得很慘。為什麼?彼得·蒂爾給的答案就是:「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不同的,因其解決了獨一無二的問題; 而所有失敗的企業都是相同的,因其沒有擺脫競爭」。如果你把喬布斯和馬雲的成功歸因於直覺,其實就忽視了真正的本質問題:你其實要解決獨一無二的問題。但他們成功了,怎麼解釋都是對的。他們說是直覺就是直覺,他說是別人給的啟示,就是別人給的啟示,或者他說是大家一起商量的,那就是群體智慧的結果,不要成為那個「事後諸葛」。
反常識,就是想教你學會正確質疑自己的直覺,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拋掉之前的想法。
02
不是事事反常識,
而是關鍵時刻反常識
哪些事情可以用常識來判斷和解決?哪些事情不能用常識快速處理,只能採用反常識進行思考?反常識有哪些可以遵循的定律,給你指出了哪些提示和忠告?
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反常識》這本書得到解答。
《反常識》這本書,介紹了很多計算社會學家做過的實驗,比如:網頁上的什麼因素決定了歌曲排行榜的變化?怎麼讓你想傳播的信息瘋傳?加薪能提升員工的績效嗎?請明星做廣告能在多大程度上助力產品的暢銷?這些實驗證明了,常識不僅在解釋一個人的個體行為的時候容易出現偏差,在解釋群體行為和歷史事件上,也很容易出現偏差。也就是說,有些問題可以用常識思維來解決,而有些問題必須用反常識思維來解決。
很多人不理解,群體行為如何出現偏差,我們來看投資思維。投資思維,其實要避免 「黑天鵝」,就是控制風險。它跟創業不一樣,創業是要擁抱不確定性,但投資就是儘量避免風險,跟創業是相反的。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的這句話:「當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當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貪婪。」
誰都知道常識,但是沒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因為如果教訓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話,你很難學到什麼。
第一幅圖是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中間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網絡泡沫,最後一幅是2017年的比特幣泡沫。這些泡沫的本質就是稟賦效應,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個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比如我有兩隻股票,一隻是賺2000塊,另一隻是賠2000塊,那我肯定會先賣那2000塊錢,能幫我掙錢,然後留著那賠錢的股票,認為還能翻本,這就是典型的人性。
在這種人性狀況下,歷史會不斷地重演。馬克思說,歷史一直重演,首先是悲劇,其次是鬧劇。但是,每次重演的時候價格都在提升,就是犯錯的成本越來越高。股市就是這樣。為什麼?亞歷山大·蒲柏有句話說:「天使不敢踐踏的地方,蠢材蜂湧而至。」這就是群體的愚昧造成的。
鄧肯瓦茲的結論是,所有的簡單系統的問題,都可以用常識思維來解決,部分複雜系統的問題,可以用常識思維來解決;而大多數複雜系統的問題,需要用反常識思維來解決。
- 那麼,什麼是簡單系統的問題?什麼是複雜系統的問題?
簡單系統問題和複雜系統問題跟這個事情容不容易做,沒有關係。區分這兩類問題的關鍵,是可不可以對這個問題用科學語言進行描述和建模。
比如,GPS定位系統,這是比哈雷彗星的運行軌跡複雜很多的建模,雖然不容易做,也是簡單系統問題。一旦建模完成,就可以用常識思維進行解答和預測。你只要會用智慧型手機里的地圖軟體,就能按照它的指示,順利到達目的地。
和簡單系統問題相比,複雜系統問題,包含了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微小因素,每一個微小因素帶來的微小擾動,都會通過這個系統龐雜紛繁的結構進行放大,給這個系統的其他部分造成各種各樣巨大的影響。比如說,蝴蝶效應,也就是紐約的一隻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會在未來給遙遠的巴西造成一場風暴;又比如,馬太效應,你畢業第一年的工資比你的同學高出一倍,而你所在的公司一直發展穩定,二十年之後,你和你的同學過上的日子可能會產生天壤之別,出現富者愈富的現象。這些都是複雜系統問題。
另外,複雜系統問題是不符合已知的任何穩定模式的。比如,一家電影公司想預測一部電影未來的票房收入,來決定投入多少製作和營銷費用,一家期貨公司想預測未來大豆的價格走勢來考慮簽署什麼數量的大豆期貨合約。這些就都屬於無法用常識思維來解決的複雜系統問題。雖然所有這些問題都有相關的歷史數據可以參考,但發生過的歷史已經成為了固化的事件,是沒有辦法完全挪用到還未發生的動態的未來結果上的。
03
反常識思維構建法與三大定律
在思考這類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構建你的反常識思維,你需要做到這樣四點:
1、把歷史的數據、經驗、教訓和結果,當作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
2、把未來當作眾多不同的機率分布,從中找出最重要,最值得預測的選項;
