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70年城鄉建設發展報告

2019-10-08     開州劉登平

美麗的開州城區 通訊員 鄒哨兵 攝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伴隨著祖國奮力前進的步伐,勤勞奮進的開州人民同心協力、艱苦創業、歷經風雨、幾經曲折,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翻天覆地的城鄉建設詩篇。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藉助三峽工程建設的東風,縣城及部分集鎮完成了整體搬遷,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日臻完善;搶抓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機遇,加大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快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開展鎮鄉環境綜合整治,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宜居宜業形象初顯。2018年全區城鎮常住人口達56.66萬人,是2000年的3.1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7.97%,比2000年提高32.97個百分點;城區建成區面積達37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50.6倍。

新城建設持續推進 濱湖城市展露靚影

1992年以來,隨著三峽工程的全面開工建設,開州拉開了城市建設的新格局。歷屆黨委、政府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持續推進,精心打造出一座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宜居宜業的三峽最美濱湖城市。開州先後獲得「市級山水園林城市」「國家園林縣城」「市級衛生縣城」「中國宜居宜業典範縣」等榮譽稱號。

一、城市規模快速擴張。新中國成立初期,縣城建成區面積僅0.73平方公里。到20世紀末期,通過近50年發展,老縣城建成區面積不到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僅10萬人。隨著三峽工程的開工建設,特別是重慶直轄後,歷屆黨委、政府抓住三峽移民搬遷的大好時機,強力推進新城建設。從1998年開始,以中吉片區富厚街、中吉街為起點,沿著南山和漢豐湖間的狹長地帶不斷向東西兩個方向拓展,城市規模快速擴張,配套設施日趨完善。當前開州城區建設持續推進,安康片區繁華成熟,東部新區靚麗呈現,西部新區人氣攀升,紅光片區初步成形,北部新區形象初顯。2018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萬人,面積是老縣城的7.4倍,常住人口是老城區的3.8倍。開州城區大道通衢、廣場如砥、園林成韻、樓宇流光,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居民幸福指數爆棚,一座美麗宜居的濱湖城市已基本成形。

二、城市形象更加靚麗。新中國成立初期,老縣城面容破舊,道路狹窄,建築凌亂,設施落後。經過70年建設積累,尤其是新城建設持續推進,各項設施從無到有,由有到優,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更加靚麗。一是城市道路變寬變長。縣城遷建以前,城區內有各類街道共45條,總里程21.1公里,其中寬度15米以上道路20條(含渝巫路、渝開路、萬開路等過境公路),總里程13.9公路,其餘25條道路寬度均在5米以下,通行能力有限。經過近20年的建設,城區道路變寬變長,2018年底城區建成各類街道207條,總里程120.16公里,其中主幹道31條、62.65公里,次幹道21條、18.82公里,各類支路155條、38.69公里;建成人行道224.56公里(單邊),人行天橋2座,人行地通4座,各類橋樑32座。二是城市風貌變美變靚。近20年來,開州區委、區政府投入巨資,傾力打造美麗宜居濱湖城市,陸續建成開放了市民廣場、軍神廣場、月潭公園、城南故津廣場、漢豐湖濕地公園、開州舉子園、帽殼頂公園等公園廣場;全長16.7公里的漢豐湖南岸慢速通道全面建成;城區道路全部實現「白改黑」,街道樓宇燈飾工程持續推進,城市夜景不斷豐富美化。目前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476公頃,綠化覆蓋率41%;建成公園8個,公園面積544.7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4平方米;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污水集中處理率95.3%,城區照明路燈約1.1萬盞(套),清掃保潔面積723萬餘平方米,公廁77座,人居環境日益優美。

三、市民生活更加幸福。一是出行方便快捷。20世紀90年代前,居民出行以步行為主,90年代初城區出現人力三輪車(黃包車)和計程車;1998年城區開行4條公交線路,到2004年城區定線公交線路5條,運營公交車36輛,計程車150輛。隨著面積和人口迅速擴張,城區逐步形成了以開州大道為中軸線的城市道路網絡,公共運輸進一步提升。2018年末,城區運營公交線路12條,運營公交車120輛,計程車260輛,註冊網約計程車144輛,公共自行車1300輛,居民出行方式變得多樣,出行效率更加便捷。二是居住環境持續改善。老縣城時代,城區居民住房以自建房屋及單位筒子樓為主,自建房屋普遍建設凌亂、陰暗潮濕、功能簡單,單位筒子樓面積狹小、設施落後,居住層級較低。隨著新城建設的快速推進,新修住房更加注重規劃設計、居住功能,住房質量有了質的提升。春天花園、都市新民居、移民自建房等樓院妥善解決了移民住房問題,都市花園、中央國際、僑城半島、金科開州城、金科雲璽台等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進一步提升居住檔次。目前城區已建成各類高層住宅小區28個,60米以上高層建築超過300棟。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3.4平方米,較2004年增長1.3倍。三是商業設施配套齊全。住宅升級的同時,各類商業設施相繼建成運營,目前安康片區百億商圈已然成型,商業氛圍濃厚,億豐國際商貿城、假日國際商業廣場等新興商業綜合體運營良好,人商聚集度不斷提升。

