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個外賣,小哥「不見面」疫情下的無接觸配送能走多遠?

2020-03-24     浙江新聞溫州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給溫州帶來各種影響,同時也給這座改革創新之城帶來各種轉機,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產業都迎來了一次重構的機遇,「共享模式」「隔離經濟」「在線服務」等成為孵化新經濟的重要加速器。新時代,如何不浪費一場危機,抓住新需求,把握新機遇?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疫」線新經濟》專題,聚焦溫州「敢為天下先」的經濟活力——

點外賣,不用見到「小哥」。疫情特殊時期,「無接觸」外賣配送模式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

解決外賣配送的「最後100米」。近日,記者發現,溫州街頭出現了不少「安心自提點」和「智能取餐櫃」。溫州市場監管部門表示,該項「無接觸服務」優先選擇分布在外賣需求量相對集中的寫字樓、創意園、社區、醫院等場所,目前全市已有300多個外賣點陸續投用。

突如其來的疫情,催生外賣配送鏈優化升級。而這場基於「物」或「網絡」等為中介,帶來的經濟生活變革不僅限於外賣,無接觸配送能走多遠?

安心自提,

外賣「無接觸」帶來這些方便

「您好,您的外賣已放置在樓下自提點,請儘快取走用餐。」

3月22日中午,在溫州市區車站大道錦苑大廈「安心自提點」,「餓了麼」平台外賣配送員劉師傅完成送餐後,打了個電話確認,便準備離開。他告訴記者,若在以往,他得一直等在樓下,當面把熱乎的外賣送到買家手上。

記者在外賣自提櫃看到,柜子空間較大,五層架子,目測可容納五六十分外賣。柜子側面還特地標註了配送「健康標識」,如實名測溫追蹤、全程配送戴口罩、外賣箱消毒等。

在劉師傅看來,這樣的無接觸配送便利許多,「不用見到對方,買家覺得安全,我們也騰出更多時間去送外賣了。」他說。

某種程度上,無接觸配送讓服務更加靈活。在溫州市區工人大廈辦公的李先生,現在習慣提早半天定外賣。「這段時間都要分餐吃飯,我一早起床一口氣把早餐、午餐都訂了,到單位上班就可以取,非常方便。」他說。

在工人大廈樓下,記者看到了李先生所說的取餐櫃。有別於自提點,連排的黃色柜子,有大、中、小三種型號,透過透明的「門」,可以看到每個小柜子里有一盞燈。櫃體上覆有二維碼及二維碼掃描設備,類似常見的快遞櫃。

該智能取餐櫃負責人、「飯來啦」創始人李立中介紹,餐櫃內餐品單獨存取,取餐和訂餐時間相對自由。為保障食品安全,取餐櫃還提供了55℃~65℃的恆溫保存功能,每天零時能自行進行內部紫外線消毒。

目前,溫州已布點設立了4個外賣智能取餐櫃。李立中說,近期他們還將在樓宇陸續投放10幾個,「特殊時期,特殊需求,相信這種不見面的取餐模式會越來越受到市民認可」。

倒逼升級,

溫州街頭多了300多個自提點

安全、方便、無接觸……小小的外賣櫃發揮大作用。但在溫州市政協委員、市公安局市交管局一大隊教導員潘林昶看來,這樣的無接觸模式其實早就存在,「疫情期,倒逼外賣餐飲行業加快了提質升級的步伐」。

此前,潘林昶一直在關注食品安全,尤其是外賣安全問題。他曾針對學校食堂用地緊張情況,提出設立具有保溫功能的智能取餐櫃的建議,並且要求連通學校陽光廚房,做到食品安全從源頭到終端都可視可監督,受到相關部門重視。這次疫情發生以來,他關注到,外賣小哥與消費者大量的接觸式交接,可能存在感染風險,便又連夜撰寫了一篇社情民意信息:在樓宇中引入智能取餐櫃,推廣外賣「無接觸送達」,被溫州市政協專報。很快,該建議得到了溫州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

溫州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從2019年就開始策劃此項工作,目的是做好網絡外賣的配送安全。疫情期間,此項工作被迅速推上日程,工作人員每天走街串巷,落實自提櫃的安裝、設置等,目前已有各類自提點300多個。

「看似小小的柜子,其實發揮著外賣餐飲行業強有力的規範作用。」潘林昶表示,他經過前期調研了解到,目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智能取餐櫃已經得到普及,並受到大量白領人群的歡迎。因此,他建議溫州智能取餐櫃設置,也應優先選擇在寫字樓、創業園等人流相對集聚的地區,逐步引導人們形成新的食品安全消費習慣。

應景的是,今年3·15 消費者權益日之際,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好發布了《網絡訂餐配送操作規範》省級地方標準,對配送人員取餐時宜採用無接觸取餐、提供無接觸配送的具體要求均作了規定,將於2020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

外賣配送鏈「最後100米」的優化升級,勢在必行了。

消費升級,

疫情下的無接觸配送能走多遠

飲食安全規範是一方面,在商家眼中,這樣小小的柜子代表著消費模式的升級,也蘊藏了無限商機。

眼下,李立中就在忙著找一些供餐企業謀求合作,「我們設立了自己的點餐平台,用戶可以直接查看平台內餐飲企業的廚房情況。」他說,與餐飲企業合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取餐櫃的使用率。

與此同時,取餐櫃潛在的消費因素被放大。「相當於買家和消費者有了一個置物中介了。」在李立中看來,用戶吃外賣的早、中、晚三個時間段,正是激發消費的好時機。待到取餐櫃普及後,他們準備嘗試在柜子里放一些食品小樣等,和外賣一起送到市民餐桌,達到推介消費的目的。

看到外賣終端的先機,「餓了麼」平台率先投用了存取外賣的「安心自提點」。其他外賣平台,包括美團、京東到家、每日優鮮等,也紛紛推出了自主約定地點的交付模式,用戶下單後可與騎手協商取物時間、地點。由此,不少小區門口開始開闢固定存放點,迎接大包小包的外賣。

無接觸式消費模式正逐漸受到普及,其實不僅是取餐櫃,各行業也在往無接觸、遠程化模式發展,終端優化方面包括送物機器人、無接觸測溫儀、電梯語音系統等;藉助網際網路方便,雲招聘、雲辦公、雲教育、雲旅遊等大量無接觸的消費體驗也在逐步上線。

疫情期間「無接觸」消費,疫情過後,這類產品是否就會消失?

在溫州市市場監管局餐飲處副處長馮亮看來,這有待商榷。「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創造。」他坦言,疫情只是加速了大眾對無接觸智能化服務的接受過程,新業態、新技術的潛力無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JY-C3EBiuFnsJQVBV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