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流行樂壇復興的希望,就看能不能走出一條網絡版權盈利的新路

2019-12-10   梁鵬飛

說起華語流行音樂的歷史,大家公認有2個高峰,一個是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這幾年,代表人是香港的張學友、王菲和台灣的周華健、孟庭葦等人;一個是2000-2006這幾年,代表人物是周杰倫和林俊傑。

當然,對於這2個時期哪一個水平更高,可能很多人有不同看法。比如有人會說9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繁榮一半都是翻唱日本歌曲,關於這個問題網絡上已經討論了多年,大家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香港樂壇翻唱日本歌曲」,就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相關討論。

但不管怎麼說,那會華語流行音樂好聽的經典歌曲層出不窮,自從2010年之後,大家公認華語流行音樂的整體水準,大不如前。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怎麼看呢?

1、網絡時代對華語音樂發展的影響

目前的華語流行樂壇整體水平比起之前真的是完全無法同日而語。甚至可以說最近10年湧現的經典歌曲,比不上90年代一年的水準。

而且更嚴重的是,不僅現在華語流行樂壇很難出好歌,讓人眼前一亮的新人也沒有一個。這才是讓人更加灰心的地方。

問題的根本,就再也華語流行樂壇自我造星的土壤沒有了。

我們可以簡單回顧華語音樂最輝煌的30年的歷程。從80年代開始,港台音樂開始起步,香港這裡最早是譚詠麟和張國榮雙雄爭霸,到90年代四大天王崛起,90年代末謝霆鋒、陳奕迅等新生代天王接班,除了這些代表性人物,還有很多歌手咱們不一一細說了。

然後台灣這邊,音樂起步更早一點,70年代就有鄧麗君、龍飄飄這種當紅歌星了,然後羅大佑一代宗師就不用說了,之後90年代李宗盛、孟庭葦、周華健這都是現象級,00年代的周杰倫、孫燕姿、林俊傑都是巨星頻出。

總之就是新歌手一直層出不窮。歌壇新人一直都在源源不斷冒出來,探索新的音樂方式,不斷滿足觀眾的需求。究其根源,就是有系統的唱片行業,唱片公司有利潤可以激勵歌手不斷創作新的作品,也可以不斷發掘新人,出新的唱片專輯,總會有成功的歌手出現。

須知,音樂也是一種文化消費品,音樂的繁榮必須要有孕育它的土壤。過去30年華語音樂不斷走向繁榮,靠的就是唱片行業。

而傳統唱片行業的核心是必須要賣唱片,你必須要把唱片賣出去才能賺錢,才能有利潤。

不管是最早的磁帶,還是後來的CD唱片。


歌迷需要有這樣一個載體來聽歌,他就必須去買歌手的唱片。但是在網絡時代,大家都知道的,網絡下載和傳播歌曲實在是太方便了,再也沒有人願意去買唱片了。

這個問題涉及到網絡傳播和版權方面,很複雜,也很難說清楚。咱們就不具體展開了。

總之這個唱片鏈條打破了,自從2008年左右,華語音樂就沒法源源不斷推出新人了。這些年冒出來的新人,最有名的可能是內地的華晨宇,港台的鄧紫棋、楊宗緯這幾個對吧?而且比起港台新人,內地的新人檔次就更加弱一點了。

總之現在是新人基本上就沒有了,而且現在的歌壇新星相當於之前羅大佑、周杰倫這種級別,差的不是一星兩點啊。

從這個角度來看,華語音樂過去十年確實是整體不如00年代,那簡直是神仙打架的時代。以過去10年華語音樂整體是在沒落的,這是基本情況。

2、目前華語流行樂壇新歌主要靠影視帶動

由於出唱片再也沒法賺錢,等於是音樂人的創作失去了驅動力。所以最近10年歌手都不再出專輯了,不發新唱片了,如今的新歌基本上都是和影視劇綁定起來。

說到電影主題曲,我們要首先說說王菲。應該說最近這些年的王菲,已經成了電影插曲專業戶,她這些年演唱的新歌無一例外,全部和電影有關係。

最早是2011年張一白將自己曾經同名電視劇改編成的電影《將愛情進行到底》,陳奕迅和王菲合唱了主題曲《因為愛情》算是經典之作。

這首歌還登上了春晚舞台,當年傳唱一時。

然後2014年張一白又執導了電影《匆匆那年》,王菲再次獻唱同名主題曲。

中間2013年王菲好姐們趙薇拍電影處女作《致青春》,還是邀請王菲演唱同名主題曲。

所以大家看,王菲自從淡出歌壇,不再發專輯之後,就只能給電影唱主題曲了。她就沒有別的機會唱歌了。

王菲如此,其他歌手更是差不多,基本上都是靠搭車影視發新歌了。我們梳理一下最近10年最優秀的歌曲,基本上都是各種影視的主題曲或者插曲。這裡面最好的一首歌就是朴樹的《平凡之路》。