集鎮建設成績斐然 中心城鎮百花齊放

開州境內集鎮主要分布在江、東、浦里的沿河兩岸。70年來,開州集鎮個數由少到多,規模由小到大,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集鎮建設更是百花齊放,舊城改造持續推進,新區拓展熱火朝天,集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人口聚集度持續提高,集鎮功能不斷完備,宜居品質不斷提升。特色小鎮、中心城鎮建設成績斐然。

一、集鎮規模擴容增量。新中國成立以前,除漢豐鎮、臨江鎮、溫泉鎮街道較多、規模較大以外,其餘集鎮街道普遍量少質差、規模不大。1949年12月,開州下轄7區共56鄉,之後經歷多次區劃調整,到1985年開州行政區劃調整為103個鄉鎮,其中鎮9個、鄉94個。1980年前,各集鎮主要以各區、鄉人民政府、學校、醫院和企業單位生產辦公用房及少部分居民自住房屋為主體,人口聚集不多,集鎮功能單一,規模普遍較小。1981年後,隨著鄉鎮工業快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紛紛到集鎮從事小工業、經商和服務業,人口快速聚集推動集鎮建設蓬勃發展。到1985年,全區動工建設集鎮43個,其中新建14個、擴建24個、遷建5個,完成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長沙、郭家等集鎮已初具規模。1986年至2005年,以「改建、擴建與新建相結合,突出重點集鎮和邊貿集鎮建設」為重點,集鎮建設持續推進,建設成效顯著。20年間全區累計投資29億元,建成小城鎮、小集鎮115個(建制鎮28個,鄉集鎮87個),總面積達到58平方公里。2005年8月,全區55個鄉鎮調整為38個鎮鄉街道。近年來集鎮建設進入分類打造、擴能提質階段,通過推進配套設施、風貌改造、園林綠化等建設,集鎮建設品位、宜居品質顯著提升。

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90年代末,開州集鎮數量逐年增加,集鎮面積快速擴張,但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集鎮形象普遍不佳。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生態搬遷等政策相繼實施,集鎮人口迅速擴張,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成效顯著。道路建設方面,老集鎮原有道路陸續完成升級改造,街面水泥硬化率達到100%,集鎮新區道路寬闊平整,交通更為通暢。市政設施方面,排水設施不斷優化,水漫街面現象徹底解決;集鎮供水設施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自來水到戶率達到100%;電力設施持續升級,電力供應充分保障,經常性停電現象得到解決,街道夜間照明已成常態;居民燃料層級不斷提升,煤炭作為家庭主要燃料的時代基本結束,更為方便、環保的天然氣、液化氣等燃料已成為主流;目前全區天然氣統一供氣鄉鎮(街道)達到34個,供氣主管道長675.46公里,液化氣零售門市實現鄉鎮全覆蓋。

三、宜居品質持續提升。70年來,伴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公共服務建設穩步推進,集鎮宜居品質持續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集鎮房屋以土木平房為主。改革開放後,集鎮規模不斷擴大,一棟棟沿集鎮公路新建的樓房拔地而起,磚混結構成為主流。2010年後,各鄉鎮陸續啟動住宅小區開發建設,住房質量進一步提高,居住環境不斷改善;同時電梯房建設逐漸向鄉鎮延升,住房品質再次跨越。農貿市場基本實現集鎮全覆蓋,商業賣場向集鎮布局,鄉鎮貿易一片繁榮,居民購物更為便利。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各類廣場從無到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2011年至今,全區累計投入2.37億元用於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如今集鎮街道乾淨整潔,公廁布局更加廣泛,河道水質清澈見底,污水管網全部成型,垃圾實現集中清運,環境明顯改善。2017年,集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截止2018年底,建成運行鄉鎮污水處理廠41個,集鎮污水處理廠覆蓋率達到100%,建成一級干管118.77公里,集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到90%,較2017年提高10個百分點。

