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中國人吃飽了飯?

2021-01-23   枕貓

原標題:「誰」讓中國人吃飽了飯?

這個問題在中國教科書上有現成的答案:1978年的改革開放、大包干、鄧小平

他們的說法是,改革開放後,小崗村人敢為天下先,在「秘密契約」書上按了紅手印搞了大包干,促進了糧食大幅度增產,中國人民才最終填飽了肚子。

小崗村

如果以時間段為分割線,從那以後,中國人均糧食產量確實有所提高,至少慘絕人寰的大饑荒不再出現過。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1976年,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只有305公斤,在1982年全國實行分田到戶後,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接近350公斤。從數字上看,這只能算是提高了一點,還談不上「大幅度」。

僅這幾個數字,就足以讓人對教科書的說法產生懷疑。而再深挖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個結論,果真是大謬不然!事實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不是中國人民能夠吃飽飯的直接原因。否則,中國自給自足的的小農經濟已經長達上千年之久,歷史上人們因為吃不飽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卻又為什麼數不勝數呢?

在生存都是問題的歲月里,想要吃飽飯是一種奢侈,「易子而食」、「路有凍死骨」就是對飢餓年代最好的控訴。其實,沒有誰有那麼大的本事能夠讓中國人民吃飽飯,但這個問題如果換一種提問方式:如何提高糧食產量,便有了實質性的答案。

糧食

土壤結構的升級

中國地大物博,占地面積多達960萬平方公里,但實際上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卻不足世界的7%。與中國人口數量相近的印度,雖然國土面積與中國相差甚遠,但可耕地面積卻是中國的1.5倍。

此外,中國土地的地理分布跨越多個維度,不同地區的土壤結構也不盡相同,比如華南地區以紅土地著稱,東北地區則是黑土地,西北地區卻又是黃土地,土壤結構的不同意味著不同地區所能發展的農作物便大有異處。

回到上訴的問題,這一硬性條件絕不是某一個個體能夠提供的。實際上,最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人是毛主席,為解決土壤結構的不均衡性,遂拉開了一場社會主義生產建設的高潮。

到了19世紀50年代之時,我國開展了大範圍的山坡梯田,休整可耕種的土地,加厚土地表層厚度等,這一系列的生產建設活動是不斷提高我國耕地質量的一大原因。

山坡梯田

經過多年的摸索與整治,我國土壤結構確實在短時間內便有了明顯的優化,土壤之間的養分得以充分交融,可耕種面積逐漸擴大,培育出來的農作物產量也有增無已。在地稀人盛的背景下,我國對於土地的開墾做出了較大範圍的努力。

有人說,土壤結構的改善與中國人能否吃飽飯的關係不大。他們的說法是,到了21世紀,國家提倡退耕還林,土壤結構倒退如初,然而中國人現在依然糧食無憂。其實,減少可耕種面積,是人們基於大自然環境日漸破敗下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特徵與矛盾,在50時代的時候,我國屬於戰後重建的國家,人們沒有足夠的糧食,數百萬人飽受饑荒之苦,大範圍地砍伐森林,擴大可耕種土地的面積,解決糧食問題迫在眉睫。

面對地少人多、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現狀,也只能竭盡所能地擴大可耕地的面積,才能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而現如今,我國科學技術越來越強大,雜交水稻技術也得到了改良,糧食產量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雜交水稻

截止至2020年末,我國已經全面步入小康社會,人們再也不必為了溫飽問題而擔憂,此時子孫後代的發展問題又成為了人們首要的考慮,也正因如此,退耕還林,保護好環境又取代糧食問題成為了人們發展的目標。

總結而言,這兩者的發展固然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每一個時期的國情不同,每一個決策便都有他們存在的意義。

事實上,北大荒這個詞對於70後來說還是記憶猶新的。在我國致力於提高糧食產量,大面積開墾土地的時期,國家曾動員大量的知識青年下到新疆和東三省這些偏遠的北方地區去開墾荒地。

