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區西張小學教師古海榮: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

2020-03-28     華山網

德國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一、教師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教師不止能看到萬紫千紅的春天,還要能看到角落裡生命的存在

春天來了,我們看到了萬紫千紅、生意盎然的春天,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這些被遺忘在角落裡、或者不被關注的景致:夾縫中的綠意、咫尺間的翠竹;還有牆角那幾株隨意插入土裡稀疏的蒜苗;土坳里那儘管枯黃但涌動綠意的不是春天的眼嗎?還有那隻要有縫隙,永遠也遮不住的藤蔓。男孩看到哥哥走出校門時欣喜的笑臉,呆萌的四眼妹還在搜尋的眼神;公園裡書聲琅琅,明日展露鋒芒;男孩用廣告紙捲成的望遠鏡,看到的一定是千里之外;小女孩在自己的舞台,縱情的歡唱。這些都是教育者眼中最美的風景,教師的智慧是照亮遠方。

做一個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

我們要深切感受到了完美的教育不只是教學,還有人活著的意義、價值:這就是對生命的關注。這種關注不用大張旗鼓地去標榜,也不用旁人刻意地點化。他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一個對孩子、對生活、對世界無比熱愛的人,他會流露在很細小的地方……有時簡單的只需用一個動作,一句話語,甚至遠遠的一個眼神,一次注視,一個微笑。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把你的熱量傳遞給別人。

二、孩子喜歡那些喜歡孩子的人

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溫暖的人。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這樣,童心也能夠喚醒愛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我認識一位山村教師:他是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十分喜愛孩子,有一次他告訴我這樣一件事。大雪紛飛的冬天,他患了嚴重的感冒,咳嗽不止。本來應該休息,但因為這所學校只有三個教師,每一個教師都承擔了好幾個年級的好幾門學科,他根本無法請假,只好堅持上課。放學了,一個孩子走到他面前,從小書包里掏出一個蘋果含笑遞給老師,老師望著這個孩子被凍得通紅的手,臉上羞澀的笑容,老師想拒絕,但孩子卻放下蘋果就跑了。

老師拿起這個青里透紅的蘋果,聞見了淡淡的清香,可他忽然發現蘋果表面有幾個淺淺的牙印,那是一個孩子的牙印,他想能夠想像這個蘋果。對於一個貧窮的山村孩子意味著什麼,他可能一年也吃不到幾次蘋果,他可能好幾次想把這個蘋果吃掉,可他終於沒有咬,他想到了老師,他要把蘋果留給正在咳嗽的老師。

對我說這番話的時候,我注意到她的眼眶微微地潤濕。他是那麼的愛孩子,而孩子們是那麼的愛他,我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說到的一句話:「孩子們所喜歡的是那種本人就喜歡孩子,離開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幸福和快樂的人」。

三、要教育孩子自我教育

受教育者如果不建立一套自我教育和自我教養的制度,要確立正確人生觀是不可想像的。自我教育是中小學生活中的中心問題之一。教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複雜的一項工作。平常所說的培養自己的信念,實際就是培養不違背自己良心的那種能力。為了使少年和青年男女確立這種極其重要的道德品質,教育者就應悉心地教導學生、注意檢點自己、觀察自己。(第一卷790頁《培養集體的方法》)

1.要引導青少年進行自我譴責

蘇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誕生》中說:「採用懲罰手段是很簡單的,而教育一個人為自己的過失感到難受,從而受到良心的譴責,那要困難得多。在童年期,特別是在少年期,一個人如能進行自我譴責、洗刷自己的良心,那就有了一股很大的力量。我總是努力使少年在意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之後,能產生這樣的想法:我應當成為一個和我現在不一樣的人。為自己的過失感到難受,這是對別人的不良行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協的源泉。」

還有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中指出「要培養青少年的自責心」。

這裡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做了不體面的事,受到責備主要不是來自年長的人,而是來自孩子本人。年長的人只能去點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所以少批評,不懲罰。

2.要保護孩子們的歡樂和幸福

教育必須保護孩子們的歡樂和幸福,讓他能從自身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學校的教育使命在於使青少年在心靈里樹立起自覺的態度。

教育並不是萬能,它不能使一個人不受他所生活的那種環境的影響而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但教育必須保護孩子們心靈中巨大的、無可比擬的精神財產和精神財富――歡樂和幸福。一旦孩子的心靈遭到了不幸,我們就應當記住:我們面前的人是孩子,首先應讓他平靜、安寧,幫他解除痛苦、不安和憂慮,然後給孩子帶來生活的歡樂,這就是說,孩子沒有生活歡樂,任何時候也不會覺得仙鶴是蔚藍色的。假如我們的孩子都能以樂觀的情緒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圍生活中的每一種現象都能向他展現出美麗、精細、柔弱、溫和色彩的話,他就會易於接受教育,就會貪婪地聆聽你的每一句話。

把美好的東西看作應該的,合適地使用表揚。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早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洞見:「把美好的東西看作應該的,這是道德教育中一條最富有哲理的原則,誇獎、撫愛非常必要,但必須非常恰當的去運用。」

3.要培養學生終生獲取知識的願望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

學校的教育使命在於使青少年在心靈里樹立起自覺的學習態度,用知識教育學生,並不意味著把知識變成成品,然後將它們塞進學生的頭腦。學校的教育使命在於使青少年在心靈里樹立起自覺的學習態度,確立對知識的堅定原則立場和自己的見解。

所以,我們努力使他們形成一種信念,認識到知識、學問和精神素養都是保持有意義的、有價值而又充實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條件;認識到沒有知識,生活就不可能有興味,因為不可能進行創造性勞動。(第四卷7頁《帕夫雷什中學》)

關鍵是啟發和鼓勵學生自願學習

究竟怎樣去培養、怎樣去教學、怎樣啟發和鼓勵學生們在學習上能成為自願的而又具有魅力的呢?這是學校里諸多事情中一個最複雜、最艱難的問題。

編輯:郭麗

初審:賈偉宏

終審:賀維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E49I3EBnkjnB-0zp2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