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美麗鄉村宜居宜業

開州作為傳統農業大區,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鄉村建設工作。70年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產業基礎不斷夯實。嚴格按照「三宜品質」、「四項統籌」、「五好標準」總要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面貌日新月異,宜居宜業形象初顯。

一、生產生活方便快捷。公路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農村地區未通公路,村民出行以步行為主。改革開放後,各地先後以群眾投勞的方式修建村級公路,鄉村公路建設進入高峰期。2005年,全區村道里程達到6712公里,98.7%的村通公路。近十年來,通過政府補助、群眾籌資的方式,各地持續對農村公路進行改造升級,硬化里程逐年增加,公路質量大幅提高。截止2018年底,全區鄉鎮公路通暢率為100%,行政村通暢率為100%,撤併村通達率為100%,撤併村通暢率為75%,村民小組通達率為92%、通暢率為61%,村民出行更加便捷。生產條件方面,「靠天吃飯」情況得到改善,各類堰、塘、渠、庫等水利設施遍布各村。截至2018年,全區有各類型水庫177座,塘壩20363座,總庫容達到3.12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85萬公頃。供電設施方面,改革開放後,國家對農村持續進行大規模電網建設和改造,農網供電能力、供電質量顯著提高。目前開州供電公司供區範圍涵蓋40個鄉鎮街道,實現行政村「村村通動力電」。通訊方面,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通訊一片空白,對外通訊極為不便。70年來,農村通訊設施從無到有,通訊形式、通訊載體與時俱進,通訊設施不斷完善升級。2018年末,全區農村共有通信基站5293個,4G網絡實現了村村通,光纜線路總長5萬餘公里。

二、村容村貌日漸靚麗。一是農房改造持續推進。近年來,結合精準扶貧、生態搬遷等涉農政策,大力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近兩年,累計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5030戶,兌現補助資金7338萬元,使建卡貧困戶等4類重點對象安全住房問題得到解決。二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年來,積極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農村集中居民點污水處理設施逐步完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逐年提高,基本建成「戶集中、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收運處置模式;2001-2005年,全區累計退耕還林2.55萬公頃,荒山綠化4.77萬公頃,2018年底,全區森林面積達到19.3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1.8%,較2000年提高23個百分點。農村呈現出「水清地凈山更綠」的景象。三是村莊建設成效顯著。從2011年開始,按照「集約要素、節約空間、集約用地、安全經濟、適用美觀」的原則,大力推進美麗鄉村聚居點建設。截止2018年,全區共建設美麗鄉村聚居點224個。在美麗鄉村聚居點基礎上,以凈化、硬化、亮化、美化、綠化為抓手,修建雨污管網、休閒廣場、人行便道等基礎設施,不斷綠化周邊環境,配套建設籃球場、健身器材、路燈、衛生廁所等配套設施,使美麗鄉村聚居點提檔升級為美麗宜居示範村莊,全面提升農村居民居住品質。目前全區建成大美鄉村市級示範片1個,創建市級美麗宜居村莊20個、市級綠色示範村莊49個。

三、產業產品亮點紛呈。改革開放初期至2010年,農業生產以家庭勞作為主,土地綜合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不高,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近年來,針對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土地綜合利用率低的特點,農村土地政策有所變化,農村土地三權分離全面實施,土地流轉面積逐年擴大。資金、技術及人才向農村回流趨勢明顯,各級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現代效益農業、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積極培育優質農產品,努力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率,農村產業發展興旺。2018年,「開縣春橙」品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價值達到10.92億元;全區已獲得無公害水果認證24個、綠色食品水果類12個、重慶市名牌農產品13個、地理標誌1個。「開縣龍珠茶」、「開縣木香」獲得全國地理標誌商標。15個標準化果園、菜園、茶園、水產品養殖場建成投產,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面積擴大到128萬畝,農產品加工率提高到35%。目前,開州大地農村產業亮點突出,融合發展效益顯著。大進茶葉、郭家葡萄、鐵橋梨子、巫山柚子等特色產業已初具規模,關面等北部山區鄉鎮中藥材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長沙柑橘實現連年豐收,南門紅糖使甘蔗種植效益更上一層樓,譚家冷水魚養殖效益顯著,江里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展迅速,滿月馬紮營已成為開州居民避暑納涼第一目的地。伴隨精準扶貧深入推進,各地農村主導產業基本形成,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經濟效益日漸顯現,農村地區變得更加宜居宜業。

(文字由重慶市開州區統計局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E2yqW0BMH2_cNUgFW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