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趙梅
隆冬時節,原本貧瘠且溝壑遍布的山間,埋藏在凍土中的百合仍在吸收陽光雪水,努力生長。經歷漫長的冬日後,田間便會孕育出蔥鬱的綠,到了盛夏7月,當紅艷艷的百合花開滿山谷,蘭州種植百合的農戶們便迎來了他們人生中最美的春天。
蘭州市近年來大力推動百合產業轉型升級,百合種植面積不斷增大,銷售版圖不斷延伸,不僅實現了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而且成了主產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魏嶺白家峴村百合花開紅艷艷
大山深處的百合谷
冬日的蘭州略顯蕭瑟。
但位於二陰山區的七里河區西果園鎮堡子村,一株株聳立的百合漫山遍野,株杆枝葉雖然枯萎,根部鱗莖卻深深紮根土壤,土地雖已封凍,但深埋地下的百合球莖卻吸收養分、蓬勃生長。
盛夏時節,山前山後到處綠茵茵的百合杆莖和點綴期間的百合花,包圍著堡子村,這「百合谷」里唯美的田園風光映襯著農人同樣美好的生活。
經受住冬日冰冷的考驗,蘭州百合「韜光養晦」,以更加甘甜、軟糯的優點征服了食客,獲得「蘭州百合甲天下」的美譽。
康文堯老人靠種百合建起嶄新的新房。
七里河是蘭州百合的主產區,而堡子村又是百合產業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七里河千畝百合母子繁育示範基地。
蘭州市著力打造蘭州百合名優特精品和知名品牌,不僅獲得了「甘肅名品」稱號、「中國馳名商標」,七里河區還獲得了「中國百合之都」榮譽稱號。2014年,蘭州百合入圍「全國百家農產品品牌」,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據史料記載,蘭州百合在蘭州始栽於明萬曆三十三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堡子村從什麼時候開始栽植的,村裡人沒有能說清楚,只記得在年幼時祖輩們都在種百合。
「大家都蓋起了寬敞的磚瓦房,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小車!」堡子村黨支部書記康明旺說,堡子村504戶村民,家家戶戶種植百合,因為種植百合,村民都過上了好日子。種植百合種球的來源,民間也眾說紛紜。
「聽老人們說,山後小金溝村有個叫楊百合的,從外地拿來了百合種球,全家以都種百合為生,為了不讓百合種球外傳出去,當時他家僱工出門都要進行嚴格檢查,但種球還是被僱工帶了出來,以後就發展開了。」今年已85歲高齡的康文堯老人說。
「那時候,一背簍百合可以換兩個銀元。」康文堯說,在他的記憶里,因為種球缺乏,村裡只有一兩戶人家種植百合。
「我聽說是我們村的姑娘嫁到了山後的黃峪溝,那邊因為有人跑新疆、陝西,帶回百合種子在種,姑娘回娘家就把百合種子帶回來了,就這樣發展起來了!」72歲的王正有說。
「方蘭移取遍中林,餘地何妨種玉簪。更乞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王正有自年輕時就種百合,如今身體硬朗的他一個人種了7畝多百合,除了在地里務勞,前兩年,他還能開著「三馬子」運百合,村民們直衝他豎大拇指點贊。
「剛賣了兩萬元,開春後還能繼續賣呢。」王正有說,現在他還從專業合作社學經驗,學習施肥的方法增加產量,提升他種植百合的技藝,下了苦有錢掙是幸福的事。
堡子村村民在百合田裡勞作。
百合喜冷涼濕潤,好疏鬆通氣,忌酷熱積水。蘭州七里河區後山二陰地區氣候冷涼濕潤,恰好適合百合生長,這也使得蘭州百合成為最具特色的農產品。
目前,蘭州百合種植地域範圍從七里河區西果園鎮的蘭州百合城為中心,輻射到了黃峪鄉、魏嶺鄉、阿干鎮,擴展到了西固區的金溝鄉、柳泉鄉,榆中縣的和平鎮、貢井鄉、龍泉鄉、哈峴鄉、新營鄉、園子鄉、定遠鎮、連搭鄉、銀山鄉、上花岔鄉、中連川鄉、馬坡鄉、城關鎮、高崖鎮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種植面積9.5萬畝,今年預計達到10萬畝,百合已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經驗」與「科技」的碰撞
「溫度15度。」
「濕度也挺好。」
在明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百合鱗片扦插繁殖試驗區大棚里,康明旺和蘭州市七里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李斌一邊察看7月份插栽的百合鱗片長勢,一邊察看溫度濕度,配合默契。
