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相聚無錫論道「江南文脈」
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活動現場。 孫權 攝
「江南文脈以及江南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中國如何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促進了全球範圍內文明和文化發展的。」10月29日,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俄羅斯哲學學會第一副主席Alexander.N.Chumakov在江蘇無錫參加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時,談起了他心目中的「江南文脈」。
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在如詩如畫的無錫拈花灣舉行,頗為應景。 孫權 攝
當天,以「文脈傳承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在無錫啟幕。來自英國、俄羅斯、德國、加拿大、美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多個研究機構與學術團體的400多位專家學者和嘉賓受邀到會,論道「江南文脈」的傳承與發展。
江南文脈源遠流長,江南文化獨領風騷,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日益顯示出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會場的展示部分。 孫權 攝
此番在無錫舉辦的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旨在從文脈傳承的歷史視角、國家戰略的宏闊視野,審視和探討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當代價值,提煉和展示江南文化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促進江南文化的傳承發展和轉化創新,提升江南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表示,從「梅里建都」江南文化起源,到「運河漕運」「趙宋南遷」「永嘉南渡」,中華文明多次在江南休養生息、深度融合;從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到民族工商業發祥、浦東開發開放,在一次次歷史變遷的浪潮中,江南文化吸納南北文明、中外文明,薈萃精華、革故鼎新,始終引領時代潮流、推動社會進步,彰顯出旺盛生命力和強勁引領力。
會場外,無錫工藝美術大師向中外來賓展現江南技藝之美。 孫權 攝
江南文化的開放包容滋養了區域的和合共生。長三角城市特別是江南各城市之間地緣相近、人文相通、民俗相親,文化的同根同源、內在認同,促進了區域內不斷密切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了聯繫緊密、互動頻繁、情感深厚的區域共同體。
李小敏稱,去年舉辦的首屆江南文脈論壇圍繞「文脈傳承與精神家園」主題,探討揭示了江南文脈的精神標識和思想精髓。今年的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聚焦「文脈傳承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題,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時代價值,對於更好發揮江南文化的精神凝聚作用、更好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更好助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將產生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頗具代表性的江南技藝——「惠山泥人」。 孫權 攝
「江南文化是長三角地區共同的文化根脈,當前在全面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著力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用心挖掘好、傳承好、利用好豐富的江南文化資源,持續深化區域文化的交流交融。」論壇現場,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張碧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著名經濟學家、東南大學資深教授華生則認為,江南文脈生生不息有著太多讓人欣賞不盡和敬仰的高峰,但是迄今為止人們流連忘返的還多是農耕文明的文化結晶和瑰寶,因此江南文脈在近現代文明以來的變遷豐富和延伸還有待人們去發掘。
憨態可掬的泥人,也象徵著江南文脈的源遠流長。 孫權 攝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江南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江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具時代意義。」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表示,近些年來,江蘇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優勢,實施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舉辦江南文脈論壇,促進跨文化的交流、展示和傳播,讓身後悠遠的江南文化動起來、活起來,進入當代視野飛入當代百姓家,努力書寫傳承江南文脈的江蘇答卷,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了新路徑。
據悉,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共無錫市委主辦。論壇期間,將舉辦十場分論壇和一場圓桌會,圍繞「文脈傳承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題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文化對話和交流。會場之外,主辦方還舉辦「江南民間工藝展」,組織多位無錫工藝美術大師,向中外來賓展現江南技藝之美。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