到了70年代後期,這兩個地區的耕地面積最終增加了500萬平方公里,如今的東北和新疆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了,這一成果離不開當年的墾荒活動。

北大荒

水利建設的優化

縱觀我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著名的水利設施皆是為了便利農作物的灌溉而建,譬如秦朝的三大水利:靈渠、都江堰、鄭國渠。

新中國的成立初期,人們逐漸意識到水利才是農業的命脈。於是,在國家政府的領導下,對黃河,長江,淮河等多條河流進行大規模地整治,直至1976年,我國已經建成了85000多座大小型水庫,人工修建河道更是將近100條,例如著名的官廳水庫,三門峽水庫,密雲水庫等,這些水庫建立的目的也都是為灌溉所服務。

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更好地避免了因泛濫而給人們帶來的災害,使得人們的生活安全得到極大的保障,更是對增加農田灌溉面積起到了不容忽視地作用。

農作物的產量得以極大程度上地提高,有賴於水利工程的優化與發展,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也可謂是一舉多得,百利無害。

水利工程

古有大運河造就「煙花三月下揚州」的一代佳話,新中國有「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的一副恢弘壯麗的歷史畫卷。正是中國人民以英勇而無畏的精神,以及崇高的熱情成就了我國水利工程史上的輝煌,同時促進了糧食的增產。

不管是土壤成分,還是水利設施的建設,這些行為都極大地保證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但是,僅靠這2點還遠遠不足以促進整個農業的發展,尤其糧食的增長需要各方面進行能動性的調整與改善,比如化肥的妥善使用。

水利設施

化學手段

百草枯作為「農用化學品之首」,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它最初被廣泛用於農業間的除草,但由於該除草劑對環境和人體有著極大的危害,它的作用已經完全變了性質。

在我國建國初期,各方面都在努力摸索與發展,其中包括如何建立起一個完整且安全的化工體系,這也為後來的化肥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作物的生長,對土壤與水分自然有所需求,但如果想要達到糧食增產的目的,利用妥當的化學手段促進其生長也十分有必要。

在我國歷經長達將近30年的努力和發展,糧食產量確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與此同時,水產業,畜牧業流量等也在不斷攀升。

百草枯

水稻基因的改良

人們評價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正是他致力於水稻技術的研究,才改良了種子的基因,為我國的糧食增產立下了汗馬功勞。

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對農作物的種子進行技術改良,以期望能夠實現糧食增產的目的。到了1956年,我國培育出了第一個水稻矮杆品種,緊接著又是廣場矮杆水稻,珍珠矮杆水稻等品種的相繼問世。

直至1980年,僅僅是廣東地區的水稻種植就獲取了極大的增產。種子基因的改良無疑激發了科研人員的信息,也給億萬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成果舉世矚目,這也是歷來讓國人為之驕傲的一件事情。

事實上,在1964年的時候,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並發展成將近20個省市的研究團隊。

每一個地區適合生長的水稻都不盡相同,這是困擾我國千百餘年的事情。但在雜交水稻取得一定成績之後,科技人員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幫助東北地區研發出了適合本地生存環境的高寒水稻,讓原本沒有生產優勢的東北一時之間也成為了全國水稻種植的主產區,這一顛覆歷史的改變,如何能不令人們感到欣喜與振奮?

水稻

直到今天,吉林和黑龍江的水稻和玉米已經占據我國糧食總量的一半以上。

現如今,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研發團隊已經成功研究出了鹽鹼地水稻,這不僅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突破,對於全世界而言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成果,可以說如今我的我國已經全擺脫了糧食危機,正不斷走向糧食大國。

總結而言,解決中國人民的糧食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是一個龐大且艱巨的系統工程。它需要的不止是政府領導者在宏觀上的高瞻遠矚,需要科學技術的疊代更新作為輔助,需要來自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匯聚。作為後輩,我們不要忘記為了完成農業發展的那些努力,學會珍惜糧食,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