「長勢不錯,明年分開栽上,長兩年就成50克左右商品百合的種球了!」李斌說,鱗片已經長出了3至4個頭,再將這些頭分開栽植後選取無病菌、無蟲害的栽植到大棚里培育了。
「1畝地可以扦插15至25萬鱗片,1畝地栽植1萬株,可以栽植15畝到20萬畝地。」康明旺說。
康明旺出生於1961年,在他的記憶中就有百合,集體經濟時全村種了四五畝,統一交給蔬菜公司。
康明旺和李斌在鱗片扦插繁殖試驗區察看百合長勢
包產到戶後,康明旺家裡分了17.8畝地,他便種了了0.5畝百合,其餘的種了麥子和土豆。1988年,他的百合種植面積擴大到了5畝,因為種球有限,只能從自己繁育,把土壓到根莖上,結出小種球做種子,到1991年的時候,百分之八十的地都種了百合。1996年,畝產百合4000斤,1斤賣7.5元,收入10萬元。
2018年8月,康明旺成立了合作社,50戶村民加入,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帶領村民發展百合產業。
但是,2012年6月中旬,康明旺突然發現地里原本應該9月才枯黃的百合莖葉突然開始變黃,開始他並沒在意,但沒想到情況一天比一天黃嚴重了。
莖葉提前枯黃,次年復活的幾率很小,除去倖存的之外,大量百合會爛根,這意味著大量減產和巨大的損失。
情急之下,康明旺找到了農業技術員李斌,李斌立即進行了百合黃化現象的調研。
「不按時倒茬;種植密度大;農家肥未經漚熟就施,以及化學肥料的不規範使用都是導致百合黃化的原因。」經過反覆調研,李斌發現,品種退化、栽培不規範、除草劑危害、連作障礙和病蟲害等都是導致百合黃化的原因。李斌不斷研究對策,在多次試驗的基礎上,在七里河的一些鄉鎮開展了生物有機菌施及有機肥和配方施肥、生物農藥、不同栽培模式、間作套種試驗等多項百合綜合試驗。
2013年7月,堡子村村民康紀中發現自己種的10畝百合,有兩畝開始黃化,他立即找到康明旺求助。
康明旺立即聯繫李斌,讓他使用混合藥物噴洒,沒想到噴洒兩次的時候,黃化的莖葉漸漸變綠了,噴洒3次後徹底恢復了。
農技人員在黃峪鄉調研百合「黃化 」問題
「要不是及時挽救,那年我得損失1萬多元!」康紀中感嘆說。
要引導農戶科學種植。隨後,李斌編寫了蘭州百合黃化現象發生情況分析及綜合防治技術手冊發放給種植戶,指導他們抓住關鍵時期、關鍵技術開展統防統治。
「百合黃化,要用「根寶」、「磷酸二氫鉀」、「多菌靈」、「硫酸鋅」等藥物的混合,每隔10天噴洒一次。但避免『黃化』最關鍵的是栽植密度不能太大,農家肥一定要漚熟再上......」
2012年,李斌的「農民田間學校」開課了。他在田間地頭,通過實踐方式,指導農民學科技,提高科學生產能力。經過幾年的試驗示範培訓宣傳,七里河區百合黃化現象得到明顯遏制。
李斌又將技術攻關放在了百合品種的提純復壯上。
「在莖葉上噴洒微量元素,能讓百合品質更優良!」但是,沒想到,李斌的這一想法卻被康明旺果斷否定。
「肚子裡沒肉,臉上抹上油就算吃了嗎?根上不施,噴在葉子上能行嗎?」康明旺反駁道。
「要底肥、根肥、追肥、葉肥相互結合,才能復壯。」李斌說。
「我是百合專家!」
「我種了幾十年,還是百合博士呢!」
就這樣,經驗和理論之間的一場「PK」展開了。最終,兩人達成了一致,決定試種1畝地。試種後發現,通過根施農家肥、噴洒葉肥等綜合施策,百合畝產增產1000斤,達到了提純復壯的效果。
後來,兩人開始做百合鱗片扦插技術試驗,取得了成功。「我靠經驗,你靠書本,咱倆的經驗和理論結合起來才是最好的!」康明旺感嘆說。
蘭州百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以增產提質為突破,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以增效提純為目標,加速建設組培中心和鱗片繁育技術推廣,不斷發展壯大種球繁育,利用百合脫毒苗的快繁技術、發展原原種生產基地,解決了百合病毒性種球退化問題,依靠科技,大批量培育優質百合種球,解決了種球種性退化的問題。
蘭州市以推行原產地保護與標準化種植,提高了質量安全水平。在蘭州百合主產區西果園鎮青崗村,建立了1182畝省、市級無公害標準化示範基地,3.87萬畝標準化示範區和4個示範鄉鎮,種植戶達到10954戶,無公害百合認證面積達到3.87萬畝。
從「人背馬馱」到「電商售賣」
在通向蘭州南出口的主幹道上,「天下百合第一村」的標牌分外醒目。一路向南,便到了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袁家村。
「最早,人們用背簍背或者騾子架上兩個筐,馱到市區市場去賣。後來,用自行車、架子車拉著去,年齡大些的一次拉100多斤,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可以拉200多斤。」回憶起當初賣百合的往事,今年74歲的張宗忠老人依舊記憶猶新。
米家山百合有限責任公司留存的羊皮筏子上販賣百合的圖片資料