朴樹的這首歌,毫無疑問是最近十年華語音樂最優秀的歌曲,沒有任何其它歌曲可以和它相提並論。

這首歌在YouTube上也有過億點擊量。國外很多網友也被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折服。

在我看來,《平凡之路》放在過去20年,都可以競爭一下最優秀的華語歌曲。

在旋律方面,不輸給周杰倫的巔峰時期;在歌詞方面,更是非常有內涵,非常大氣,而且有一種深刻的哲理性,引人深思。

今年5月武大宿舍停電合唱《平凡之路》引發熱議,為什麼唱的是《平凡之路》呢?還有2首《藍蓮花》和《光陰的故事》,都是那種有點內涵的歌曲,歌詞里有人生的思考。

綜合考量,《平凡之路》已經超越了流行歌曲的範疇,上升到流行文化的某個高度了。這是過去20年華語音樂都很少出現的精品。

其它我們印象比較深的影視歌曲,比如2015年的《小幸運》,是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主題曲。

這同樣是一首在YouTube上點擊量破億的華語歌曲,而且是目前油管上點擊量最高的華語歌曲。旋律真的無敵,特別美好的那種初戀感。

楊宗緯和張碧晨合唱的《涼涼》,大概是近些年來最好聽的電視劇主題曲。

雖然歌詞有點莫名其妙,但是旋律真不錯。

2016年電影《大魚海棠》插曲,周深演唱的《大魚》也是真的很好聽。尤其是周深和郭沁合唱版本,真是空靈般的享受。

同樣是2016的電影《長城》,電影的主題曲,是方文山作詞,王力宏作曲的《緣分一道橋》,依稀讓我們找到了當年周杰倫的某些神韻。

然後2017年的好萊塢電影《太空旅客》,邀請鄧紫棋演唱中文主題曲《光年之外》,也非常好聽。

上面這些是近些年大家很熟悉的電影主題曲。

再早一點的,筷子兄弟2012年非常火的洗腦神曲《小蘋果》,最早是他們倆合拍的電影《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的宣傳曲。

所以說過去十年最好聽的歌曲,很多都是影視劇的主題曲或者插曲,不像以前的歌曲都是歌手專輯主打歌。這也反映出流行歌曲的唱片產業被打破之後,歌手推出新歌都傾向於和影視劇合作。

雖然以前流行音樂也和影視劇深度結合,但都不像現在這樣緊密。因為歌手基本上都不發唱片了,所以搭上影視劇的便車,更有助於宣傳推廣新歌。


3、華語音樂優秀歌曲沒有持續穩定輸出

但現在的華語音樂最大的問題,也是和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歌手沒有持續性,而且很多都是一首歌爆紅,但沒有持續推出更多更好的歌曲。

比如朴樹《平凡之路》之後,基本上沒有新作了,有的話也遠遠不如《平凡之路》,讓大家很惋惜,本來大家都覺得朴樹會迎來自己音樂事業的再次巔峰;比如逃跑計劃,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之後,沒有其它歌曲了;李玉剛《剛好遇見你》之後又是2、3年沒有新歌了......

如此等等,都是這樣。好像是把大家積攢了好幾年的靈感一下子用完了,還要繼續等好久。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還是要說因為沒有完整的唱片工業體系,沒有那種環境了,沒有那種土壤了。

其實並不是說不出唱片,沒有錢賺這個影響最大。不是的,不是這樣子。唱片工業體系的打破,讓現在很多歌手無法出唱片賺錢,這是一方面。但是呢,有好聽的歌曲,可以在網上流傳,然後也可以賺錢的。

最關鍵的地方在哪裡呢?其實就是沒有那種大家積極競爭的環境了。以前很多唱片公司,大家每年都出很多唱片,每年都在不停地找各種優秀的創作人寫歌,唱片公司一年徵集的作品其實很多很多的。往往一個歌手出一個專輯,就是10首歌的樣子,其實事先要徵集差不多1000首以上,才會出10首歌,這樣精挑細選,才能出一個專輯。

