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不經過雙方同意簽署,但雙方仍會嚴格執行的承諾被譽為君子協定,但這畢竟是理論狀態。現實中,「君子協定」往往被貌合神離的「小動作」所打破。相比之下,美蘇間曾達成「反導條約」和「中導條約」等一系列裁軍條約都是超級大國訂立的具有法律效益的書面協議。按理說,以國家的名譽背書的效力和意義應該遠強於普通君子協定,雙方應該更嚴格,謹慎地加以遵守,可惜事與願違。
2018年10月,特朗普總統指責俄「伊斯坎德爾」飛彈違約,並宣布退出「中導條約」。其間,俄羅斯多次呼籲維護條約有效性,甚至還允許美國專家對「伊斯坎德爾」進行核查。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美國還是執意於8月2日宣布《中導條約》徹底失效。而若加上2010年美國退出雙方於簽署的「反導條約」,美俄間簽訂的重要國際軍控條約體系已經幾近消亡。那麼,當初美國為何同意簽訂「中導條約」?如今為何又公然撕毀條約?俄羅斯又將如何反制呢?
眾所周知,「中導條約」主要限制美俄兩國發展和部署500-5000千米的陸基中程彈道飛彈。冷戰時期,反導技術並不成熟,陸基彈道飛彈作為美蘇兩國主要核武器投送工具,相比當時的空基和海基和投送平台更為危險,一旦飛彈射出就都沒有迴旋餘地,而在核轟炸機與戰略核潛艇,則可根據局勢發展在途中也而招回,防止引起全面核戰爭。而當時蘇聯戰略核武器不但強於美國,戰術核武器也遠勝於美國,但蘇聯卻有一個心病,那就是美國在歐洲部署中東彈道飛彈和「戰斧」陸基巡航到底,這就意味著美國的陸基巡航飛彈可以打莫斯科,而蘇聯卻無打不到美國本土。也就是說,美國戰術核武器具備戰略核武器的作用。而對於美國來說,陸基戰術核武器本就不是自己軍事發展重點,簽署「中導條約」不僅可以消除蘇聯在中程彈道飛彈和陸基巡航飛彈方面的優勢,而且還可以保護歐洲盟友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美俄均有意簽署條約,這對雙方來說也有益無害。
如今,美國在歐亞大陸部署的反導體系日趨成熟,美國裝備的「金鐘罩」極大削弱俄羅斯戰略飛彈的打擊能力。不過,研製和部署反導武器卻耗資驚人,而退出「中導條約」研製新型陸基巡航飛彈,不僅可以節省大筆軍費,同時可以增加美軍的攻擊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退出「中導條約」最大的目的就是美軍在亞太地區可以使用除海基和空基火力之外的另一種跨域打擊手段。日前,美軍在加利福尼亞州試射一枚常規陸基巡航飛彈,這枚陸基版的「戰斧」巡航飛彈在飛行500多公里後精準擊中目標。毫無疑問,這種飛彈在美國退約之前就已開始研製。因此美國若不退出「中導條約」,進行這種飛彈進行測試和部署,就會遭到來自俄羅斯的指責。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將違約的「鍋」提前甩給俄方,為自己大刀闊斧研製新型武器掃清法理上的障礙。
針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並試射陸基版「戰斧」巡航飛彈,普京表示,美國政府毫無信譽可言,俄羅斯顯然不能坐視不理,勢必採取報復舉措。而俄羅斯軍事專家表示,為了回擊美國「戰斧」飛彈,俄羅斯不僅要研發陸基「口徑」飛彈,還應當部署陸基中短程彈道飛彈。短程彈道飛彈能夠在12-15分鐘內擊中目標,給敵人的反應時間要比巡航飛彈少得多。而「伊斯坎德爾」飛彈是俄羅斯反制美國最好的一款武器。對於俄羅斯來說,不管未來的形勢緊張或緩和,選項只有一個:能戰方能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