時年十八九歲的張宗忠,雞一叫就出門,20公里的山路,翻山越嶺過水溝,趕天亮到城區鐵路局市場,1斤賣3角,在當時是不少的收入。最讓張宗忠引以為豪的是,1989年,他和三四個村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坐火車把百合拉到首都北京去賣。
他們挑選了上好的百合小心翼翼地裝進竹筐,運到貨運站,到北京火車站後再坐公交車運到東單、西單、崇武門菜市場售賣。
當時百合的收購價是1斤8至9角錢,而在北京可以賣到1元,有1至2角錢的差價,除去路費等花銷,還有一些盈餘。張宗忠說,當時售賣最大的收穫是將百合推向了蘭州本地之外的大城市、大市場,這是難能可貴的。
將蘭州百合推向更大的市場,這無疑是種植戶、農技人員和政府職能部門共同的心愿。
為了把蘭州百合產業做「特」、做「強」,蘭州市以蘭州百合產業轉型發展問題導向,按照「適度增加種植面積、重點提升質量產量、突出完善產業鏈」的發展思路,推動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營銷體系完善、經營主體扶持、品牌打造、文化旅遊產業鏈延伸等關鍵工作,推進種植規範化、質量標準化、加工精深化、產業集約化、發展綜合化。
乘著發展的春風,張宗忠的兒子張學文已經從年事漸高的他手裡接過了「接力棒」。
從年幼時跟著父親在百合地里掐百合尖的張學文,已改變了傳統的百合種植方式,成立了蘭州振興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加入合作社的社員一起,按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而當初父親鋪管道、電風扇組成的烤房加工燻烤以轉變成了機器真空包裝。經過層層抽檢,他的百合不僅銷到了各大城市,還遠銷到了香港。
袁家灣村村民們在加工包裝百合
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袁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蘭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州百合協會理事長高作旺,是蘭州百合種植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年輕人一起致力於百合深加工和電商銷售。
2018年,袁家灣村在打造百合特色旅遊小鎮的基礎上,不斷充實文化展覽館。展覽館裡不僅有百合種植、農耕文化的圖片資料,還有百合干、百合花蕾、百合酥及脆百合等新產品。「我們正在依託百合產業發展旅遊,想把百合產業不斷壯大!」高作旺說。
而米家山百合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了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物流運輸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形式。
「今年雙11銷了28萬噸,多銷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米家山百合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電商銷售的白振延說。
近年來,蘭州市在百合產業發展上,突出品種改良、精深加工、品牌打造,把農戶分散聲場經營與國內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 推動產品高端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市從事百合加工的企業達200多家。
工人將百合運往冷藏庫儲倉
「預計今年百合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產量達到4萬噸,外銷量達到3.5萬噸左右。」蘭州市農業農村局市場與信息化科科長李海涌說,今年百合種植面積、產量及外銷量相比去年都有所增加。
李海涌介紹,目前蘭州共有200多家百合加工企業,70座百合冷藏庫,庫容達到1.6萬噸,每年分兩季存儲,儲量可達3.2萬噸;年加工能力在50噸以上的企業有45家,近90%的百合都經過初級加工暢銷粵港澳、珠三角、京津冀及美國、東南亞等地。
歷經歲月的打磨,土生土長的「小百合」,發展成為蘭州百合種植區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和甘肅省地域性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