所以在那樣的環境中,那樣的氛圍中,大家都在積極的競爭,有這樣的土壤,才會源源不斷湧現好聽的歌曲,源源不斷的新的類型的歌曲,源源不斷的新人。即使是周杰倫,也需要在這樣的整體環境中,激發他的鬥志。

所以現在就是這種整體環境沒有了,這是最大的問題,這是現在華語音樂沒法湧現更多經典歌曲的關鍵。

總的來說,只要華語音樂還沒有找到一條新的原創音樂有效賺錢的模式,恐怕這個局面都不會有太大改觀。

做音樂和做電影一樣,必須要讓創作者能夠賺到錢,賺到大錢,這樣才會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源源不斷推出新歌,形成健康的競爭氛圍,才會有優秀的新歌不斷出現。

咱們國家現在的電影產業非常好,所以這幾年《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哪吒》這一系列原創的,高票房而且高口碑的電影源源不斷湧現,就是因為這些電影都是30億以上的票房,能夠讓創作者賺大錢,大家都想去拍更好的電影。

目前的華語音樂,沒法讓大家賺大錢,所以哪怕周杰倫、林俊傑、朴樹偶爾出一兩首好聽的歌曲,還是沒有持續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優秀影視歌曲,其實最近十年還有一些單曲也很優秀。比如李宗盛2013年的歌曲《山丘》值得一提。

那種對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的感悟,有一些歌詞真的寫到人的骨子裡了。那種面對青春的消逝,面對時光的無情,那種揮霍了生命的悔悟,和面對後來的人再次這樣的無奈,人總是等到沒有機會的時候才懂,然後還有機會的時候永遠也不會懂......

與之相比,《父親的散文詩》也很棒,我要特別說一下李健在《我是歌手》的改編版。

特別是最後4句,幾乎是對我們父輩那一代歲月的總結。

這是那一輩人留下的足跡
幾場風雨後就要抹去了痕跡
這片土地曾讓我淚流不止
可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

每每聽到,總忍不住要流淚,這就是音樂的力量。音樂和文字結合起來的力量更是厲害。

筷子兄弟演唱的《父親》,也具有這樣的感人力量。但是歌詞方面太過於直白,不如這一首這樣雋永,餘韻流長。

但是,還是那句話,沒有持續性啊。就是偶爾冒出來的一首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4、華語流行歌曲的希望在哪裡?首先要找到網絡時代的盈利模式

正如上文所說的,華語流行樂壇曾經的唱片工業模式盈利鏈條被打碎了,在沒有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之前,恐怕我們都無法對華語樂壇的再次興盛抱有什麼希望。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事情似乎正在漸漸出現一些變化。

比如今年,曾經華語流行樂壇的希望周杰倫,他的新歌《說好不哭》在網絡各大平台發售,銷售數字讓人驚喜。

這是一個讓人欣喜的信號。

要知道,周杰倫上一張專輯《哎呦不錯哦》就是發行了數字專輯,進行網上銷售,但是銷售成績也很不好,據說只有不到20萬的銷量。

相比之下,這次《說好不哭》單曲是3元,也就是說銷量至少是300萬以上了。這個數字已經是可以保證盈利了。

曾經周杰倫的《七里香》、《十一月的蕭邦》正版唱片銷售額大概是200萬張左右,按照每張唱片30元來算,最終銷售額是5000萬左右,而周杰倫新專輯的製作費用據說在1500萬-2000萬左右,這樣可以保證盈利,可以持續下去。

當然那是10年前了,現在的情況可能有一些變化。但一首新歌網絡版權能夠賣出千萬,如果發行一張專輯的話,相信最終盈利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這依然只是一個個例,《說好不哭》發行之前網絡上掀起了周杰倫超話討論,帶動了很大熱度,為這次網上銷售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

如果換個時間,還能不能有這個銷量?進而如果是其他歌手能達到周杰倫的幾成銷量呢?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版權意識的加強,我相信未來發現新歌能夠賺錢,會是一個趨勢。

我相信華語流行樂壇不會一直這樣沉寂下去。

當年中國電影在90年代末期也曾經有過10多年的低谷,當時每年票房不到10億,一直到2008年左右中國電影才算緩過勁來(年度票房超過了歷史最高點1992年的30億),算一下足足有15年左右的徘徊期。

如今華語音樂也差不多有10年的低谷期了,我覺得是時候開始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