3、在當下,使用歷史作為資料庫,對未來的重要選項可能發生的機率做出計算,根據機率進行科學決策;
4、萬事萬物都不能想當然,要用網際網路提供給你的便利條件,儘可能用大規模的實驗和數據來找出客觀規律。
通過這四點了解到所有的簡單系統的問題,都可以用常識思維來解決,部分複雜系統的問題,可以用常識思維來解決;而大多數複雜系統的問題,需要用反常識思維來解決。
那麼我們如何用反常識思維來解決問題呢?我們總結了反常識三大定律:
1
反常識的第一條定律:人生贏家都是機率贏家。
大多數人都非常偏愛對事情結果的準確預測。比如,你是不是常常會聽到有人說,這天氣預報,實在是不准啊,說今天下雨,怎麼沒下呀。其實,目前的天氣預報技術,對於48小時之內的預測,已經能做到非常準確了。在天氣預報說有60%的機率下雨的那些日子裡,確實有60%的日子都下雨了。所以,你一定要分清楚,預測一個確定的結果,和準確預測一個結果發生的機率,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大多數人在進行一個決策或者想要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想要的是一個確定的結果,比如:下一屆美國總統,特朗普是不是會連任;明天到底會不會下雨。這種對確定結果的追求,就是一種常識思維。也就是說,常識思維把一件事情的發展過程,看作了「一個」事件鏈條。
但實際上,反常識思維告訴你,事情的未來有很多可能性,每一種可能性都是一個事件鏈條,這很多條事件鏈條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發生機率。所以,你應該關心的是:特朗普連任的機率有多大,其他候選者勝出的機率分別是多少;明天下雨的機率有多大,晴天、颳風、雷暴的機率又分別是多少。
也就是說,你應該關心的是不同的事件鏈條的機率。然後,隨著事件發展過程中一些真實情況的發生,未來的可能性會逐漸向一些事件鏈條歸攏,你需要不斷關注還剩下哪些事件鏈條,發生的機率又產生了什麼變化。最終,所有的可能性會聚集到一個事件鏈條上,那就是這件事情真正產生結果的時刻。所有的可能性都消失,一個不可逆的結果產生了。
換句話說,你並不能做到預測結果,結果只能自己產生。如果你想讓成功稍微偏向你一些,你不能依靠對結果的完美預測,你只能依靠對機率的正確使用。
2
反常識的第二條定律:「搜索者」勝過「規劃者」。
如果你在面對一個難題的時候,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要自己得出結論,找到答案。也就是說,你習慣於做一個規劃者。這就是常識思維。
但是,實際上,任何一個難題,都非常可能已經有人發現了很好的解決方案,而且還不止一個人能解決,甚至,解決方案也是五花八門,各自有各自的好。
反常識思維就是要提醒你,不是每一個難題都需要你親自去做執行者,自己鑽研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在大多數時候,你應該做一個搜索者。也就是說,你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資源,投注到尋找能夠提供各種解決方案的人,投注到普及你發現的解決方法上,這會產生更大的成效。
3
反常識的第三條定律:流行=大量的普通影響者+偶然的超級影響者。
大多數人都是「個別人物法則」的信奉者,也就是說,常識思維會讓你認為,要促成任何一件暢銷品或者是流行時尚,一定缺不了關鍵人物或者是明星人物的加持。這就是為什麼大明星總能接到商家的廣告,董事會總想找到明星CEO,流行病學家總在擔心存在某種疾病的「超級傳播者」。常識思維認為,超級明星能引爆產品,超級英雄能推動歷史發展,超級傳播者能擴散流行病。
但是,反常識認為,「個別人物法則」要想起作用,必須同時具備兩個要素:(1)傳播網絡里必須要存在一些社交之星,這些人比其他人更加具有影響力,但不一定要是超級明星級別的,只要一個人能影響的人數是普通人平均影響人數的3倍,就足夠了。(2)和傳播網絡能影響的人數相比,傳播網絡的結構,對傳播效果產生的作用更大。傳播者的影響力必須要通過特定的社交網絡結構才能被極大的增強。
舉個例子就更容易理解了:如果你聽說發生了一場森林火災,你一定不會想,到底是哪個火星點燃了這場大火的火星,但是,當你看到一個影響力特別大、流傳特別廣的事件的時候,你就會想知道,到底是哪個人引發了這場流行。其實,這個人未必真的存在。
接著拿森林大火來類比,不是說森林裡樹木越多,或者存在幾棵特別易燃特別高大的樹木,火災就越容易發生,火勢就會越大。而是要看森林裡的其他條件是不是具備,風力多大,溫度濕度多高,還有其他重要條件都要同時滿足,森林大火才能在大範圍內燃燒起來。
傳播網絡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合適的網絡結構,讓特定條件能存在,即使是擁有超級影響者,也不會在網絡里產生太大的影響。
所以,反常識思維得出的結論就是:大多數的流行並不是由一小部分起到觸發作用的超級明星完成的,而是通過大量普通的影響者,在某種特定的網絡結構創造的適當條件下,影響了一群容易受到影響的人,所有以上這些最根本的因素都具備,流行才會產生。
最後,套用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的一段話:反常識是新常態,反常識才是常識。反常識會讓我們更加地回歸常識,以此去更好地疊代。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兩本書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四個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